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了一場AI辯論短視頻,導演是一個小學生,他把三個AI放在面前的桌子上,拋出辯題「愚公是應該移山還是搬家」,讓兩個AI充當正反方,另一個則擔任評委之責。經過十幾分鐘的辯論,「導演」發現兩個AI的觀點慢慢趨同,於是停止了這場辯論。而評委AI被要求點評時卻表示自己出了問題,無法回應這個問題,不知是確實出了bug,還是AI耍滑頭拒絕得罪自己的同類。
辯論賽雖短,卻很激烈,兩個AI針鋒相對,從責任心、決斷力、成本和對環境的保護等多方面,就愚公是該搬家還是移山申述自己的觀點,駁斥對方的看法,讓人大開眼界。更有意思的是,這場辯論最終成為一次相向而行的思想交鋒,這或許提醒我們,AI思考是一種純粹的思考,不摻雜情感因素,因而在綜合外部信息時,對於不同意見,它會在理解的基礎上辯證取捨。人類往往被情感支配,為了爭一口氣,一根筋軸到底,甚至無理也要攪三分。比起AI,辯論確實更像人類為自己量身定製的活動。
AI此種開闊胸襟和從善如流、廣收並蓄的態度,無疑值得人類學習。不過,這則視頻更讓我思考的還是那位小導演。與其說他是在玩一次遊戲,不如說設計了一個實驗,用以說明當下的我們尤其是作為未來人的孩子們,應該如何運用AI。想起我中學的時候,數學考試是不許帶計算機的,但大學考試就沒有這項規定,因為需要考查的內容更加高級,沒有必要在簡單計算上浪費考試時間。而現在很多入職考試允許攜帶電腦查閱資料,不以簡單記憶為考查目標,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說今後的人有什麼離不開的工具,我想AI必是其中之一。指揮AI「勞動」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是未來人的必備技能。給它們出題,在它們的「辯論」中深化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理解,亦應列入其中。而這正是小「導演」可仿效之處。
早前IBM對外展示了全球首個基於人工智慧(AI)的辯論系統Project
Debater,實際展現該系統的辯論能力,對手之一為2016年的以色列辯論冠軍Noa Ovadia,顯示出AI系統不但能說出說服觀眾改變心意的理論,甚至還具備幽默感。
Project Debater號稱是全球第一個AI辯論系統,而且已可處理複雜的議題,它能夠快速消化大量的文字,針對主題展開具有良好結構與明確目的的演講,還能反駁對手。IBM認為,Project Debater最終將能藉由具備證據的論點,限制情緒或偏見所帶來的影響,以協助人們理性地思考。
在本周的展示上,IBM設計了兩個辯論主題,分別為政府應否補貼太空探索,以及遠程醫療應否擴張。在人類先進行4分鐘的申論之後,Project Debater系統必須花上幾分鐘來分析人類所訴說的內容,此外,該系統上存有約100個領域的知識,必須在幾分鐘之內消化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再將它們濃縮並找出有利的觀點。
Project Debater不只需要理解文字,還必須了解其脈絡,即時尋找資料並能流暢的反駁對方論點,這對一個AI機器人來說是困難的。
此外,觀眾們也發現Project Debater具備了幽默感,例如Project Debater在展開申論之前說:「今天有很多重要的事,特別是對我而言,可惜我沒法說這令我熱血沸騰,因為我沒有血。」
這兩場辯論的目的在於展示Project Debater的能力,而非輸贏。IBM認為,辯論的起源在文化上並非是衝突與競爭,而是民主與討論,辯論豐富了決策的制定過程,幫助人們權衡一個新思想或新理念的利弊,辯論不只是為了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論點,也是用來理解與學習彼此的觀點,相信有朝一日機器將能協助人們執行許多日常的重要決策。
說得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