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從國慶檔看電影「神話」

  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持續迸發出令人艷羨的活力,在時空維度上已席捲了每一個大型公眾假期。在國慶電影檔期,討論度最高的文化熱點當屬第五代導演的兩大代表陳凱歌與張藝謀進行正面對決。今年,張藝謀的《堅如磐石》千呼萬喚始出來,與陳凱歌的作品《志願軍:雄兵出擊》同場競技。

  作為陳凱歌戰爭三部曲的第一部,《志願軍:雄兵出擊》是一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電影。自《長津湖》開始,陳凱歌已踏足戰爭題材,並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這次的《志願軍:雄兵出擊》和《長津湖》一樣,都採取了全景式的拍攝方式,並希望多層次地呈現戰爭的慘烈與志願軍的英勇。抗美援朝題材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井噴」現象尤其值得留意。

  而張藝謀的《堅如磐石》則聚焦反腐題材。近年來,反腐題材在影視領域大放異彩,《人民的名義》《狂飆》等電視劇的成功驗證了此類題材的市場活力。與此同時,《堅如磐石》呼應第五代導演對社會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熱情。同樣都在國慶檔公映的《莫斯科行動》也是現實主義題材。這部電影由邱禮濤導演,改編自一樁歷史事件「中俄列車大劫案」。它和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隸屬於一個電影序列,皆為香港、內地影人進行深度合作的動作電影。這個序列的電影帶有強烈的香港電影工業基因,以往均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而邱禮濤素來以出品港式警匪動作片著稱,這次的《莫斯科行動》值得期待。

  相對而言,《前任4:英年早婚》是今年國慶檔另一部值得關注的電影。作為一個經典IP,上一部《前任3》斬獲逾十九億元的高票房,驗證了下沉市場的巨大消費力。這次的《前任4:英年早婚》聚焦婚戀主題,瞄準九○後「小鎮青年」的情感消費市場。「前任」系列的流行,讓我們再度領會,東亞愛情故事似乎總是無法脫離前任情結。一方面,人們需要美麗愛情神話麻醉自己,更需要傷痛愛情故事替自己道破內心的苦楚。另一方面,對愛而不得與遺憾錯過,我們從中寄託了太多對青春、成長、時光的執念。對前任的執念實則是一種青春期懷舊的體現。因為個人的成熟意味着對社會規訓的被動接受。而青春期則天然指向脫序、失控與瘋狂。在這個意義上,青春期懷舊可謂成人世界的出口之一。

  作為喜劇,「前任」系列象徵着一個對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相對稀缺的電影種類。同時,這個系列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它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之間所保持的高度相關性。例如,與當代青年生活別無二致的是,其中的愛情往往開始於微信,最終在微信中消亡;又如,裏面鋪陳的兩性話題與愛情箴言,映照出當代中國青年的「語錄式」閱讀;而電影中人物的符號化,以及生活場景的景觀化呈現,都指向當代青年的生存現狀。生活在這個時代,不管是人還是物,皆不免被景觀化。人不是活在時代的背景板中,就是出沒於時代的對話裏。

  與其他節假日電影檔期一樣,今年國慶檔也依然有喜劇與動畫電影,面向不同受眾的觀影需求。今年中秋假期與國慶假期連在一起,加上陳凱歌與張藝謀皆有新片上畫,被業界稱為「最強國慶檔」,但從目前的題材類型與創作活力來看,這一點尚有待考察。中國主旋律電影類型的不同演繹應是最大的看點之一。縱觀以往的主旋律大片,不難發現:不管是哪種類型的主旋律,它們似乎都可被解讀為不同類型的「情感大片」。對於主旋律敘事而言,如何透過故事新編,對故事本身進行內容與形式的雙重激活,並進一步將嚴肅的題材加以改造,在商業化、市場化的進程中,用鏡頭講述一個真正的好故事,在當代經驗範疇內外始終保持充沛的創新活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與此同時,電影主創能否在當前盛行的集體敘事具有建立與塑造真實人物的意識與能力,構成當前的主旋律電影敘事亟需關注與解決的一個問題。

  敘事之外,不可忽視的是,每次節假日電影檔之所以能夠獲得大量關注,是因為它促進生產了公共生活的空間。在當代社會,人們常常被置於原子化的生存境地。院線電影為原子化的個體提供了一個線下相聚,從而凝結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體」的機會。這是電影作為當代「神話」的空間表現。不過,如今的電影營銷已經全面進入一個注意力「內卷」的時代。這導致從電影預告到電影內容解讀,很多觀眾的觀影體驗幾乎全都在媒介平台上完成,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市場「神話」?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