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有學問素養的賣書人

  老輩學者的買書記中時有記載書肆主人、夥計的學問。他們不但對版本目錄的書業「本功」有研究,還精研一兩種專門之學,能與買書者講經論道,甚至指點辯難。這種場景令人神往,現在很難遇到了。

  我愛逛書店,每到一地,便勤於尋找當地特色書店尤其是舊書店。這幾年各地在政策扶持下,實體書店開得多了,不乏有修養的賣書人。然以其修養分,大概為兩類。一類是思想家,這些書店老闆喜好縱論時政,指點江山,與之交談,可感受思想火花之燦爛。另一類是美學家,他們情趣雅緻,把書店布置得風格獨特,充滿意境,最適合拍照打卡。若論學問,不管是出版還是書的內容,則皆非所長。至於許多網紅書店的賣家把精力放在咖啡、書籤等周邊產品上,就更不用說學問了。

  回想起來,近十年裏曾有兩次遇到了有學問素養的賣書人。一次是五六年前在湖南常德,一家不大不小的書店,老闆是個五十左右的中年人,店中代售當地學者的自印書,內容是常德文史考證,而他本人亦好此道,說起來頭頭是道。

        老西門街區改造後原居民回遷原地,延續和保留了之前的生活方式:鬧、繁、密、滿、雜。而選址在街區中間位置的書店,它應該定義成一個能讓人閱讀,思考、安靜下來的場所;是老西門街區人文肌理的透氣口。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將通過書店的一呼一吸中不斷進行新陳代謝。
        基於考慮到老西門整體建築空間的生態平衡,我們想書店的空間應有別於其它空間形態的鬧與繁密,它應該是相對安靜、純淨、緩慢的。於是,作為能接近純淨狀態的「白」的主題產生了,因此空間中所出現的可視界面基本上都是做了白的處理,希望能達到一種飽滿的「白」的狀態。

        另一次是十五六年前在北京西單的中國書店,有位老店員精通東歐語言文字,退休後被店裏返聘回來整理外文舊書並定價,我曾偷聽他與年輕店員聊天,東歐文史掌故信手拈來,水平絕不亞於大學裏的專業學者。西單作為繁華的鬧市,附近既有全國「第一書城」北京圖書大廈,也有長安街的文化地標現實版「三味書屋」,還有疫情期間開業的「最美書店」鍾書閣,往南走到佟麟閣路中段有百年教堂建起的書店「模範書局·詩空間」,往北走到西四有正陽書局新華書店(西四店)和紅樓電影院改成的紅樓藏書館……
  話說回來,如今我的書大半來自網購。網上書店當然也有老闆。以大電商的「客服」論,能談學問者幾乎沒有,或許他們的工作很「卷」,無心與「親」們談和「書」的內容相關的不急之事,只負責解答與「購」有關的那些問題。在舊書網如「孔夫子」上,我倒遇到過幾位邊賣書邊治學的「書販」,釋讀名家信箋,註釋老照片上的人物,採銅於山,寫成文章,發在公號上,是我最喜追讀的。很期待網紅書店興盛之餘,能多些學者書店,讓有學問的賣書人成為一道人文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