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唐朝文化


三色台電視劇《武則天》已播出了大半,女皇很快就位,周朝踏入歷史舞台。整套電視劇的歷史背景,是隋代(581-618)末期和唐代(618-907)前期;前期的五朝皇帝是是: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主要的劇情,是武媚娘(624-705)的後宮生活和參政。660-705年,她實際掌控朝政;690年成為大周聖神皇帝,為中國唯一的女皇。

唐代,特別是前期的社會環境、生活習俗,與南北朝(420-589)末期和隋以來的社會大變遷有關。中原漢文化區的周邊有許多外族,例如隋代東北(今東北三省)有靺鞨(南北朝稱勿吉、西漢稱肅慎)、室韋、契丹等族,北部有東突厥,西北有西突厥等;唐代太宗朝時,也有靺鞨、室韋、西突厥,還有西南部的吐蕃(今西藏)。

漢族與外族的戰爭或和平相處、民間交往,衍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或衝擊,對社會環境、生活習俗、價值觀有不小的影響,鮮卑人的漢化或中原漢族吸納外族的一些習俗,是常見的良性互動。

此外,唐代帝王、皇室往往有外族血緣,高祖、太宗和高宗,都有鮮卑人姻親血緣。唐代的生活習俗包括兩性的交往關係,或多或少受外族的影響,具有「多元性」,這是很自然的事。

太宗的後宮小妾武媚娘,在他病故後去寺廟當尼姑,「過渡」一段時間,再由接任皇位的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個仔)接入後宮;這樣的子承父妃或父娶子妃的兩性關係,是唐宮廷的「常態」。

唐代周邊的外族,早有轉房婚之俗。據歷史典籍的記載,唐西境的黨項(漢代時之西羌別種),父死子承庶母、兄死弟娶寡嫂。吐穀渾亦有此習俗,《魏書》稱「與突厥俗同」。

外族不只有轉房婚,還有盜婚,如唐代東北的室韋(今東北邊境一帶):「二家相許……盜婦將去,然後送牛馬為聘,更將婦歸家,待有孕,乃相許隨還舍。」

讓妻子留娘家待有孕才回夫家,與外族母系社會遺習有關。唐代之靺鞨,初婚之夜也在女家:「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

從南北朝後期至唐代前期的社會變遷,可看到唐代社會環境、生活習俗、兩性關係,有外族的影響,服飾亦不例外。

唐代社會生活相對比較開放,服飾的「敞開度」也較大,女性顯得「豪放」些。在唐代後宮,絕無多用布料遮掩前胸怪事。

河北省的大部頭出版物《中華文明史》提到,唐代女性中不只流行半臂短袖或無袖上衣,還追求短襦長裙的「時尚」:「裙腰高到胸部,半袒露胸部,裙長拖地。」

它又引述出土文物和考古的文獻,提到永泰公主墓壁畫的服飾:「可以看到唐代婦女的袒露式服裝,這些女性大都是衫裙寬鬆富麗,卻袒胸露乳,使得今人為之驚嘆不已。」可以看到唐代婦女的袒露式服裝,這些女性大都是衫裙寬鬆富麗,卻袒胸露乳,使得今人為之驚嘆不已。」永泰公主,是四帝中宗之女,701年被祖母武媚娘殺死,時年17

今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天宮伎樂圖壁畫,也展現唐代女舞者豐乳婀娜的韻味。

以服飾時尚,突顯豐腴的曲線之美,是唐代社會的審美情趣,這是歷史的「存在」,是抹不掉的「存在」。豈可拿一把剪刀、加一塊布料,抹掉唐代社會生活的「場景」?如依一把剪、一塊布的「敢說敢幹」,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豈非要炸掉?

唐代女性不只穿衣可以袒胸露乳溝,社交也挺自由。《中華文明史》說:「唐代婦女與異性接觸、交遊不拘禮法,比較自由、隨便,無所顧忌。首先宮廷中困禁便不森嚴。」

民間婦女也有結社自由。《中華文明史》稱,下層民間婦女的結社活動,「具有完全不從屬男子的獨立性」。

沿著時光隧道回視歷史圖象,令人感慨萬千,在近1400年前的唐代,民間就有充分的集會結社自由,在現代電視劇中,卻難得有此自由,公開講真話並不容易。

 

在北京的一個記者會上,有一位歐洲記者提到武媚娘剪乳溝的事,問:「唐代可容女子露乳溝,怎麼現在不能寬容武媚娘的乳溝?」負責人

關於編劇、製作方面,被知識界質疑最多的,是特別著墨武媚娘與太宗的「愛情」和纏綿之樂,非尋常的性關係與背後的政治因素。不少人問:這樣的描寫符合史實嗎?

