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宿命


王亭之說:(宿命)完全是見地的問題。若見地正, 便可以將矛盾統一。


四十多年前求學期間,偶然讀了一本術數書籍,從此成為興趣;科學知識的追求,更不在話下。退休後放了很多時間於兩者,對宿命有更清晰的想法。

人造衛星從地球發射上太空,在預定程序進入軌道,在軌道上運行,發揮每顆人造衛星的作用,可能是通訊、可能是軍事、也可能是科學研究或氣象探索。這顆人造衛星不斷運行,直至一天任務完成脫離軌道,跌進大氣層毁滅。

宿命論是一個術數界談得較多的問題,論者不少學者都叫人反對宿命,論點少有見地,不引述, 因為實在味同嚼蠟。

亭老(王亭之師父)也反對宿命, 他教人不要持宿命之見,據理解當中有很多佛家的、宗教性質的內容, 是從因果業力說的語境產生的。

亭老談宿命,說得較詳細的, 見於《風水平談》,內容談到佛家與術數的關係,兩者是否排斥,涉及一個「見地」問題。原文是這樣寫的:

倘若認定人生宿命, 認定術數可以左右人的禍福而不管因果業力, 那就是邪命;倘若能不持宿命之論,亦不認為術數無局限性,是則以術數行世亦無非是跟眾生結緣,積福德資糧而已。因此佛典中才有那麼多的星占、祈禳,以至風水的資料。倘若認為一談術數即非佛家, 那麼何以又有這類佛典?所以這完全是見地的問題。若見地正, 便可以將矛盾統一。

亭老一生人著力最多的是佛學,他近年的佛學著作、翻譯、導讀叢書,不論從數量、從用功處看,都遠比他的術數著作繁浩。亭老談宿命, 有濃重的佛學語境,基於本科的思維角度, 反對宿命,便順理成章。而後來者, 則不過是趕時髦,人云亦云而已!

認為地球上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反對宿命, 並且都反對有理,習術數者不能,因為習術數的人,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是斷事精準。追求精準是搞學術的遊戲規則, 不幸地, 術數的預測能力愈精準,便距離宿命愈近, 所以,術數從一開始, 便被褫奪了反對宿命的權利,那是魚與熊掌的處境。習術者一反對宿命, 便好像將不兼容的window軟件,裝在apple電腦中,必然不能運作。

人的宿命跟每顆人造衛星比較相似,依據自己成長的環境的影響變成既定的性格,這個性格影響我們生命,性格內裏包括我們父母在成長期的道德,生活慣性,人處世的態度烙印,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價值觀,影響我們做人處世的態度及喜怒哀樂。

人有一股很大的能量去維持這價值及性格上的完整,就是「不改變」。透過自圓其說、自我防衛、甚至自己欺騙自己,以保持不會改變的價值觀、性格及宿命。這股龐大原動力,英文是Capacity for Self-perception──自我欺騙的原動力,這股原動力令一切外來的因素若要改變自身的價值觀或性格,都會被它列為錯誤或作出抗拒的行為。

當自己變成對,外來意見或外在發生的事情都是錯,我們不單為了保護自己,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及原有的性格態度,甚至可能作出一些反擊行為,否定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意見。

在我每天寫文章的過程,也會注意到自己的價值觀,亦不斷提醒自己,我的價值觀也不一定正確,亦隨時接受改變。若然大家不想活在自己的宿命、不變的軌迹,就要嘗試了解一下其他朋友或我博文中不同的見解,你可以不接受,但也請想一想,比較一下,在思考過後仍認為自己的軌迹或那一套價觀是正確的,那沒有問題。

但若然感到生活得不快樂,內心常常感到不滿足,那證明了那價值觀有需要重新調整,你的態度、生活和性格都要開始改變。 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人而異而有所謂最合適及最和諧,認識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思想上的價值觀,多點參考外界的意見,不斷作出動態的微調,生活自然找到最適合,找到最適合自然找到自身快樂,在生命的歷程自然享受得到自己飾演的小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