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微笑千年:佛像展覽」

  佛像傳入中國,學者研究認為最早可見的例證為江蘇連雲港的漢末佛教摩崖造像,及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瓷「搖錢樹」座上的佛像,造型較簡單及粗拙。自西晉至北魏初期,中土的佛像製作手法由劣至優,裝飾由簡至繁,隨時間演變出現了一些繁美的造像。

  北魏佛事興旺,佛像藝術創作活躍,加上帝王的推動,如雲岡石窟的開鑿,將佛教造像推至一個繁榮期,隨後之東魏,佛像造型具均衡圓融的藝術性,衣着裝飾更繁華。這些自中土萌發的佛像,既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同時存不少異域特色,可見文化相互交融。

  山東濰坊市青州一帶在一千六百年前,是佛教傳入的重點地區;東晉時有兩大佛事活動,一是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鮮卑人慕容德建立南燕國,大興佛事,另一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四一二年),高僧法顯大師往印度取經回來,譯註大量梵文經卷,從而促進了佛教發展。但過程中亦有逆轉,中國歷史上幾位帝王向佛教發難,包括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四四六年)焚燒佛經、拆毀寺院、堆埋佛像,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五七四年)焚滅佛道經書、塑像及焚毀佛跡,及唐武宗李炎於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大毀寺院、焚燒佛經,令青州一帶各郡縣的寺院被毀造像被砸、經書被焚、僧尼還俗,及後再有兵燹劫毀,往往寺廢名存。建於北魏的龍興寺,就是其一。

  以龍興寺為名的寺廟在中國有九家,朝鮮有一家,最早期的是在四川省彭州市,建於東晉(公元三一七至四二○年);建於北魏的龍興寺原稱南陽寺,唐代更名。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七年間修建青州博物館時,拓寬道路時發現兩尊佛像;之後考古學家在根據一絲一點零散古文獻的線索找龍興寺時,於一九九六年在附近的廢井坑的窖藏找到埋藏大量的殘石,發現夢想不到的珍貴文物包括石雕、鐵鑄和泥塑合共四百多尊造像。經研究這埋藏各年代的殘像中,有一些是經過修補的,推論這裏是「古神庫」,專收藏龍興寺和附近寺院送來的諸多殘件,集中掩埋的地方。

  在眾多彩繪、泥塑及殘石佛像中,有不少精緻的作品,藝術性高,其中一件北魏的背屏式三尊造像,雖然已碎為多片,殘存半身的左協侍菩薩的笑容可掬。殘存石雕中,亦有一尊屬於北齊年代的戴華麗高冠菩薩,是一尊精緻的立像,其精湛雕刻,尤其是華麗瓔珞,震撼了當時參與發掘的專家,可謂稀世珍品。

  這尊高冠菩薩立像高一百六十五厘米,重二百公斤;發掘報告這樣形容:「額頭明淨,雙眉舒展,雙目微睜,鼻樑修正,耳垂較長下落,若佩耳墜;上下唇角輪廓明顯,似閉合卻又似翕動,好似在輕聲說法。整個面部圓潤,顯得安詳莊重,慈善親切,神情含蘊深長。頭戴透雕花蔓高冠,寶珠串連。又所佩項圈,正中是一顆大型蓮座摩尼寶珠,帔帛在腹下相交貼體上捲,左側帛帶被左手提起,顯有變化,不覺呆板單調;腹前佩寬寬博長條紳帶,上刻多個淺浮雕方格,格內有寶品圖案;裙帶結於身後,垂地,跣足立於蓮台上。」高冠菩薩所佩的瓔珞,研究報告指最具特色;瓔珞一詞,最早出現於漢譯佛經中,如《中阿含經》所載:「沐浴香薰,着明淨衣,華鬘瓔珞,嚴飾其身」。瓔珞來自梵文,解釋為頸飾,是隨佛教東傳至中土的飾物。

  青州龍興寺出土這批窖藏佛像,有稱為青州風格,其中不少面容豐滿圓潤、表情動人、姿態優美、軀幹敦厚、衣飾獨特、輕衣薄袖贏盡讚美,有形容是北齊曹仲達畫技法的「曹衣出水」實例。窮近一生專注東方尤其是中國藝術及考古研究的英國學者羅森(Jessica Rawson)曾到存放窖藏出土佛像庫房參觀,感嘆而言:「世界美術史應該重寫,因為龍興寺的佛像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雕塑藝術比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要早得多。」

  這批造像的目的是為信徒禮拜供養,其外觀合於當時宗教儀軌的一切規定,流傳至今,這些供奉的佛像成了文物及供今人欣賞的古代藝術品;也由於長時間的窖藏,保留石像表面的貼金彩繪,得以看到其真面貌,也改變傳統上認為雕像的原石色代表有莊嚴肅穆的觀點,濃彩裝扮的佛教造像,更顯妙像非凡。

  發掘報告中對北齊戴華麗高冠菩薩的描述,與存世的一件白玉菩薩相似,同樣描述其造型,寶相莊嚴、衣飾輕盈、瓔珞華飾,也未見不適當。後者有幸保存完整,似補白了出土的佛像殘缺的前臂部分,顯示舉於胸前的右掌,五指向上自然舒展,向外施無畏印,有如使眾生安樂無所畏怖。兩者特徵及造型除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前提拿瓔珞而後者手執蓮苞外,幾乎一致,唯是高度一百六十五厘米與二十厘米的八倍多差別。考古學者讚譽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端莊綽越集一身」,這件未能認證年代的白菩薩,亦有如前者展現非凡的風采。

  目前蘇州博物館正舉行「微笑千年: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展期到十月八日,到訪可親睹這批北魏至唐代的精緻及稀世造像非凡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