在歷史典籍中,史家對太宗與武媚娘的關係著墨少。本人對此的解讀是:關乎她在後宮的等級不高,與太宗的政治功業扯不上關係。

探索武媚娘與太宗、高宗父子的關係,不可忽略宮廷人際網絡的遠、近距離,即所謂差序之別。

歷朝後宮都有其秩序文化,等級形成的差序比較嚴密。要瞭解武媚娘與太宗的關係,得先從她的才人身份說起。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後妃列傳和職官志,本文把唐代前期後妃分為520級,列為如下:

第一等皇后,1位,品級為正1品;

第二等夫人,4位,正1品;

第三等嬪,9位,正2品;

第四等代世婦:婕妤、美人、才人各9位,共27位,分別為正3品、正4品、正5品;

第五等代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7位,共81位,分別為正6品、正7品、正8品。

玄宗朝,名稱、品級有不小的變化。

武媚娘在太宗朝的637年入宮,時13歲(史書稱14歲是依虛齡),名份是才人(第四等17級)。太宗於649年病故,25歲的她仍是才人,12年並無升等,也未生孩子。
 
從差序考察太宗與武媚娘的關係,還得以比較的視角。比較的意涵,一是太宗朝徐惠與武媚娘的後宮升等差異;二是武媚娘在太宗、高宗兩朝境遇的懸殊。

太宗侍妾徐惠(627-650),於63711歲(虛齡)入宮(與武媚娘同一年),名份是才人,不久升為婕妤(第四等15級),很快又升為九嬪的充容(第三等13級)。

她不只升等快,還有詩文答太宗:「朝來臨鏡台,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妝殿答太宗〉)。她從小善詩文,詩情甚濃,文采為太宗賞識。從她的後宮升等和詩文來看,她和武媚娘與太宗的人際網絡,相對而言是近與遠之差、親與疏之別,武媚娘處於被邊緣化。《武》渲染武媚娘與太宗的「愛情」、後宮生活的纏綿,缺乏史實的根據。

再比較武媚娘與太宗、高宗兩朝的懸殊:停滯與飛躍,也可判斷後宮人際網絡的遠與近。

651年,武媚娘(27歲)應高宗召入宮,2年後跳升為昭儀(第三等6級),再過2年便冊封為皇后。在大概10年內,她生了4子、2女(1女夭折)。就懷孕的機率、後宮升等因素而言,武媚娘是得幸於高宗,前台政治和後宮生活,都以與高宗為密;太宗與她相對是疏離的,是中心與邊陲的關係。

涉獵過唐史的人,也許不會忽略另兩個相關的因素:一,長孫皇后和徐妃的賢德,後宮相對比較平靜;二,太宗有節有度,並非極為沉迷色慾者,曾退回外國的「性貢品」。

長孫皇后(文德皇后,601-636)出身良好,父為隋朝右驍衛將軍,《新唐書》說她「矜尚禮法」和「性約素」,不過問朝政,整合後宮秩序有成,是太宗的賢內助。她病故後次年,徐惠、武媚娘入宮。徐惠與長孫皇后一樣是後宮賢德之婦,能上疏進諫,《新唐書》言:「帝善其言」。

長孫皇后、徐惠先後整合後宮秩序,弘揚正氣,而太宗又極精明,後宮並無激烈鬥爭。雖然前者在武媚娘入宮前1年病故,但她在後宮建立的秩序基礎仍在,武媚娘煽動後宮鬥爭的活動空間不多。

太宗曾婉拒鄰國高麗獻二美女,曰:「歸謂爾主, 美色者, 人之所重。爾之所獻,信為美麗。憫其離父母兄弟於本國,留其身而忘其親,愛其色而傷其心,我不取也。」太宗並不沉迷色慾、偏聽媚言,《武》對太宗與武媚娘的描寫,缺乏史實的「含金量」。

