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禪的藝術

 

先講藝術,它的範圍包含很廣,不只限於畫家,其他有音樂家、雕刻家、建築家,至於禪的藝術乃在與日常生活中的吃飯、喝茶和睡覺等動作和環境有關聯。我們欲瞭解禪的內容與藝術的關係及其對藝術的影響,得先從佛教講起。在東方,禪在藝術的領域裡究竟產生了一些怎樣的作用與影響,這得從瞭解禪著手。又因為禪是從佛教中推展出來的,所以先簡單介紹佛教背景。

空與無常

禪宗並不是在印度就存在的,它卻是從印度佛教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所以叫作禪的佛教。而佛教在印度提供了兩個觀點給人們:在理論上提出了「空」的觀念;在方法上提出了禪修的功能。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空」這個觀念,是基於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無時不在變化,又名為「無常」。無常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一種現象,是永遠不變的,即無永恆的存在,沒有永恆所以叫作「空」。這個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在一切事實現象的同時,本身並不是真實不變的存在。而無常和空這個觀念,亦是佛教與其他哲學宗教所獨特不同的地方。  

從禪的修行立場來看,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空的。而無常和空就是世間的事實,所以既然是事實,一切事實本身就是無常,就是空。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否知道空或無常的觀念,對現實環境裡的自我,很少願意體認無常是事實。因此帶來了自己內心的矛盾,並造成周圍環境裡的人、事和自然界的現象,產生心理上和身體上的衝突,而增添許多困擾,我們叫它「苦難」。

禪的修行方法是要把我們散亂的心變成集中,從集中變成統一,從統一到沒有執著,我們叫它「無心」。到了無心的階段,空的體驗也就出現了,此即是悟境,亦叫作「真的智慧」。這個階段一定要慢慢的來,像爬山一樣,從山腳上爬上去,爬到最高點。

而統一的境界又分為幾個層次,第一是我們的身體和心合而為一,也就是沒有身體的負擔,身和心不分開。第二是內和外的統一,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和外的統一,我們叫作入定,那更不簡單了。前念和後念根本我間隔距離,即無前念亦無後念,這是必須入了深定才能體驗得到。若已到達天人合一程度的人,則可以成為大藝術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學家了。

至於禪的智慧是「空」,若要體驗到空,則當超越統一的層次。佛法在指出空與無常之後,就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去面對無常與空的事實,另一方面從無常和空的觀點去得到自我的解脫和跟人和諧相處,樂意接受自然界的現象,並且適當地設法改變它,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訴我們要用生活的實踐來達成目標,第一要持戒。所謂持戒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做的必須努力去做,不應該做的,對自己、對別人無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們的心也是需要調整,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是相當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禪定的一種工夫。所以身體行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為改善則靠修行禪定的工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論,認識空與無常,那就叫作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禪定和持戒,僅僅知道無常和空,那只是知識層面的瞭解,對我們日常生活幫助不大。必須加上持戒和禪定的修持,才能夠真正在實踐上一面理解空與無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與無常相應。

頓悟與漸悟

中國的禪是從印度佛教的智慧與禪定的修持結合而成。在印度,智慧是通過禪定之後才落實,而在中國的禪宗一開始,它的目標即是智慧的開發。如果能夠開發智慧成功,那不僅僅是知識的瞭解,且有助於我們理解空的事實是普遍存在,這才是禪的功能和理念。但是中國的禪又分頓悟和漸悟,其實二者是殊途同歸的。有的人會在突然間發生開悟和發現智慧的經驗,不過,絕對多數的人,修行過程必是漸進的。作個比喻,好比兩個人要爬同樣的山,只是一位在有霧的氣候下進行,已到了山頂他還不知道,待霧突然間消散了,這才明白到了山頂;另一位在好天氣下登山,在未上山前就已看見山頂,然後一面爬一面埋怨為何還未到達。這二人那一位是頓悟?那一位是漸悟呢?是在霧中爬山的那位合算呢?還是未爬山前就看到山頂的人幸運呢?

