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傳媒的角色


早兩日是文憑試放榜日,部份傳媒刻意將不合法的佔中行為,利用訪問狀元,將議題放在剛剛收到文憑試結果的考生身上;較早前,對於一位大主教的傳道內容,惡意批評其反佔中言論,視之為偽牧者、無恥之徒,反映出一些激進傳媒,無所不用其極,宣傳佔中的重要性,凡反對者皆攻擊之。
 
 
 
文憑試放榜後,傳媒不只訪問狀元的讀書心得,反將佔中的看法成為焦點。不同報紙,對同一狀元講話有不同的演繹。
《生果日報》標題是「超級狀元撐佔中」,內文稱︰「協恩中學超級狀元陳詠妍昨稱,雖然她不看新聞,但對、普選有一定認識。有人斥佔中會破壞經濟,父親也是做生意的她,對佔中會否影響經濟作這樣分析,『以一個短期下跌GDP(本地生產總值),小小經濟損失換雙普選,或者對一個香港人、對大圍講,更加有利,我覺得值得』。陳詠妍不會參加佔中,但認同佔中是有意義的,『向不公義法律說不!』」該報的報導表達的是陳詠妍的確撐佔中。
然而,《愛國報》的標題剛剛相反,是「狀元尖子齊發聲︰不參與違法『佔中』」,報導引述陳詠妍說︰「『佔中』畢竟是違法行為,參與者要深思當中的後果,堅決表示不會參與『佔中』,若學聯發起罷課,也不會響應。」《愛國報》的報導指向陳詠妍不支持佔中。
《星星報》的報導則說,陳詠妍「表示自己不太留意時事,對佔中內容所知甚少,但認為佔中對本港投資環境影響屬短暫,『我覺得短期少少的經濟損失,換來雙普選或對港人更有利的東西是值得的』,她坦言所說僅是『客觀分析』,並非間接支持佔中」。
同一個被訪者,但從不同報章報導,陳詠妍就好像有不同立場,究竟讀者應該如何判斷呢?從有關陳詠妍的報導可見,今天部份傳媒立場兩極化,市民單看政治立場鮮明的報章的報導,大家必未能比較準確掌握有關新聞人物的講話或他們對社會政治議題的立場,要更清楚認識社會,除了要有個人判斷之外,從多渠道取得社會資訊,或是參考政治立場不偏向某方面的報刊報導也很重要,否則讀者有機會以偏概全,得出有偏差的印象。以陳詠妍有關的報導為例,多看幾份報紙,市民對有關事實的掌握會更精準。
雖然陳詠妍對佔中的說法被部份報紙騎劫,但云云狀元中,她不是最慘,花多小小時間分析另一個情況:
個別狀元對於政治問題耍手擰頭,有狀元在校長未出現時,對政治問題口若懸河,惟校長現身後就不願回答。另有狀元不願回答對佔中及政治生態問題,忙說「唔好啦」、「唔答呢啲得唔得」,校長主動解圍,指這些議題較敏感,與成績無關。
聖保祿中學的兩名女狀元受訪時,一名自稱校務處職員女子多次出手叫停訪問,並在二人耳邊細聲提示。及後狀元黃曉晴(Anson)講述自己想讀法律系,然後做律師,幫社會上弱勢社群,有記者追問怎看佔中可能牴觸法律,她即說:「不好意思,呢條問題,我哋學校唔係太准答。」
校方事後解釋,黃因為「太攰」而不知自己說甚麼,更稱學校無既定立場,沒限制學生回答。同場另一名狀元徐詠然及後在facebook澄清當時有溝通問題,「我在現場,是傳媒不斷問無關成績的政治問題,我主動去問Miss Wu,她說我們有自由選答,自行判斷。我轉告Anson後她誤會了,Anson在受訪時說這句後我馬上澄清學校沒禁止,可笑是我的話就cut了不出街」。此外一些斷章取義的報導,在當天晚上的網絡平台(如面書)廣泛被上載,絕對令當事人困窘。
如果佔中是一個合法行為,報章報導事件,合情合理。但佔中三子已講明它是違法行為,但部份記者偏偏提問,很明顯是借學生言論,吹噓佔中的重要性。我們絕對不同意、不希望看到一些狀元被激進派「騎劫」,變成宣傳暴力衝突的犧牲者。

