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廣府點心

  兒時很喜歡跟父親飲早茶,當年最出名是龍門和雙喜。廿多年前香港有「四大天王」,粵港澳大灣區人熟悉的早茶同樣有「四大天王」:乾蒸醒胃,蝦餃開胃,叉燒包管飽,甜點收尾,這充滿儀式感的生活方式,正是早茶的魅力所在。廣東日前公布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灣區人如數家珍的廣府飲茶等12個項目被列入其中,「一盅兩件」的生活方式,帶着嶺南地區獨特的煙火氣,承載更多文化底蘊,向外界展示大灣區既務實又精益求精的態度和追求。

  嶺南地區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當中以廣府飲茶習俗市民參與度最高、影響最廣泛。廣東的早茶起源可以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清代「二厘館」的「一盅兩件」開始在廣州地區流行,並逐漸輻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區和海外廣府文化區,不僅催生出陶陶居、蓮香樓、廣州酒家、泮溪酒家等老字號茶樓,還形成問位點茶、斟茶禮節、行「叩茶禮」、揭蓋續水、點心單蓋印等茶禮及習俗。如今不僅廣府人喜歡「嘆」早茶,世界各地市民對早茶的喜愛都已溢滿餐桌。

色香味俱全 名人亦傾倒

  麥兜說「大包整多兩籠唔怕滯!」點出了早茶的核心,不在茶而在點心。對廣州或香港的老一輩來說,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而是一籠籠熱騰騰的點心,聽着粵劇、看着報紙,在鳳爪、燒賣、及第粥的香氣中,鄰里舊識相互問早,一家人其樂融融,構成一幅省港澳早晨的「浮世繪」,就連康有為、孫中山、魯迅等近代名人都曾為之傾倒,留下一段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廣府點心蒸煮煎炸、乾濕兼具,據不完全統計種類超過2000個,直接讓一頓早餐吃出滿漢全席的即視感。與外來美食文化的融合,更讓早茶大放異彩。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到廣州北園茶樓,即席題詩「聲味色香具備,得來真個費工夫。」如其所言,廣府點心每一樣工序都極講究,既有色香味,又「抵食夾大件」,像極了當地人務實而講究的生活態度。

提煉粵點精粹 傳播品鑒要點

  「叉燒包要三瓣的爆口,蛋撻要鏡面、發光,蝦餃皺褶以十二摺以上為佳。」白天鵝賓館餐飲部點心廚房大廚、從事麵點烹製工作三十餘年的譚廣燐每天清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試吃當天茶點,把控出品的味道,街坊一句「好地道,好好味!」就是對他多年堅持的認可。

  位於廣州沙面的白天鵝賓館,白鵝潭美景和賣相秀色可餐的點心相得益彰,讓人食指大動;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百年老店陶陶居升級之後,以花磚、滿洲窗、鳥籠、閣樓、小橋復原舊西關的微縮立體景觀,嶺南味道和情懷滿分。「早茶吃的是一種閒適慢生活的氛圍,茶樓環境與咖啡廳相比更寬敞,選擇更多,每個品種都分量適中,符合當下光盤的消費習慣,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都將繼續流行。」廣州美食專家勞毅波說,既有社交場景又有輕度禮儀,符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廣府早茶習俗已變成全國民眾都受捧的消遣方式。

  列入非遺名錄之後,廣府早茶的宣傳也要與時俱進,勞毅波認為,無論是茶樓還是廚師應注重提煉粵點的製作精粹、傳播品鑒要點,才能讓更多人對廣府早茶產生好感和共鳴,以美食為媒介傳播大灣區文化。

  廣州通過煥發老字號品牌新活力來發揚傳統文化,講好廣州故事。作為昔日「中華第一高樓」,廣州賓館以「繡花」功夫升級改造,融合廣綉粵劇、嶺南窗花等廣府精粹,還原老廣州傳統風貌、名廚演繹地道滋味,成為「老城市新活力」鮮活樣本。中華老字號愛群大酒店將杏薈旋轉餐廳打造為集藝術、時尚、社交於一體的高端輕餐飲目的地,置身其中彷彿翻開歷史書,在360度旋轉用餐體驗中盡閱珠江風韻,感受文脈變遷。

新派粵點

廣州沙面白天鵝賓館

白鵝潭美景和賣相秀色可餐的點心相得益彰。

  1. 芝士糯米雞

  去掉傳統糯米雞的荷葉,覆蓋滿滿芝士,多了幾分軟糯香甜。

  2. 欖仁薩其馬

  精選雞蛋黃入粉,每炸八斤換一次新油,炸出的麵胚金黃光亮,上面星星點點的欖仁,豐富口感。

  3. 軟糯葱油餅

  將葱餅炸成中空的立體荷包狀,附上些許檸檬草,多了幾分清新滋味。

  4. 紅酸湯小籠包

  東南亞風味,特製醬料和香茅的加入,酸酸辣辣很是醒胃。

  5. 龜苓膏腸粉

  將龜苓膏製成腸粉的形態,表面鋪杏仁片,配以煉奶,軟糯酥脆,消暑清熱。

 

傳承千年歷史的龍舟習俗在荔灣湖畔上演

  端午節快到,飲早茶之餘,可到荔枝灣逛一逛。「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今天的荔枝灣沒有荔枝,卻有小橋流水、西關大屋、睇大戲、品美食……這裏是嶺南水鄉風情的典型代表,是粵劇等老廣州文化符號的發祥地、集中地,熱鬧的百姓生活,濃厚的人文氣息,共同構成最活色生香的嶺南味道。

  荔枝灣,全名荔枝灣涌,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泮塘一帶的景區,其故址可遠溯到公元前206年趙佗南越王時期。今天的荔枝灣,隱藏於繁華喧囂的鬧市中,沿着河涌相繼有小橋流水,廊橋樓閣,詩意與雅緻撲面而來。

  荔枝灣美景眾多,荔灣湖是羊城新八景之一,亭、台、榭、廊、軒、閣掩映於碧波綠樹之中,坐着遊船領略嶺南風情;漫步廣州最美騎樓街──恩寧路,活字印刷體驗館、李小龍祖居,重溫老西關歲月;站在大戲台前,欣賞傳統粵劇大戲,感受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經典;還有艇仔粥、水菱角、馬蹄糕等西關味道,滿足味蕾追求。

  端午前夕,第十二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活動「五月五.龍船鼓」系列活動輪番上演,嶺南古琴師、自然音樂師等藝術家以五月五端午節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於529日、62日在泮塘五約歷史文化街區舉辦端午音樂會,想感受老廣州風情,屆時來荔枝灣最合適不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