不少人跟禪師修行禪法時,都希望求得頓悟而非漸悟,禪師會向他們保證:「會獲得頓悟的。」他們又問:「怎麼個頓悟呀!」答曰:「慢慢地修行,修到最後,一下子開了悟,就是頓悟啦!」雖然市面上有售一種即溶咖啡,或速食快餐,但在修行的方法中,都還需要下點工夫才能達到目的。曾有人問聖嚴法師:「要怎樣才能開悟?」答曰:「要看人的根器,根器深厚的開悟就快些,根器淺薄的就慢些。」又有人問:「怎樣才能知道是深是淺?」答曰:「不管根器深淺都應該好好去修行。」又有人問:「如果知道自己根器淺的話,那就不必修行了嗎?」答曰:「就因為發現自己根器淺薄,才更需要去努力修行呀!」

禪的藝術

修禪要怎樣才能開悟?而悟後是怎樣的一個境界?這種禪的藝術有關係。因為得到禪的悟境及經由悟境後的境界,體驗而用生活方式表現出來的,那就屬於禪的藝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藝術的環境裡,不論是否已體會到我們的環境本身就是藝術。而一個禪的修行者他所體驗到的生活環境是跟一般人不一樣的。一般人所見到的世界,是混亂的、誘惑的、矛盾的,可是有禪悟經驗的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和諧的、穩定的、清淨的。這就是因為一個是以矛盾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另一個是以和諧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好比牙齒咬到舌頭,這是矛盾的嗎?事實上是和諧的,它們由於火氣上升,便發生碰在一起的現象。所以牙齒咬到舌頭不要感到倒楣,因為它們湊在一起就會咬在一起了,何不以欣賞藝術的眼光來看這檔事呢?

禪繞畫最大的特點是:習者不鼓勵使用橡皮擦;這是因為人生好比禪繞畫一樣,不用定出事情的對錯:以禪繞畫為例,圓圈中不填滿黑色是錯?左右不對稱是不對?學生如果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到過去,就把不好的回憶擦去;與其花時間在煩惱已發生又無法改變的過去,還不如把握當下,換個角度思考,並且利用「轉念」的方式來改善現況。事實上,禪繞畫本身沒有對或錯,如果跟老師畫的不一樣,反而有可能因此產生另一個圖樣。禪繞畫的世界裡歡迎所有的可能性,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禪繞畫裡出現的圖樣都是可以在大自然、天文、地理景觀、動植物、文化還有日常生活中找到的(如蜂窩、年輪、葉脈、海浪、窗花、葡萄等),這些圖樣雖然是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可是我們往往因為生活步調太快,而沒有去注意到它們。禪繞畫除了在繪畫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專注力以外,還能加強我們對四周的觀察力。當專注力以及觀察力同步提升時,您會開始看見以前不曾注意的美麗事物。

網上得悉:曾遇過一些學習禪繞畫的家長表示,孩子學了禪繞畫之後,可以在家裡非常專注的畫禪繞畫。其中有一位家長自己也常畫禪繞畫,有一次她念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對她說:「媽媽,妳應該常常畫禪繞。因為我發現,每次妳畫圖的時候都有溫柔的表情,不會對我跟姐姐大呼小叫。」由此可見,禪繞畫是化解親子壓力很好的方法;不但如此,禪繞畫也可以成為有趣又正向的家庭活動。現在,請拿起紙、筆,跟著老師開始畫禪繞畫。藝術不單只表現某種才藝,也能陶冶性情,禪繞畫也有同樣本質。

你們可聽過禪宗寺院裡的唱誦跟一般的流行音樂、古典音樂有何不同?不論是在中國、日本或西藏,佛寺的唱誦讓你聽了以後心會安寧、穩定、平靜,不會有興奮、浮躁及憂鬱的情緒產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它並非故意弄成這樣子,而是經由禪的修行者表現出來的聲音,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和諧、穩定及寧靜的感覺傳遞出來。雖然以聲音來表達,它卻是平靜的,且有韻律,使你的心平定下來達到一定的境界,使得塵勞全消。

武術,是中國古代六藝中的一項,傳說它是少林寺的和尚所發明出來的一些動作,本不是為打架用的。平常一般人打架都很粗野,在戰場上殺伐則更凶殘。但是從少林拳表現出來的動作,卻是那麼優美,而且有力中含著穩定。少林拳本身並無殺傷之意,防身和健身才是它真正的目的。因為它是經由一個修過禪行的人所表露出來的招數,不論是用拳、棒、刀、棍,動作都是那麼優美,儼然成為一種藝術的表達。難怪許多人著迷於武俠影片,就為了欣賞其中的動作。可是今武俠片中的武術表現,禪的精神已不復見。在我所學過的太極拳,富有禪的精神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快速中有定力。基礎拳法,比劃起來則會感到無聊、乏味,因為太慢缺少刺激感,只有練拳的人自己欣賞,來安定身心,平衡身心,是在動中帶靜,以及靜中帶動。

