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周易與太極拳架式


早日執拾雜物,找到了很久以前同事送給我的書,關於養生健體之法,很有紀念價值!她是教英文的,但那幾本書是關於中國養生之道,她還將重點心得記在書上,當中有些我認為是「迷信」的,沒有科學證據。但時至今天,大部份已有科學根據!我之所以堅持練習,是因為她在書中特別標示:練習要有三心──決心、信心和恆心。以下放在網誌內分享,閒暇時閱讀可以溫故知新...
先重提太極入門基礎:
無極式
周敦颐在《太極圖說》提到哲學上太極的思想:「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由於太極課的時間很寶貴,不少教授太極時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無極式上,無極式的鍛鍊就是在動之前站椿半至一分鐘;目的是在非常放鬆的情形下才開始動。我們在無極式靜的期間應該有時想想頭上的百會穴(百會穴位置在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髮旋處),有時想想小腹的丹田(丹田是指肚臍對下約兩寸處的地方)。
虛靈頂勁
練太極拳時要求頭容正直,意念想著自己的脊椎就如一條垂直打在地上的柱,左、右兩邊身體就是兩扇門與中柱連接,可以打開可以閉合。頂若虛懸,提起精神,中正安舒,則自然做到虛靈頂勁了。
氣沉丹田
「氣」   可以理解為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這能量會流遍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它來自自然界的物質,包括空氣、食物及水。基本上,氣有四種運動形式,分別為升、降、出、入。這些運動非常重要,若它們停止,人的生命亦會終止。氣沉丹田是利用意念及呼吸把「氣」由鼻子一直引導至丹田,練拳時經常保持腹鬆氣沉,自然能夠做到呼吸緩、長、細、勻、鬆靜,丹田也有充實的感覺,就可達到「氣沉丹田」的要求。
主宰於腰
太極拳拳譜有關腰的有:「主宰於腰」、「腰如纛」、「腰如車軸」等句。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切動作變化的決定,全由腰所主宰。在耍太極期間,無數上身的運動是由腰的中軸微轉帶動。「腰如纛」:纛是旗桿,大旗在風中飄動時幅度大,但旗桿只會小小轉動,這是整枝旗的中心,人的腰也是中心。「腰如車軸」:軸亦是輪子的中心,輪子動,軸是不動的,亦有相同的意義。練拳保持中正安舒,將身體變成一個立體圓球,當球停在地上,其接地點便是中,只是一個小點,由這點伸延到頂便成為中軸。練拳時意應放在中軸,只要中軸微轉,身體外圍便動得大。
含胸拔背
 不挺胸即為含胸,是把胸部稍為向內縮少,把背向後拔出的樣子,胸內含則使氣沉丹田,而達至上輕下重,下盤穩固。拔背的「背」,包括後背、背肌,而且還包涵全部脊椎,因為脊椎協調著內臟各器官的生理機能,又同全身神經互相影響。而且脊柱兩側排列著各臟腑的穴位,是人身氣血的總匯,臟腑的經氣都由穴位相互貫通。氣血暢通能對多種慢性病起到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使人延年益壽。
鬆腰
腰鬆有助於氣沉丹田,下肢沉穩,兩足有力。腰直而鬆使中軸不彎,全身才能轉換靈活,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發勁完整。如果能鬆腰,再配合落胯和屈腿,就會保持端正的身型。
分虛實
太極拳內在陰陽、意識多采多姿的變化,可反映在步法及雙手的虛實,所謂陰陽相濟、虛實相輔。更進一步,虛實不能截然分開,即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
步法方面,兩腿要分虛實。最常見的左弓箭步,左腿實時右腿虛,重心分前七後三。練拳時亦要注意馬步的轉移,運用扣入、撇開、上步,將虛實的變換,但注意虛實的變換是漸進的,不是突然變化的。
手法方面,兩手亦分虛實。例如高探馬一式,右手為實,左手為虛。
周易與太極拳有以下關係:
「虛靈頂勁」和「氣沉丹田」
二者在拳論中一直是相提並論的,前者有利於提起精神,後者利於穩定身軀重心,通過頂勁和沉氣的上下對稱,產生「似鬆非鬆」、富於彈性的掤勁,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經衝動的靈活性,並促使全身自然鬆開。「氣沉丹田」指腹部中界線的臍部,這是納氣的根本。練法是以呼吸引氣沉入丹田。丹田氣足,然後能蓄能發,運行全身。「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咸·彖》曰:「咸,感也……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恒·彖》曰:「恒,久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這些都給太極拳內功修煉提供了思想方法借鑒。此外,《雜卦傳》曰:「離上而坎下也。」大概坎離之為用,離外實內虛,體剛而用柔,象為火,火性炎上;坎外虛內實,體柔而用剛,象為水,水性趨下。從人體而言,腎為水為精,心為火為氣。練拳之人,往往燥性如火,一有觸犯,爭強好勝,肆無忌憚,如火焰之向上燃燒。人之欲心如水,妄念百端,逐風揚波,永無止境,極易入於下流,如水之趨下。此二者皆為習武之人的大忌。從武德修養方面講,若能制此燥火,窒此欲心,使火返其本,心虛而生陰;水歸其源,腹實而無險,元精不漏,真水真火彼此相濟,先天真氣才能運行暢通。從技藝鍛煉而言,若能虛胸而實腹,水升火降,坎離易位,內氣沉入丹田,心腎相交,便能陰陽既濟,練精化氣。於是真氣乃聚,精神漸長。所以關於拳者,不但要講架勢,講勁路,更重要的是養內氣,調水火。前輩在練拳時要求塌肩井,含胸拔背,收尾閭,都是為了使腎水上升相交於心;要求下氣、聚勁、煉步,都是為了使心氣下降,下達於腎。當然這其中還需意念的導引。這就是水火既濟,坎離為用的意義。
