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故宮茶文化擷英

漢唐以來,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四川、雲南等名茶產地都按慣例,向朝廷進貢加工好的成品茶葉。清宮歷年留下不少各地貢茶,一九三零年前後,故宮博物院變賣處理了不宜長期保存的茶葉、絲綢,但仍保留大量代表性的作為文物永存。

清宮舊藏普洱茶膏

普洱龍井 錫罐藏茶

普洱茶膏,清晚期,盒長十七點八、寬十點五、高三點九厘米。是雲南大葉普洱,經熬製、壓模加工。每塊茶膏呈四方委角形,正面中心為團「壽」字,四角以蝙蝠紋裝飾,取「福壽雙全」之意。膏體平滑細膩,雖經百年,依然色如黑漆。清《本草綱目拾遺》卷六: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癒;口破喉嗓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癒;受暑擦破皮血者,擦研敷之即癒。既是飲品,也是保健品。故宮還有舊藏最大型普洱茶團、次大型普洱茶團、中型普洱茶團、普洱方茶餅,大多屬清後期遺留。

清宮舊藏最大型普洱茶團

成罐大凸花茶,清晚期,錫罐高二十二點七、長十九點八、寬八點五厘米。茶為嫩葉,條索整齊。根據原名,疑為北京人喜歡的花茶。錫材質涼性,散熱快,古人以錫瓶儲茶為貴,「但以錫瓶儲得清香味」,「茶之色香,雖經年如故」。錫罐外壁、蓋頂分別鑄梅花、松樹、鹿、蝙蝠等紋飾。優質包裝與優良茶質相輔相成,宮廷特色。故宮還有舊藏小凸花茶、小種花香茶、小陰紋茶、龍井茶、龍井芽茶等名目的茶葉,也基本屬晚清時物。

清康熙宜興胎琺瑯彩花式茶壺

康熙紫砂 琺瑯彩繪

清宮茶具主要可分玉翠瑪瑙、紫砂、瓷、金銀錫等四大類材質。康熙皇帝似偏愛紫砂,乾隆帝偏重瓷、玉。

清宮舊藏一批康熙時宜興紫砂胎琺瑯彩茶具,內壁紫砂本色,外壁以油畫方法繪製花果。當時宮中研製琺瑯彩瓷,同時由宜興燒造一批紫砂胎茶壺,在宮中加繪、燒製琺瑯彩。琺瑯彩燒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在繪畫時相當於默寫燒成後的色彩效果。

宜興胎琺瑯彩花式茶壺,高八點三、口徑七點五乘六點九厘米。器蓋至器身底面,整器呈四花瓣造型,每瓣各畫一牡丹花配以其他花卉,花瓣間層層疊疊,線條明確,瓣葉分明。壺蓋邊緣花瓣卷邊,中繪黃芙蓉,花瓣脈紋以細線加描,細緻流暢。花卉周圍不加彩,保持紫砂本色,只於蓋紐、流嘴及把手上褐彩料,以免人手接觸玷污紫砂。

宜興胎畫琺瑯三季花三果碗,高五點七、口徑十一點二、足徑四點五厘米。撇口,深弧壁,圈足。口足間各飾凹棱弦紋一周,內壁無紋,外壁以琺瑯彩繪四季花果:桃、荔枝、香櫞、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荸薺、菱角、櫻桃等,果實間飾蘭花、月季、雛菊。碗底書「康熙御製」款。道光十五年陳設檔記載此碗只有一匣兩件。

清宮舊藏明宣德青花松竹梅高足茶鍾

琢磨玉器 匠心獨運

清雍正瑪瑙茶盞,口徑十點六、底徑四點二、高六點七厘米。乳白底色,黃、褐鱗片,絲帶狀紋路。盞身光素,敞口微撇,圈足稍張,安詳俊逸。造型簡約輕巧,拋光精亮,是雍正帝心頭好。

清宮舊藏清代白玉茶壺,造型方形,方腹,圈足,有流有柄。子母蓋,呈四層方台,層層收縮造型,頂部有方鈕。連蓋高十一點八、口徑六點七乘四點一、足徑六點一乘四點三厘米。腹飾淺浮雕蝙蝠、雲紋,器身有璺。另有兩件玉杯。器質均為和田羊脂白玉,精雕細琢,珠圓玉潤,冰肌玉骨,清華朗潤。以之加玉泉、雪水沖泡龍井綠茶,超塵脫俗,出神入化。

清宮舊藏白玉羊首瓜瓣壺,則為南瓜造型。高十五點四、長十七點八、寬十二點七厘米,為十八世紀清中期作品。器身、壺蓋、蓋鈕均似南瓜,壺嘴則琢成羊首。壺的提樑呈三股絞絲狀外形,上端收於一把荷葉及蓮蓬中,而下端則嵌荷葉形的玉片,切磋琢磨,匠心獨運,巧奪天工。

飲茶方式

清明前後直到入夏,全國由南到北,新茶陸續上市。中國從六千年前神農氏炎帝,就開始種植茶並一直領先世界。中國人飲茶方式,越到後來發展進化越快:唐以前類似如今嶺南人煲湯那樣生煮羹飲,老葉、嫩葉一鍋燴。唐代煎茶,湧現出「茶聖」陸羽,專挑嫩葉烤乾碾末,燒水煮茶加鹽,三沸恰到好處,斟酌飲用。宋代點茶,茶團研末,直接置於茶碗,點注開水先調成糊狀,再邊續注開水,邊以茶筅(竹帚)稀釋茶膏,形成乳狀茶湯,蘇東坡稱「新火發苶乳」。明清瀹飲,也就是至今採用的散茶葉加開水泡茶,憑新茶和活水本質取勝。明劉榮嗣《萌山亭子》詩:「小憩山亭日欲斜,自將活水試新茶。輕香續續來庭院,不盡風吹楝子花(清香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