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

  十二月六日,在冬日煦暖的陽光裏,《香港志》第二冊《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正式出版,林鄭出席了它的出版典禮暨《粵港澳大灣區志》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猶記得去年此時,《香港志》第一冊問世,我捧讀它時內心的激動,在它的字裏行間,我看到的是香港人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的動人故事,是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更有香港學者存真求實、嚴謹細緻的學術精神。如今,《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繼續向世人講述香港的前世今生,闡述香港參與並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記載了幾代香港人發揚獅子山下努力拚搏的精神,緊跟國家高速發展步伐、與內地互補共贏的發展成果。

  國有史、地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育工作;無論是體現在古舊建築、文化藝術或民間傳統,這些都是歷史的記載,都值得我們重視和保留。鑑古知今,唯有尊重歷史、認識過去,才能更充分了解今天面對的情況,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政府曾多次與有心啓動為香港編纂地方志的朋友會面,探討可能性,但畢竟修志是一個浩瀚工程,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之以恆,終於成功。 
  但要成功修志,尤其是在香港比較複雜的社會環境,我們需要民間機構執行。二○一九年成立了香港地方志中心,肩負這項浩瀚工作的任務。中心成立一年後,在編修團隊的全情投入和不怕艱難的努力下,《香港志》首冊《總述 大事記》已在二○二○年底順利出版,它不但登上出版社年度好書榜首位,更獲得香港出版雙年獎的「市場策劃獎」和「社會科學類別出版獎」,並入圍第14屆香港書獎,反映修志工作備受各界認同。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的出版,專題為香港在祖國改革開放中擔當的角色,留下了珍貴的紀錄。《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全卷上下兩冊共19章,兩個附錄,一個附錄記,超過100萬字,涵蓋經濟、金融、文化、社會四大範疇,參考文獻約4 700項,包括官方文件及報告、報章刊物、檔案、專著及論文、口述歷史、未刊史料等,編收圖片共500多張,講述一九七八年至二○一七年期間,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為了解和研究香港與內地互動合作,提供準確而全面的參考文獻。 
  國家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飛躍增長,成就有目共睹。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征程中,擔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事實上,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直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香港既為改革開放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受益於內地的高速發展,成功轉型成為內地連接世界市場的重要橋樑,建立和鞏固了香港今天作為國際商貿、物流、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角色是多元的,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香港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從不缺位。這些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所共同知道的事,現在通過《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就可以全方位呈現出來,讓我們的下一代和內地同胞不會忘記香港這個小地方,對國家的大貢獻,從而明白香港與國家的發展實在是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戰略,目標是通過深化粵港澳合作,發揮互補優勢,推動經濟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高質量建設大灣區,包括加強內地與香港各領域交流合作,也一如既往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香港特區政府對《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香港帶來的機遇,深感鼓舞。我們將繼續堅守「一國兩制」方針,善用香港高度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優勢,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切入點,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無論是編修《香港志》或是《粵港澳大灣區志》,其意義除了「存史」的價值,亦具備「育人」的使命。樂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修團隊中有許多年輕研究員,這是一項鼓舞人心的安排。讓年輕一輩參與修志工作,除了給予他們機會深入探討香港的歷史外,還能進一步加深他們認識香港和國家密不可分的關係,增強自己對國民身分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歷史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歷史的聯繫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其事業有無前途?其前途何在?都可從歷史中探尋追溯。這即是讀史的意義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學習歷史,一定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而這何嘗不是對香港青年一代學習歷史的要求和期盼?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是香港新時代歷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治之所資,唯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也是歷代執政者治國理政的重要憑藉與資鑒。如果說去年《香港志》首冊的歷史性出版,象徵着經歷兩百年風雨滄桑之後、香港終於回歸中華民族的修志傳統,那麼如今《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準確、客觀、系統、全面記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走上與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的寬廣道路,對於當下香港的治理有着深刻的啟迪。

  香江兩岸,浪奔浪流;獅子山下,紅旗招展。讀罷《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我不禁又一次沉思:香港的命運,必須掌握在當家作主的香港同胞手中,掌握在愛國愛港者的手中,掌握在從萬萬千千心有國之大者的才俊手中,才能獲得持久永恆的發展。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任憑國際金融危機一次次衝擊,任憑「非典」「新冠」等疫情災害來襲,任憑各種反華勢力興風作浪,香港總能戰勝挑戰,化險為夷,保持繁榮穩定。靠的是祖國的強大後盾,是「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那麼未來,新時代的香港青年,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根本原則,必定理直氣壯地高高舉起愛國愛港旗幟,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用香港青年的智慧與汗水,獅子山下且共濟,書寫新時代香江名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