《武》著力頌揚武媚娘治國之才和「改革」,美化、神化之處甚多,爭議甚大。

歷史典籍或當代史家著作,對武媚娘的功過多有理性述評。如《新唐書.後妃列傳》,稱她建言十二事,包括「勸農桑,薄賦徭」,也說她「有權數,詭變不窮」。曾任香港大學教授的史學家羅香林(1906-1978),稱「武氏明敏有膽略,涉獵書史……知人善任」;又說她「臨朝稱制……大殺李唐宗室」。

《武》把才女或被武媚娘迫害者妖魔化,以讚揚武媚娘轉危為安、開創大局的才能,神化她的治國理想。

太宗賞識的才女徐惠,深受妖魔化之傷。在《武》中,她叫徐慧,在後宮升至賢妃,上吊自殺死亡。史實是:她叫徐惠,在太宗朝由才人升婕妤、充容,並未升至四夫人的賢妃(第二等5級),是死後由高宗下詔贈賢妃之名;她並非上吊自殺,而是「帝崩,哀慕成疾,不肯進藥」,以致亡故。

說徐惠嫉妒武媚娘而陷害她,更是荒唐。徐氏在後宮由才人速升等至充容,上疏進諫受賞,詩才為太宗激賞(《全唐詩》收入其詩文5首),相對而言,她與太宗的關係較接近,何來嫉妒武媚娘?更何來陷害武媚娘?

這類妖魔化的著墨甚多,淡化了武媚娘掌控朝政的專權、大殺功臣,淡化或迴避了她殘酷殺害高宗王皇后、蕭淑妃,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酷刑逼供和「獎勵告密」,讓面首張昌宗、張易之橫行、狐假虎威。

近期美化武媚娘的「創作」(電視劇和小說),與郭沫若60年代寫話劇為武媚娘翻案一樣,似有某種「政治偏好」。有思考型學者解讀:有的創作以影射方式為某段近代史翻案。哪一段?重溫與女皇有關的近代史吧!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政改不通過,何喜之有?!


今個星期,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應該是政改是否通過,可惜發展至今,通過與否,分別不大。去年佔領行動爆發時,有人說「太陽照常升起」。如今政制改革方案即使遭否決,太陽也會照升如舊。政改能通過固然好,至少選民高高興興去投票,或者選擇留在家中做自己喜歡的事;否決了政改也不壞,否決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激進市民消消氣,他們覺得討了便宜,贏了一仗,一場幾拾日熱哄哄的雨傘運動,也總算有了點成果,說不定泛民派的心理得到平衡後,會讓香港重新起步,幹點正經事宜。

反而,中央無論是用甚麼方法,讓政改通過,約佔四成的反對聲音仍會不甘不忿。北京如果用到威逼利誘手段,讓泛民議員就範,消息傳出,勢必讓香港吵翻了天,長毛就借機做騷,自認有人用一億收買投反對票,雖然其後否認,但已露了尾巴。即使中央用正常手段以理服人,使其中幾位議員轉軚支持,激進派事後也定必窮追猛打,香港仍不會有安樂日子過。

今日香港部分人就是無奈,沒有主動權。政改方案本來不是洪水猛獸,即使未臻完美,也總比一成不變為佳,沒弄得政改美食,先埋位等食都好,連進場等食都冇機會,冇理由更被人番枱,俾人趕走離場。明明有政改美食,泛民話食咗冇益,變成冇機會食,我唔信,想試菜都冇權,沒奈何。

但泛民若是為了鬧情緒,香港有一類人幾乎將北京視作敵人,他們為反共而反共,凡是北京支持的,他們就反對。這類人不重理性分析,而是傾向於發洩情緒,情形就如一些幼稚而頑皮的小孩,他們不算十惡不赦,但有時就是偏愛鬧彆扭。且看反政改的民調一轉勢,李議員就好像小孩般跑跑跳跳,四處報喜,真不知喜從何來?原地踏步,回歸千二人選舉,是進步嗎?應付這類孩童,如果不是有甚麼必無可退的原則,有時先順着他們性子,讓他們一讓,也是好事。畢竟政改能否通過,不是甚麼天大之事,北京就由反對者鬧一鬧好了,最多只是被屈冇信用」,唔俾「真民主」給香港人,但明眼的市民外國使節會明白的。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儒家人生觀

