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三個法定古蹟

位於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於196232日開幕,距今一甲子,今年被評為法定古蹟,成為最年輕的法定古蹟。翻閱六十年代舊照,當時的香港亦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戰前的歐陸式古典建築開始拆卸,一棟棟設計簡約的新式建築拔地而起,留存至今的香港大會堂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現存的香港大會堂實為第二代建築物,第一代的香港大會堂建於1869年,位於皇后大道中及獲利街交界,由法國建築師設計,樓高兩層,分為東西兩側,東側為博物館,西側為會堂,附有劇院、藏書樓和議事廳,主要是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1932年政府收回地皮,幾經易手,由滙豐銀行、中國銀行購入地皮,這一文化中心就這樣消失在歷史之中。

我最初踏足大會堂,約在1966年間,還是小學五年班的學生。在筲箕灣乘搭2號巴士,下車步行三四分鐘就是大會堂,為的是那全香港第一間市政圖書館,藏書遠比之前也開放給公眾的私人圖書館大得多。
上了中學,也懂得去看看展覽了,多數是攝影沙龍展。

又開始去學聽聽「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學生票僅一元。會考前晨早排隊到自修室溫書,認識一班書友,繼而齊齊進入最高學府,成為天子門生。

大學讀書期間,我喜愛唱歌和演話劇,校內校外演了十多場,大學劇社每年有一次,在大會堂劇院公演一齣新戲,每次共三四場,我多次參加。
大會堂低座容納了大展覽廳、劇院和音樂廳。二樓是酒吧茶座,70年代我們一班大學生,在那裡消磨了不少時間,白天喝雞尾酒: Screwdriver, Bloody Mary, Grasshopper......扮有型文藝青年。三樓是「大會堂酒樓」由造餅乾和麵包出名的嘉頓集團經營,那時我和朋友去飲茶,兩個人,吃三四籠點心,埋單不用10元。

另一個埸合令我畢生難忘,就是人生大事——婚姻登記。登記處的位置是大會堂高座一樓,結婚禮堂佈置華麗莊嚴,廣闊優美的紀念花園更為我倆提供最佳的取景攝影地點,留下難以忘記的畫面。

大會堂英文名為City Hall,在外國一般為市政府行政總部。而當時作為殖民地的香港,大會堂主要用途卻是文娛中心和重要典禮場地,以及部分政府部門的駐地。

第一所大會堂主要是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而第二所大會堂則可供任何人使用,不論種族及社會地位都可使用內裏的圖書館、參觀博物館展覽、欣賞表演。大會堂是香港罕有及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簡樸、着重功能,引領當時香港的建築潮流,並成為標誌性建築。

另外,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和旺角雷生春也被列為法定古蹟。前者是位於中環些利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建於1915年至1916年間,由孟買商人哈吉.穆罕默德.埃薩克.埃里亞斯(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捐款興建,以取代原址的舊清真寺。禮拜總堂見證了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英國殖民統治下,不少穆斯林商人及船員隨東印度公司商船來港,清真寺滿足了穆斯林社群的精神需要,至現時仍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禮拜總堂具豐富的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特色,其中以宣禮塔在本港最為罕見。

雷生春是一幢四層高唐樓,位處旺角一幅三角形土地,建於1931年,本為九巴創辦人之一的雷亮所擁有。雷氏家族居於樓上各層,地舖則經營跌打藥店。2003年,雷氏家族將建築物贈與政府作保育之用。

雷生春由建築師W H Bourne設計,屬混入裝飾藝術元素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回廊,既使內部有充足自然光和通風,亦可為路人遮蔭擋雨。2012年被浸會大學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營運至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