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饒公與香港故事

  饒宗頤教授是國學大師。「南饒北季」,「南饒」指的是饒宗頤,「北季」指的是季羨林,都是對他們在中國國學貢獻與成就的肯定。饒公學貫中西,蜚聲中外,可謂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一位殿堂級人物。

  香港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饒公就是一個典範。因此,我認為興建一座以饒宗頤為主題的博物館,是非常合理和有意義的。因為以饒公的學術和藝術成就,是有足夠的資料和材料建成一座富有香港特色和中華文化底氣的博物館。

  在我看來,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比較像是一個文化活動中心。若興建一座大型的饒宗頤博物館,相信會產生巨大的旅遊吸引力。它可以是一個應用先進藝術科技,結合饒宗頤書畫作品的一間動態博物館。展覽內容還可透過饒公的人生和學術歷程,從他少時學習開始,說起香港這個城市中西文化薈萃的故事。饒公的故事可讓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認識香港文化的根。

  成立於一九一一年的香港大學,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我認為,這裏是設立饒宗頤博物館的其中一個理想地方。另外在中環如香港大會堂及政府總部一帶也可考慮。這些地方屬於市中心且交通較便利是首選。

  除了舉辦活動以外,香港也應該加強博物館等文化藝術基建。香港目前博物館展覽空間不足,很多精彩的展覽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展示,展期也很短,讓不少人錯過。在九龍公園、維多利亞公園、荔枝角公園,或是東區海濱一帶,可興建一座全新、有室內外空間的博物館或藝術中心。

  有關部門不妨加以研究,香港大學關於饒宗頣的資料庫已經非常齊全,香港大學本身設有饒宗頤學術館,收藏他一系列的作品。在我看來,設立饒宗頣博物館需要高層次的策劃。這不僅是興建硬件的問題,相關的策展人、歷史學家、國學家等,需要組成一個團隊去研究饒宗頤的學術與藝術,並由學者或專家出任策劃人,才能有系統及全面地展示饒宗頤的成就。

  饒宗頤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先後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系,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到法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周遊講學。饒宗頤在歷史、文學、語言、宗教、哲學、藝術、中外文化關係等領域中,均有卓越成就和貢獻。以他為典範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肯定是最佳人選。而興建饒宗頤博物館,可視作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一個新起點。

香港浸會大學於2012年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為了表揚學者在個人專業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對社會的重大貢獻;蜚聲中外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獲頒榮譽文學博士。以下是對他的介紹:

饒宗頤教授,GBM    榮譽文學博士 (2012)

饒宗頤教授,字伯濂,號選堂,1917年生於廣東潮州,自學成家。歷任無錫國學專科學校、香港大學中文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法國遠東學院、巴黎高等研究院、美國耶魯大學等系所的教授或講座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榮譽教授。

饒宗頤教授幼承家學,功力深厚,年僅十四歲,即完成《顧亭林學案》一書,轟動一時。此後,他的學問日益精進,視野不斷擴大,治學範圍涵蓋人文學的多個領域,在經學、甲骨學、考古學、金石學、簡帛學、目錄學、方志學、詩詞學、史學、古文字學、宗教學、藝術史、音樂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往往能夠開一代風氣。他曾多次前往巴黎和倫敦等地的博物館,從多個方面對敦煌學進行綜合研究,是這一國際性學科的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饒宗頤教授的治學不為傳統國學所限。他曾前往印度,結合歷史記載和傳世文獻,對中亞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他在楔形文字和西亞歷史的研究上也用力甚深。他曾窮十年之力,將《近東開闢史詩》譯成中文,填補了神話研究和西亞早期歷史研究的空白。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饒宗頤教授在藝術創作中也成就斐然。他的書畫作品風格獨特,尤以「饒氏本色隸書」而享有盛譽,他所書寫的《心經簡林》矗立在大嶼山的昂坪,已經成為香港的重要地標之一。他在古琴上的造詣,在舊體文學創作等方面的成就,也都廣被人口。

在八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饒宗頤教授共出版了一百餘種學術及藝術著作、近千篇學術論文,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一代大師,在海內外享有崇高的聲望,曾先後獲得多項學術榮譽,包括被稱為西方漢學研究諾貝爾獎的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他也曾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的終身成就獎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大紫荊勳章。

饒宗頤教授也非常重視在香港和世界範圍內推動對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研究。在他的感召下,香港先後成立了饒宗頤學術館、饒學研究基金、饒宗頤文化館,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社會影響。

饒宗頤教授多年來一直關心香港浸會大學的發展。2011年,他欣然擔任了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榮譽顧問,對研究所開展的各項工作多有具體深入的指導。

饒宗頤教授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一代大師,他對中國文化和人文學各領域的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在高等教育事業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對在香港和全世界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