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群書治要

  英國哲學家、詩人培根曾說「讀史能使人明智」,確為至理名言。所謂歷史乃用文字紀錄下來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生過的事件。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多年,在歲月長河中政權、朝代更替循環,前人的經驗及教訓,均可作為後人行事的參考和依據,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時代巨輪滾滾向前,因此了解歷史便能知古鑒今,避免重蹈覆轍。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當權者治理國家,還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倫理,無不可在史書中找到指引和借鑒。故歷朝帝王俱重視研史、修史。以「貞觀之治」太平盛況名留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就曾下令魏徵等諫官將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之帝王治國資政史料加以整理編輯,擷取先賢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方法,匯編成《群書治要》,堪稱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書成後唐太宗大喜,經常翻閱愛不釋手,為他「治平之道,修生養民」的施政理念,唐朝三百年盛世奠下了基礎。此書博取眾長、精簡扼要,乃老祖宗智慧的結晶,備受後世推崇。

  以下是該書的簡介:

《群書治要》(以下簡稱《治要》)是我國古代唐朝的治政書籍的選輯。唐初著名諫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貞觀初年受命於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以輯錄前人著述作諫書,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於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嘔心瀝血數年,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
《群書治要》的特點,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採經、史、子典籍六十五種,又以務乎政術本乎治要為原則,刪其繁蕪,擇其精粹,濃縮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經國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與卓越的史識,這更使得《群書治要》成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典之作。
然而這本史詩巨著卻因雕版印刷術尚未發明而未普及,加之唐末戰亂致使此書失傳,幸得由日本遣唐使抄錄帶去日本,經過多代人共同努力,終於使這本書重見天日,實乃:不幸之萬幸

        在疫情較多餘暇時,一邊品茶,一邊閱讀,對我確實受益匪淺。這套集中國政治哲學之精粹,融會貫通古聖先賢治理國家精要的書籍,不僅是從政者學習的佳選,對於商業、企業界亦有啟迪作用,也是完善自我、提高修養的智慧源泉,並可作為大家立身處世的指南針、圭臬,長期吸引各界人士研究和探討,從中學習借鑒、吸取寶貴經驗。在我國浩瀚的文學寶庫中,也是實用的好書之一。如今,《群書治要》已出版了,實為讀者之福。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講話,多次提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即是以歷史為鏡子,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團結人民磅礴的力量,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道是:歷史是過去的沉澱、未來的導向。多讀史書可少走彎路,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對大家的人生定有裨益。好書不厭百回看,始終是開卷有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