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操練又如何?


  教育局上周宣佈以「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報告」的方法,抽樣復考小三BCA(前稱TSA),並容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參與全級應考。即日稍後,教協召開記者招待會,表達仍然不滿;最奇是某家長代表情緒不穩,哭訴學校仍會操練學生,因不能為子女爭取權益而內疚云云...
  以前家父家母,乃至作為人父的我,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好成績靠多做練習,雖然年紀還少,但只要程度適中,也算無可厚非。事實上小三BCA要求的是同期教育基本要求,應該不是精英考試,沒有追求名次的包袱。另外想深一層,這樣「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報告」的決定,據說為着釋除學校和家長操練學生的誘因。不過,無BCA,便無操練,這種想法是否太天真。
  操練是部份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為何要操練?因為希望學生成績好。學生成績好,便可以令更多學生入讀名校中學,家長會覺得驕傲,學校校譽便水漲船高。有學生、有老師、有學校、有心儀子女都考入名校的家長,便會有操練,這個道理不難明。
  無論是BCA或是TSA,都是教育局評估學生、學校成績的一個考試,但縱使教育局全面取消BCA,或是以現時提出的方法,抽樣復考BCA,小學生還要應考小學呈分試,作為中學派位的評核工具。小五和小六要考呈分試,學生們都打好基礎,操練在小一已經開始,操練並非只與BCATSA掛鈎,操練也是跟呈分試、跟派位掛鈎,這個道理,家長心知肚明,教育局也絕不可能不知道這個真像。
  操練已成為香港一個嚴重的學習風氣,有些學校不操練,但家長會自發在坊間購買大量練習簿操練自己的孩子。我去過的家長會,有家長質問老師為何考試、測驗不多,功課那麼少。有家長提相反建議,會被人投以奇異的眼光,被質問的老師也感到相當尷尬。
  有這種操練風氣,是反映部份家長,只求分數,不管一切。他們只想子女熟習考試形式、考試試題類別,然後取得好成績報讀名校。若要操練不再,根本不可能只靠取消BCA,可能還要取消小五、小六呈分試,但這種期望是否不切實際?沒有某種形式的評核,教育局如何派位呢?
  極力反對復考BCA的家長,其實可以選擇不讓孩子接受操練,甚至不參與評核,但他們仍然要據理力爭取消BCA,可能是心魔。拒絕操練,孩子成績可能會給比下來,拒絕參與考試,又可能擔心會影響孩子在校內的成績;於是便要全體學生無試考,讓自己可以安心。這種心魔令他們沒有看清楚一個事實,即只要有考試,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考試,就有操練。如果BCA真的取消了,操練仍然會存在,這些家長到時還可以向誰投訴不要操練呢?
  操練成為香港教育牢不可破的一部份,但教育局會走來向公眾說,抽樣復考BCA可以減少操練,這種說法是真無知?還是以求平息反對BCA的家長們的怨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