中國的古詩或詞賦作品,受到禪的影響也不少,由其領受禪的思想和修養深淺,就可看出他們風格的高下,常遇到的人物,要算是蘇東坡和佛印的事跡。而禪師和學過禪的人所寫的詩或詞也與一般人不同,不同在那裡?多了一份空靈感,也就是不容易捉摸也不需要去揣摩它,但讓你看了就明白它在講的是意在言外。此種精神,也同樣呈現在繪畫的作品中,譬如:畫月亮時不畫月亮只畫雲,畫水時不畫水只畫船。畫船不畫水,畫雲不畫月,但是你一看就知道那兒有水、有月亮。這些都是受到禪的意象所表達出來的;也就是說,虛在實中,實在虛中,虛實本是同樣東西。實際上也就是無常的變化,從空看有,從有看空。

還有日本的花道、茶道和庭苑的園藝,也都跟禪有關係。以插花來講,西洋插花總是插得滿滿的花團錦簇,這叫作湊熱鬧。而中國古典插花及日本花道,只是一、二朵花配上一根枯枝,幾莖草葉,看起來簡單卻風姿綽約,也頗具詩意。其茶道更為講究,客人正襟危坐,不准講話,只能一旁慢慢欣賞主人如何煮茶、沏茶、奉茶,之後細細品味,完全浸陶在一份安詳寧和的氣氛中,不似一般俗漢,三五好友矛在一起,一邊牛飲茶水,一邊大聲談天。所以在日本品茶,是要練習使人內心平定,不要心浮氣躁,若是犯有輕浮毛病的人常去品味日本茶道,相信是會有幫助的一種修養哩!

在禪宗的寺院裡,一向擺設簡單、整潔,比風格也同樣呈現在不少日本家庭裡僅有幾方尺大的小庭院上。寥寥可數的盆景,一覽無遺的視界,地方雖小卻有股說不出的舒適感。不像一般中國家庭的前後院蒔瓜種茶,雖是善加利用土地,卻是顯得雜亂。而這質樸、簡潔的生活環境空間配置,也是經由禪境而悟出來的氣質。

講到吃,中國人最拿手的,雖然廚藝也不錯,但真正的好廚藝卻是在禪的寺院裡。至目前為止,佛教寺院裡的食物,口味清淡、簡單而營養,食之彌久不厭。所以餐館裡的素菜,是迎合一般人的口味,沒有禪意,寺院裡的雖是粗茶淡飯,倒是香甜可口。時下在日本東京和京都等地有幾家素餐館,模仿禪宗寺院裡的料理,做得極精緻,清淡可口,的確非常好吃,但是價格奇貴無比,又失去禪宗的風格了,所以去吃的人不在作禪味的體驗了。

由前面所舉的例子,不難發現,若有禪修體驗,我們的日常生活,便與藝術脫離不了關係,假若細心去品味,豈非處處都在顯露禪機呢?其實藝術是禪的副產品而已,修禪的目的不在藝術的表現,而在協助我們解決生活上困擾及身心上的苦惱,這才是修禪的真正意義。如果是為了藝術而來學禪的,雖也能達成目的,不過是本末倒置了。

1 則留言:

  1. 禪宗是以修行、開悟,然後把悟融入日常生活作為基礎,引導我們往內心看,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順逆情況都是無常,不會常住的,我們不要心亂,自己把逆境和痛苦放大。時間能沖淡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心或多或少都有自癒能力。一行禪師教導我們︰「我們要信任自己的心能夠自癒。只要我們懂得讓心休息,不要持續用憂慮、計劃、恐懼去餵養自己的心。享受當下此刻存在的事物,可以幫助你止息心靈的焦慮和恐懼,你的心將能療癒。」(《梅子禪》)
    我們可以嘗試正念呼吸、正念緩行,又或靜觀一下星空,和知己談心,都會有助心靈止息焦慮和悲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