 
亭老提到止觀的全息論,看到佛家與儒家人生觀相似。孔孟儒家思想,簡而言之,是直接指出人如何活得像一個人。因為人必須在身心上體認天道,這是每個人最重大的使命。引張載西銘》以總結儒家人生觀,或可看出其端倪。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第一段乾是《易經》的乾卦,表示天道創造的奧秘,稱作萬物之父;坤卦表示萬物生成的物質性原則與結構性原則,稱作萬物之母。點出陰陽二元論,二者是互補的。我如此的藐小,卻混有天地之道於一身,而處於天地之間。這樣看來,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坤地之氣),就是我的形色之體;而引領統帥天地萬物以成其變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萬物皆與我為同類。
第二段講的是國家層次,領導者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長子;而大臣則是嫡長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乃是為了禮敬同胞中年長的人;慈愛孤苦弱小者,乃是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屬。所謂的聖人,是指同胞中與天地之德相合的人;而賢人則是其中優異秀出之輩。天底下無論是衰老龍鍾或有殘疾的人、孤苦無依之人或鰥夫寡婦,都是我困苦而無處訴說的兄弟。
及時地保育他們,是子女對乾坤父母應有的協助。如此地樂於保育顛連無告之兄弟而不為己憂,是對乾坤父母最純粹的孝順。若是違背了乾坤父母這樣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傷害仁德就叫做「賊」。助長凶惡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夠將天性表現於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
能了知造物者善化萬物的功業(了知我們的道德良知如何成就人文價值),才算是善於繼述乾坤父母的事蹟;能徹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測之奧秘,才算是善於繼承乾坤父母的志願。即便在屋漏隱僻獨處之處也能對得起天地神明、無愧無怍,才算無辱於乾坤父母;時時存仁心、養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無所懈怠。崇伯之子大禹,是透過厭惡美酒,來照顧贍養乾坤父母的;穎谷守疆界的潁考叔,是經由點化英才、培育英才,而將恩德施與其同類。不鬆懈、繼續努力,以使父母達到歡悅,這便是舜對天地父母所貢獻的功勞;順從父命,不逃他處,以待烹戮,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諡為「恭」的緣故。臨終時,將從父母那裏得來的身體完整地歸還給乾坤父母的是曾參;勇於聽從以順父命的是伯奇。
富貴福祿的恩澤,是乾坤父母所賜,用以豐厚我的生活;貧賤憂戚,是乾坤父母用以珍惜你的方式,使你在艱苦鍛鍊中成就。活著的時候,我順從(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時候,心安理得,我安寧而逝。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語出《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為人坦蕩正直就能做到對天、對人都感到問心無愧。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幸福觀。孟子對幸福的要求,即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在生活中要想去真正實現它,就需從真誠的心性修養開始,以致內不愧於心。
從一個人的幸福觀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學養和抱負。一個人如果堂堂正正、心懷善良、寬容忍讓,自然就能做到問心無愧,也就不難做到「俯不怍於人」。但是要想做到「仰不愧於天」,那就必須懂得甚麼是天理,這就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所能達到的了。不過,能夠感悟到做人的真正目的,在有生之年入道得法,走上返本歸真的道路,才能真正的做到人生無悔!也才可以真正做到「仰不愧於天」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少了一個人,地球照樣轉動。人如果能夠不靠祖蔭,如能自食其力,如能安貧樂道,至少也算獨善其身;但如為官者,有機會造福人民;如為師者,有機會開導學生;如為父母者,有機會教育子女;則兼善天下。儒家思想,以國家天下為最大的處世目標,如果進一步來看,現今社會已衝出國界,則如為聯合國官員,有機會造福世界矣!
人生的意義歸結而言,一在成全自己,二在成全別人,人不管是身為個人或為全人類中的一員,都有機會有能力充分發揮自己得到的天命與禀賦。主人就是你自己的心,能夠成全自己,即是內聖的要求;能夠成全別人,則是外王的任務。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成就美好人生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泛民議員應懂得博弈論


早前和朋友聚會,講到政改方案會否通過,有朋友話一定過不到,亦有人話一定有幾個零散泛民議員,俾阿爺統戰,變節支持政改方案,所以方案一定過。我話五五波,通唔通過,不是問題,而是之後會點?因為幸運地通過,激進人士一定抗議,不通過,他們也會有後著,堅持繼續爭取真普選。

