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音樂與文字

  西洋諺語有云:「文字表達不了的,音樂就說話」。自古以來,文字與音樂是人類溝通或表達媒介其中兩種。如果從歷史典故來說,文字保存了音樂的記述,例如聽韶樂,三日不知肉味、四面楚歌等。但由音符散發出的旋律、節奏等對感官的刺激,的確難以用筆墨形容。正是這原因,香港電台第四台逢星期六黃昏一個名為「與文同樂」的兩小時節目,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

  音樂歷史學家兼樂評人周光蓁擔任為該節目六、七月份提供文字稿,以及相關音樂。這個安排最美麗之處,就是活化書架上積塵多年的音樂書籍,同時重溫珍藏多年的錄音。

  就以六月份為例,周生首先選用三月辭世作曲家吳祖強教授《霞暉集》中一篇關於他編寫《二泉映月》、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往事。選曲方面包括歷史錄音,其中由日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的指揮以及由原創者華彥鈞(即阿炳)親自演奏《二泉映月》尤其珍貴。

《二泉映月》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

  第二集選來已故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黃飛立口述歷史。黃教授是師從耶魯大學亨德密特教授少數華人學生,文字記述非常珍貴。第三、第四集選來彭麗博士論文關於民樂大師彭修文的作品記述,以及前柏林愛樂首席斯特恩翻譯成中文的傳記,回憶他從哈爾濱到柏林的經歷,可以說是大時代的縮影。以上各集都可以在四台網站重溫。

  七月份由已故古琴大師蔡德允的傳記和音樂開始,大師弟子之一榮鴻曾教授著作的中譯本今年初出版,值得分享。接着有李歐梵教授的音樂散文,以及設計大師靳棣強的日記音樂選讀。全部配以相關音樂,包括傅聰、羅乃新等的珍貴錄音。

  節目正值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前夕播放,以文字、音符一道誌慶。

  第一集節目內容以吳祖強教授生前述說編寫《二泉映月》往事開始,接着是黃飛立教授口述歷史、彭麗博士分析彭修文大師管弦精品、前柏林愛樂首席回憶大時代音符、古琴大師蔡德允的音樂人生、李歐梵教授半世紀音樂會記述,以及一連兩集選錄設計大師靳棣強一九六五年日記中的音樂部分。

  由於七月份有五個星期六,製作團隊決定從李歐梵教授的音樂記述多製作一輯。他曾在芝加哥和波士頓居住多年,更現場聽過傳奇大師Fritz Reiner指揮全盛時期的芝加哥交響樂團,以及後來接棒的蘇堤爵士,內容字字千金。可幸周生家中唱片收藏中,正好有提到的錄音,文字、音樂俱全。

  順帶一提靳棣強的日記,記述包括不少樂迷集體回憶的「紅寶石餐廳音樂會」。從前往餐廳,到入場點餐、聽唱片播放過程等,一一如實筆錄。五十七年後的今天,重溫昔日一間餐廳如何成為凝聚樂迷的音樂聖地,這篇往事記述值得細聽。

  日記亦多次提到作者在電台收聽唱片和實況音樂會,再次證明電台擔任音樂傳遞的重要角色。例如四月份他連續幾天寫下收聽校際頒獎音樂會,得勝者不乏當今名人,包括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拉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十大傑青羅乃新彈奏蕭邦練習曲等。讓人意外的是,全程轉播的是商業二台。

  以下是阿炳胡琴獨奏《二泉映月》1950年原版錄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