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韓愈《馬說》

 

讀中學時認識唐宋八大家,其中最深刻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更為已故好友柳宗元寫下《柳子厚墓誌銘》。韓愈主張思想復古、文學復古,以復古道為目的,復古文為手段,而所謂「道」,是指儒家的道。韓愈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所創造和革新,主張學古文「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此外,韓愈的散文創作,內容豐富,體裁多樣,風格剛健雄深,富有獨創性,影響深遠。

  韓愈,河陽人。祖籍昌黎,幼年孤苦,勤奮力學。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擔任監察禦史期間,因上書《禦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而被貶為陽山縣令。赦還後,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又因作《諫迎佛骨表》,幾招殺身之禍,被貶為潮州刺史。死後諡曰,世稱「韓文公」。

  《馬說》是文言文,選自《韓昌黎全集.雜說》。「說」為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其作用是解釋義理,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來論說道理,表達作者獨到的個人見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決定作用,並慨歎現世伯樂罕見,千里馬不被發現。作者首先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論點,說明伯樂的有無,關係著千里馬的命運。然後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含蓄地表明當時沒有伯樂,社會上沒有知馬善用的人,千里馬也就無從自見和獲得賞識。這一段最後得出結論:「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裏的千里馬,比喻賢能之士,伯樂,比喻重視人才的當權者。作者讬物寓意,寥寥數語,便把黑暗社會摧殘人才的罪惡揭露出來。這段有力地說明「世無伯樂,則無千里馬」的道理,也就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論點。

  第二段補充說明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並從「飼馬之道」反面論證伯樂的重要。作者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誇張地說明千里馬食量之大,強調千里馬才能遠較一般的馬高,其所需亦自然與眾不同,可惜飼馬者「不知其能千里」,不供給足夠的食物,也就是說統治者不懂得人才的重要,不提供必需的條件。最後,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同理,人才遭到輕視和壓抑,其本領也就無從發揮出來。

  最後一段總結全文,諷刺「食馬者」的淺薄無知,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並重申主旨:天下並非無馬,惜飼馬者並不知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排比句的三個「不」字,有力地揭露統治者壓制及扼殺人才,本來在他們面前的正是一匹千里馬,但因他們「策之」、「食之」、「鳴之」的方法和態度都不對,終使千里馬無從施展所長。可是統治者卻稱天下沒有人才,實在令人憤慨!「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兩句,將統治者一副可憎的面目和醜態活靈活現。最後,作者故意用略帶輕蔑的語氣歎道:「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以反問的口脗來表示肯定的意思,讀來更覺諷刺與辛辣。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寫作特色如下:

  一、通篇運用比喻,說理深刻而含蓄。文中的千里馬,比喻有才能而不得志的賢士;伯樂,比喻重視並善於發現人才的當權者;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的統治者。《古文觀止》評說:「此篇以馬取喻,謂英雄豪傑,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斯可展布其材。否則英雄豪傑,已埋沒多矣。」這種讬物寓意的手法,為韓文的一大特色。

  二、以反論正,論點突出。本文論證問題運用了反證法,一開頭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論點,但下面作者並沒有從正面講伯樂如何重要、如何決定千里馬命運的道理,而是通過反覆闡述世無伯樂,則無千里馬的道理,從反面證明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論點,效果奇佳。

  三、語言簡練、氣勢雄渾。全文不足二百字,但內容絕不貧乏和單調,這是由於行文簡明扼要、變化多端的效果;加上作者善用排比、反問等修辭,頓使文章波瀾起伏,抑揚反覆。我最喜歡高聲朗誦,感受其氣勢雄渾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