至於煉神,是太極拳的高級修煉內容,是太極拳的精髓。調神是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調神的核心無外乎恬憺虛無,精神內守。如《拳譜》所謂「神宜內斂」,久久行之,則成「定力」,練成太極拳高級形式的定與應。《繫辭上》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能天下之故。」習太極拳功夫之深者,為能常定常應。定為寂然不動,應為感而遂通。應生於定,感生於寂。故能寂然不動而達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復於寂然不動。總之,我們借鑒《周易》的某些原理,可以進一步指導太極拳中的煉氣煉神,使內功修煉不斷深化。習太極拳者,可以深入挖掘《周易》的學術思想,借鑒其思想意義,融入拳理,融會貫通,便能使功夫境界更加精深博大,直至出神入化之境。
太極拳體現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
 《繫辭下》有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說的「三才」是指天地人,這三者用八卦符號表示則為三畫。因為它們均由一陰一陽所組成,故每個卦位增加一畫共兩畫,三者加起來「故六」。這六畫不是別的,它代表了天地人一陰一陽之「道」的原理和公式。它們既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通相聯,居於一個對立的統一體內,這就是「三才之道」。《繫辭下》又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事物雖然紛紜複雜,但都是陰陽相推,有生有滅,殊途同歸,雖思慮成百而最終達到統一,制於自然法則之下。《周易》這種天人統一、天人相通的觀點,叫天人整體觀,或稱天人合一論。
練習太極拳可以領悟和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易》學說是以陰陽觀念為紐帶,把宇宙萬物通過卦和爻連接,結成同性同構的整體。《周易》認為人要與天合一才能與天形成一個友好相處、交泰和諧的有機整體。
整部《周易》都貫穿著這樣的思想:「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泰·彖》)「天人合一」的內涵在整體觀上有主要理論支柱,即「天人一氣」。自然界包括人的機體演化,最終都是由氣的變化決定的。按照氣理的基本法則,氣充滿生機活力,能夠變化升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動因。氣又是「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有穿透萬物,連通四極的本領,其內外之間進行著不斷的升降運動,從而構成人與周圍環境有機的氣化聯繫。這種氣一元論思想既是導引術(氣功)遵循的法則,也是構成易學與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的樞紐和思想基礎。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說之「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觀念。《黃帝內經》中,《靈樞·歲露論》提出:「日月一出一入迭為上下,互為卷舒,人能返身而思之,能類而長之,則吾一身之中,自有日月,與天地亦無異也。」針對這種認識,在太極拳理中,尤其對體內血氣運行問題,提出了「人身法天象地,其氣血之盈之虛,消息悉與天地造化同途」的觀念。太極拳從技術動作功架上要求:鬆靜自然,無拘無束,「全身處處毫無牽制」,「動靜作勢,純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寬舒自然,鬆腰斂臀」,「無使有凹凸,無使有缺陷」。運作演練運行時要求:「調息綿綿」,呼吸要順其自然,行拳要圓活流暢,隨屈就伸,做到「屈伸開合聽自由」。對內要求:以意導氣,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為;對外要求:「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太極拳要求的虛實、開合、剛柔等變化,處處包含了陰陽對轉,故習太極拳須悟陰陽要義,使練習者體會到人與人有渾然相通之妙。此外,太極拳在演練的時間、方位、季節等都有一些具體的要求。把時空環境與拳術套路動作之間,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內外形神整體。同時,又把人體看作一個「太極」,即一個宇宙體。提出人體如同周而復始的月盈月缺一樣,所以練拳要遵循陰陽盈虛之理:「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骨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故天地有晝夜晨昏,人身亦有晝夜晨昏。大地有晦朔弦望。其間寒暑之推遷,陰陽之代謝,悉與天地胥似。」太極拳是人體的運動,只有恪守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變化,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此外,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太極拳理論還引伸出「形神合一」、「內外兼修」、「意氣合一」等概念。總之,「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運動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規律,它為太極拳所借鑒和仿效,並為太極拳思維方式提供了模範。
太極拳蘊含《周易》「仁義剛柔」的標準