現時通過機率是稍微上升,且看市民的民調,以及歐盟逾十國的領事游說泛民議員支持通過方案;前者較多市民希望議員通過政改方案,後者反映國際標準也呼籲泛民議員支持通過。不過泛民議員就是不理性,就是不懂得妥協,就是太刻意地強硬了,完全不懂政治的藝術。

部分泛民議員到深圳與三位中央官員會見後,表示要拋棄幻想,反對政改方案再無懸念。他們的幻想意何所指?按邏輯推論,是他們部分人曾抱有希望,以為只要企得夠硬,採取抗爭策略捆綁投票便可逼中央讓步,達到他們心中所謂「真普選」。
這的確是一種幻想。這種抗爭策略只可能帶來相反的效果。中央在回歸後一段很長的時間都在採取懷柔政策,香港提出的要求,它幾乎都有求必應。但這並未導致香港的反對力量自我消失,反而使到他們有恃無恐,最後連「港獨」路綫也有人公然宣揚。去年人大的831決議是分水嶺,這決議並無完全排除部分較溫和地把提委會變得更民主化的方案,但其精神卻是刻意地強硬。它要發放的一個信息便是:「夠了!你們若得寸進尺,沒完沒了,我們只會更強硬!」不明白這個信息的,是完全不懂政治了。

本來抗爭路綫也不一定導致反效果,使到自己離開目標愈來愈遠,但抗爭路綫若要成功,卻需要一些重要條件。條件一是自己有無實力,條件二是道理上自己是否站得住腳。
論實力,泛民與中央強弱懸殊已是不須贅言,泛民能做到的,頂多是擾亂香港管治、製造動盪。去年的「佔中」失敗告終,已顯示出此策略唯一的效力便是造內耗,損害港人的利益,中央根本不會退後半步。在政改問題上,泛民的分析家也只能傳達一個意念,若政改通過,支持泛民的一些人隨時會「發癲」,香港管治必然困難。但此種「恫嚇」其實並無真正威嚇力,中央可視之為垂死掙扎,反對派真正領頭人物及他們的意圖會較清楚地顯露出來,更易對付。至於有人用更激的方法「發癲」,這便更易使他們踩了綫,墮入法網,就算法律界中有人同情他們,也不得不判刑,況且泛民若說有點實力,其實力來源只是人民,但若他們想用港人的利益去脅逼中央,他們的「實力」怎會不被大幅削弱?「佔中」一役失敗,也正敗在得不到大多數港人支持,且引起不少中間派港人反感。
在道理上泛民反對派又是否站得住腳?《基本法》早有規定中央對特首有任命權(中央並不保留對立法會議員的任命權),中央亦早已答應香港可實行一人一票的普選。這便帶來了「雙認可」的必要性:特首必須得到中央認可及應得到大多數港人以一人一票的方式認可,缺一不可。中央的意圖顯然是要杜絕某些人當特首的可能性,這次在深圳的講話便很清楚。這些人是誰?他們是那些在中央眼中要搞對抗及甚至裏通外國的人。不過,我從來沒聽過中央會指定某某人才可當特首。這樣便造成一種局面,中央認可(或不反對)的人可以是一大批,其政治光譜不一定狹窄,但不要存在幻想,與中央搞對抗的泛民不屬於這批人。我們姑且用數學中集合論的語言說這批人組成了A集。另一個認可是特首要得到大多數港人的支持,我們可把港人認可的人選稱為B集。

假如A集與B集完全沒有交疊之處,香港便必然有危機,中央認可的,港人不認可,或港人認可的,中央不認可。但我不相信情況是這樣,中央及港人都可接受的大有人在,普選與中央認可兩個目標都可達到。但部分泛民所要求的,只是接受普選部分,而抹走中央認可這一合理而且是《基本法》所宣示的條件。沒有實力之輩卻想取得所有好處,怎麼說道理站得住?
大部分港人其實對泛民與中央的鬥爭並不感興趣,他們所反感的,是泛民剝奪了他們的投票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沒錯,中央是高牆,但反對派絕不是雞蛋。他們是往高牆亂扔石頭的莽夫,高牆不會有損分毫。港人才是雞蛋,正被這些亂扔的石頭打得碎裂。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A Beautiful Mind


上日重看《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多少有另一番體會。一個真實故事,一套淒美的電影,一個悲傷而現實的結局。天妒英才?命中注定?