另一則新聞,是關於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一篇觸及反佔中言論的講道,惹來支持佔中者的強烈批評,連番狙擊,支持佔中者以天主教樞機陳日君的佔中立場,反映他們眼中鄺保羅的不義,香港社會兩極化,盡見於教會領袖的不同立場!
如果沒有聽過鄺保羅整篇講道,只看報章報導,很多人可能以為大主教在教會講反「佔中」,但事實是十七多分鐘的講道,主旨在提醒教友和在當天聖保羅堂接受了堅信禮的受洗新信徒,要時刻效法基督的柔和謙卑,並在人生面對困難的時刻,懂得向主耶穌學習,懂得讓頭腦袋清醒,分析是非黑白,講稿觸及佔中和普選內容的部份,並不是主旨,而是作為例子,去呼召信徒跟從耶穌的樣式去面對挑戰。
 
從報章的報導可見,批評鄺保羅的人最不滿的一點,是大主教以「羊群心理」去形容參加遊行和佔中的人士。然而,若有聽到他整篇講道的上文下理,鄺保羅所說的是部份香港人認為如果今年不遊行,明年便冇得行;現在唔出聲,日後便冇得出聲;現在唔抗議,日後便冇得抗議。鄺保羅說的是這種想法不符事實,他不相信香港的情況會「壞到咁緊要」,因此希望教友要懂得去分析情況,不要人云亦云!
 
從不要人云亦云的角度看鄺保羅的發言,他有錯嗎?有幾多香港人相信今天不遊行、不發聲、不抗議,特區政府明年、後年便會、便可以禁絕這些行動?為何我們必定要信從抗爭者的言論,相信香港很快會沒有言論箔集會自由?為何陳日君和支持佔中抗爭者一定,其他人一定錯?民主社會的可貴之處是意見可以多元化,為何今天高舉民主旗幟的人便可以壟斷言論?不符合他們的立場的說話,便可以被打造為異端,而必須受到狙擊和辱罵?這是民主社會的精神嗎?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第七節說:「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今天教會內有人覺得香港沒有普選,便沒有公義、包容、忍耐之心漸漸薄弱,但誠如鄺保羅所問,有普選是否便可解決所有問題?看看超級民主大國美國在普選之下,黨派之爭不絕,致人民福祉於不顧,普選便是萬應靈丹?在美國黨派之爭當中夾雜多少個人、財團利益?這種情況,實為不公義,完全脫離了基督的樣式,可見普選不能跟公義劃上等號,政客質素劣拙,才是民生困苦的本源之一,但我們今天有些人竟然去容忍垃圾政客假公義之名,去破壞社會秩序和民生所需?有些基督徒看到這些情況視而不見,能令人不痛心?部份香港立法會議員肆意濫用立法會議事程序癱瘓立法會,癱瘓政府施政,令民生所急無從得到處理,哪些高呼要彰顯公義的人,可曾疾聲譴責他們?難道穿上正義的外衣,便甚麼都能做?
 鄺保羅呼籲信徒要效法基督的柔和謙卑,在面對困難、挑戰、抉擇時,要想想若是基督在此會怎樣做,絕對是信徒面對問題時作出考慮的出發點。基督徒在亂世之中更加要保持冷靜,履行信徒行公義、好憐憫的責任,誠如鄺保羅所說,香港今天的確有很多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只有抗爭一招。香港今天縱使還未有普選,但社會情況比起很多其他地方還優勝,爭取政治開放是必需的,但手段可以不一樣,佔中不是唯一爭取到政治開放的方法,鄺保羅呼召信徒以柔和謙卑的心,面對政治抉擇,這是他相信的可行之道,狙擊者何解不能尊重他這個很多人都認為合理的立場?教會難道只能有一個立場,只能有一把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