《說卦傳》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易》認為,人應效法大自然動靜有時、剛並濟的運行規律,一方面要有陽剛之氣,要剛健有為,拼搏進取;另一方面也要有陰柔之德,在必要時採取柔順恬靜、寬厚忍讓的行為方式。概言之,《周易》的倫理道德可謂仁義為綱,誠敬為本,剛柔並濟,忠貞謹慎。《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傳》認為,人應當效法大自然自強不息的剛健性格,在這有限的一生中應該剛健有為,積極進取,以自己堅持不懈的執著追求賦予這有限的生命以永恆的意義,從而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境界。《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坤象徵著大地的形勢,君子處世要效法大地,以忠厚的品德,謙虛忍讓的態度任勞任怨地努力工作。太極拳動作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連綿不斷,如行雲流水,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太極拳運動方式演繹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蘊含了一種自然生命精神,習練者在修煉過程中可領悟人生真諦。此外,太極拳中有句諺語叫作「太極十年不出門」,練習太極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如一日的修煉。不僅練拳而且悟道,沒有如此執著追求之精神很難真正領悟到太極拳的真諦。具有柔順圓活、緩慢均勻運動風格的太極拳,使練習者不斷領悟堅持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學。
《周易》雖陰陽並舉,但陰下陽上,陽動陰靜,陽攻陰守,陽主陰從。就天與地來說,天主陽,地主陰,天對地起支配作用,地對天起輔助作用。因此,「剛健中正」是《周易》最推崇的最絕好美德,是仁義之德的重要內容,它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剛健中正」可使我們光明正大,氣宇軒昂,襟懷磊落,雄健豪放。中國傳統武術歷來重視武德培養,武德強調習武者應熱愛國家,尊師重道,尊重對手,恪守信義,行俠仗義,見義勇為。在太極拳運作規範方面「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氣沉丹田」的要求,「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支撐八面」的技擊思想,都要求太極拳修習者注重感悟太極心態,忌輕浮,講穩重,立場要堅定,言行要穩重;忌歪邪,要行正道,挺直脊樑,剛正不阿。《周易》認為,柔順寬厚與剛健中正是兩種相反相成的行為方式與道德品質。柔順寬厚更多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方式,它需要隨時應變,因時制宜,而不可頑固不化,堅持到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外柔內剛」、「剛柔並濟」、「外圓內方」、「綿裏藏針」。這些特點在太極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技擊方面的明顯特徵是以柔克剛、順勢制人、借力打力、後發制人。楊澄甫宗師說太極拳「柔中寓剛,綿裏藏針」、「如棉裹鐵」;太極拳功法理論亦有「極柔軟而後極堅剛」、「四兩撥千斤」等說法。可見,太極拳將身與心結合,以人的思想、心理狀態為修煉的基礎,既蘊含著生命原理,又涉及到人的道德精神。
結論
 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以追溯到「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周易》為太極拳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基礎。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生成論指導人們認識了氣的存在,並發明了導引術(氣功),為氣在太極拳中的認識與運用,以及太極拳地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從「物物有一太極」的宇宙本體論引申出太極拳「人身是一小太極」的理論,成為太極拳本體論的哲學基礎。「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維被廣泛地運用於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中,為太極拳提供了構建方式。「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運動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規律,為太極拳所借鑒和仿效,為太極拳思維方式提供了模範。此外,太極拳還蘊涵著《周易》「仁義誠敬、剛柔並濟」的道德標準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哲學。
周易是中國古典文化裏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其思想影響遍及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工程、醫學、養生等各個方面,太極拳只是周易之精髓在拳法修煉的方面的一個體現。由此可知,周易與太極拳的關係是何等密切。領悟周易之精髓,體悟陰陽之道,是達到太極拳修煉高深境界的大道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