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明心見性

先驗還原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創立現象學,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必須透過一連串現象「還原」,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
現象學有兩種還原方法,一是本質還原,二是先驗還原。本質還原,最典型例子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他用懷疑主義,懷疑過去一切認知存在,但在懷疑之後,再也無法懷疑,那個正在懷疑的,正是思維主體,所以這樣的懷疑是不徹底。
胡塞爾提出「先驗還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才更加徹底,不僅把有關物件、個體和物質存在的信念擱置,還要把認識主體存在的信念懸置,最後達到純粹意識的先驗領域。
這是從知識論的進路上講還原,若借用在道家或佛家修行上,不無啟發。「還原」這個字,英文叫Reduction,也可解作「減少」,而不斷減少,老子稱之為「損之又損」,整個過程,叫「復」:「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第十六章》)。而胡塞爾的純粹意識,在老子筆下,則是「根」:「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有個過程,在《莊子.大宗師》用寓言方式借女偊口中說出:先是「外天下」,把天下從自己的意識中剝離;繼而「外物」,以物為外,意識聚焦於內心;跟着「外生」,自己的身體、生命皆為外,聚焦於虛無至小之域。這是一個不斷縮小範圍的還原過程,不斷逼近最內裏最微小之點,而達到極限同時,由至小通於至大,莊子形容為「朝徹而見獨」。
「朝徹」,猶如在黑夜中突見曙光,佛家說法,是頓悟,而修行上的「先驗還原」,沒有六根的干擾,回到本來面目,明心見性。

參禪打坐與明心見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緒不斷波動。當別人誇我們好時,一天都沉寂在喜悅中;當別人說我們不好時,傷心、難過、生氣充滿我們的身體,一天乃至數天都過不去這個坎。

當眼、耳、鼻、身五種人體器官與外界接觸時,種種境界傳輸我們的內心,特別是我們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時會想入非非,想擁有它,乃至妄念從生,延伸出「貪嗔痴」。

當面對這些種種不好的困境時,應該怎么解決呢?

禪宗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認清自己「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出自《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究竟怎樣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早期的方法就是通過靜坐、冥想等方式達到開悟,令自己捨去妄念,身心專注,觀照內心,神秀大師的禪修方法就是依此而修,教領大眾「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

後來,來了一個禪宗的改革者,突破者,見地更加高超深的慧能大師,他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神秀在參禪打坐上一直倡導「長坐不臥」,也就是禪宗的「不倒單」,但問題來了,神秀的弟子志誠按神秀的修行方式修行,不得契悟,神秀看到了問題,便派志誠偷潛到曹溪山慧能處偷學慧能禪法,並囑咐志誠,「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六祖慧能問志誠,你師父如何教導大眾禪法,志誠如實相告,「師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六祖慧能對神秀的禪修方法作出以下評論,也直接引申出六祖慧能在中國禪宗修行的高妙心要。六祖慧能言「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與理何益」,點明了長期靜坐,只是在拘束身體,於領悟佛理無有益處,這是從大乘佛法上「道由心悟」與「無住生心」對參禪打坐作出的最新詮釋。

「長坐不臥」,是日夜不倒單的打坐,求早日開悟,這也是禪宗歷代祖師們傳下來的修行方式,本身沒有錯,六祖慧能的看法就是如果太把坐禪的形式當成修行悟道的切入點,便有本末倒置的嫌疑,這和禪宗另一個公案相符,馬祖道一剛入佛門時,也以打坐便可開悟為修行方式,日以繼日的打坐,但很多年過去,一點也沒有開悟,馬祖道一的師父懷讓禪師看到徒弟的問題了,為了點化他,便在石頭上磨磚,說作成一面鏡子,馬祖道一看到認為師父年老愚鈍甚至好笑:「磨磚豈能作鏡」,懷讓禪師言:「磨磚不能作鏡,坐禪豈能成佛」,一語道破,馬祖道一禪師便領悟到了禪的「道由心悟」的修行要領。

所謂「住心觀淨」是神秀大師禪法的核心,「住心」就是守住自己的內心在一個地方,讓其心不亂,「觀淨」是佛教的一個法門,意為通過觀想,如西方極樂世界,通過觀想讓內心清淨。這個法門沒有錯誤,那慧能大師為什麼說存在毛病呢?原因之所在是因為參禪打坐的「守心」「住念」「守意」究竟守何物?慧能言「若言著心,心元是妄」,如果一味的追求「守心」就會便的「著心」,只會停留在坐禪上,執著於相,可能會成為悟道的障礙。

什麼才是正確的禪修呢?

慧能在《壇經·坐禪品》中給了最完美的詮釋,也是最高明的禪宗思想「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這也是慧能大師給「禪」的最新解釋,每當我讀到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坐禪品》的這段文字,便對慧能大師增加崇敬仰慕之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外禪內定」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悟到是精髓,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思想,禪宗思想徹底的中國化,我想最重要的是當禪定和般若智慧相融合,我們就可以從禪坐的形式上轉向「無住生心」,從而明心見性,看到自己本來面目,我們當今的生活可以還繼續依止六祖慧能大師的「明心見性」為切入點,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願我們都能明心見性,花開見佛,不被妄想所牽引。

1 則留言:

  1. 先驗還原有實質好處,與佛家頓悟雷同,值得我們學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