故事主人翁約翰納殊(John Nash),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中產家庭。天才橫溢,中學時代已經研讀大學的數學課程,20多歲得到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他以簡單的表述,在博士論文中提出博弈論裏面的非合作賽局,其中一個重要概念稱為「納殊平衡」。

可惜30歲出頭的他,正處事業高峰期,卻因精神病而中斷研究生涯;在醫院療養期間,病情反覆,10年後情況才漸漸好轉,繼續研究;電影中最令我感動的片段,並不是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是同儕逐一送給他鋼筆,以示尊敬。真實歷程,拍成電影……多麼浪漫,多麼詩意。

期間,納殊與妻子離婚,但是妻子對他不離不棄,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照顧有加,共患難,也共歡樂;納殊獲得諾貝爾殊榮,兩人一起出席頒獎典禮,並於離婚38年後的2001年再次舉行婚禮。

命運弄人,上月納殊獲頒阿貝爾獎,這個獎項譽為世上最優異的數學獎,由挪威政府頒發,彌補諾貝爾沒有數學獎的空缺。夫婦兩人於523日從挪威乘機返回美國,據說他們臨時提早航班,比預期早了5個小時抵達機場,原本接載他們的汽車未到,於是改乘的士,結果在高速公路發生交通意外,夫婦同逝……多麼悲愴,多麼感傷。


曾聽過博弈理論,但對「納殊平衡」認識不多,最記得是「沙灘雪糕檔」的故事:「在一個筆直的沙灘上,由東至西等距地開設4個雪糕檔,希望可平均地吸引泳客光顧;久而久之,東面兩檔靠在一起,移往較中間位置,西面兩檔也是一樣,因為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又久而久之,4檔雪糕均搬到沙灘中間,連成一起,這樣的均衡對各方最為有利,顧客覺得又方便又多選擇,自然喜歡到這裏光顧,變得成行成市。」其實,香港的食肆如是、海味舖如是,想加入行業的人,聚在一起,生意興旺,創業成功。
另一個重要理論是「囚徒困境」:警方把兩個嫌犯分開審問,並開出條件,認罪只監禁一年,不認罪則10年;由於不知同黨的供詞,只會考慮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最後兩名罪犯都會招認,同時監禁一年。這個非合作賽局,一早已知結果。

博弈論裏的「納殊平衡論」,簡言之,是假設參加博弈的若干人,各自採取了一種策略;每個人都沒法知道其他人會否改變策略,但知道只要其他人不變,誰獨自改變都不會有著數。這樣一個相對穩定的「策略組合」,就是「納殊平衡」。
西蒙 (Simon.H.A.)在研究決策問題時,提出另外一個演化博弈理論,與傳統博弈理論不同,演化博弈理論並不要求參與人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要求完全信息的條件。
舉出一個簡單例子:「獵鹿賽局」。假如你和若干人組成的獵鹿隊(不是獵馬隊)發現了鹿的蹤跡,於是你們埋伏在一塊空地周圍等待。問題是,鹿的警覺性很高,稍有動靜,就會把牠嚇跑,一去不回。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你們等了大半天又累又餓,鹿仍未出現。這時,一頭野兔跑進了空地,如果你們任何一人要出手撲捉,肯定手到拿來;但一旦出手,必定會「打兔驚鹿」,獵鹿也就注定失敗。那麼應該如何選擇?雖然兔的價值遠不如鹿,況且你先前已和其他人一起簽署了「捆綁承諾書」,保證會等待獵鹿,絕不離隊。若為捕兔而失鹿,不但收穫大打折扣,而且其他人一定跟你反臉。但另一方面,你已等了很久,鹿真的會來嗎?放過了兔,最後可能甚麼也拿不到。再說,若你緊守承諾,耐心等待,怎知道不會有其他人率先離隊,突然捕兔?「那時兔既被別人奪了,鹿又被嚇跑,你只能空手回家。取捨之間,你如何抉擇?」不知道香港人曾否體驗這個博弈均衡?香港的民主均衡應該在何處定位?怎樣才會對各方有利?香港的政改,如何普選特首,同意「袋住先」就會於2017年舉行,否則便遙遙無期,香港人其實處於「囚徒困境」與「獵鹿賽局」當中,民意接受「袋住先」是可以理解的。Me Too有普選,應該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