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教不嚴,師之惰?



退休之後返回大學校園幾次,為了緬懷大學時的情懷。幾次遇到的同學,都算是不過不失。但近日看新聞片斷,真令我失望。長江後浪不只推前浪, 長江也不再是長江了。現在的大學生論「覺醒」比我那年代的進步, 敢作敢為又敢言, 不用顯現真身, 在鍵盤的庇蔭下, 天下無敵。我這種笨頭笨腦的人, 幸好生於早年, 同學都是純樸有禮的, 做事都規規矩矩的, 不敢胡來。對着師長, 就算不是必恭必敬, 意見相左的辯論也不會變成爭論, 更不會圍堵他們的去路。心底不服氣也基於尊重而退讓, 雖然我是會寫大字報與人論爭的人,  但從未跟教授爭論過。相對於現在的大學生, 我真的很懦弱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時候的大學教育原則,現今仍被本港大學視為金科玉律,但寫在紙上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繼香港教育大學有人張貼冒犯性標語後,其他大學亦有樣學樣,歪風吹遍整個學界,人們不禁要問,本港的教育制度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遭受喪子之痛,正常人都會寄以同情,然而教大民主牆竟出現幸災樂禍的冒犯標語,激起全城怒火,豈料城大昨日又有同類標語在校內民主牆出現,足見大學生不僅沒有半點同情心,甚至明知故犯,連是非之心也沒有,淪為不折不扣的禽獸。當然, 有人大義懔然名正言順講積孽的報應, 也有人把13+3子的判囚來作比較。
中國傳統有四維八德,三綱五常,即使時移勢易,但社會對人倫道德標準仍有底線,言論自由絕對不是為所欲為的遮羞布。事實上,年輕人之所以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而是納稅人真金白銀的資助,納稅人每年對每名大學生的資助超過二十萬元,大學除了是教授知識的地方,亦是培養品德的場所,然而現今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不是數典忘祖,大搞港獨;就是心腸歹毒,泯滅人性,所謂甚麼土壤結甚麼果子,香港教育一敗塗地,已是寫在牆上。
必須指出,港府每年用於公共教育的開支高達八百多億元,佔政府總開支近兩成,其中專上教育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林鄭月娥上任後更增撥五十億元教育經常性開支,簡直就是不惜血本,社會對大學生有很高期望,結果事與願違,孰令致之?回歸以來,教育制度朝令夕改,不僅中史科被邊緣化,國民教育又半途而廢,致使學生毫無家國觀念;有的老師不像老師,鼓吹「違法達義」;有的學生不像學生,醉心街頭鬥爭。要不是港府弱勢無能,一味被人牽着鼻子走,做盡親痛仇快的事,教育豈會失敗至此?社會豈會混亂至此?
早前中大學生會前主席辱罵內地生為「支那人」的短片曝光,那種兇神惡殺,那種面目猙獰,簡直比街頭爛仔更不堪,大學生連自己國民身份都不認同,連自己民族都不尊重,還能指望他們對社會有貢獻嗎?正如有人所說,不僅學校應該永不錄用教大學生以免誤人子弟,港府更應帶頭拒絕聘請這些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大學生以免貽害社會。
古人說,教不嚴,師之惰,在香港,則不僅是師之惰,更是港府的墮落。君不見,佔中黑手藉大學教職之便散播違法和仇中思想,洗了整整一代人的腦,不但不用付出法律代價,甚至還得到大學包庇,港府更是姑息養奸。校園再也容不下一張安靜書桌,大部分學生再也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理性邏輯思維再也難容於香港,豈是無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