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監管AI?為什麼?

人工智能(AI)是科技應用的熱門話題,為加強初中學生對AI的認知和技能,香港中文大學及賽馬會自2019年起,開展為期3年的「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聯同六間先導學校合力設計及編寫AI課程。

對於中學年級的同學,學習相關創新科技可以讓學習更具吸引力和協作性。同學們不用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實踐和批判性思維來學習。這是成功學習的未來趨勢。

人工智能課程促進了更加靈活和民主的教學方式,為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對學習的控制權,促進了認知能力和理解力的發展。國際研究表明,STEM的學習對大學錄取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學習創新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掌握和創意應用等尤為重要。而且可以在未來有更廣泛的職業選擇。掌握人工智能知識是必須的課餘學習選擇之一。

研究開發AI(人工智能)及擁有相關技術的企業集團,在全球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世界各地對這般「顛覆性」(disruptive)的新興力量趨之若鶩。然而這些私人或公私合營的企業有多可信可靠,又為誰服務?現屆特區政府多番強調「無創科、無未來」(註1),那麼,市民將要面對的會是怎樣的創科?怎樣的未來?

歐洲議會日前表決通過全球首項監管AI 的法例草案,並與27 個成員國就最終立法展開談判,目標是今年底達成協議。新的法規不止是歐盟市場和管治本身的事情;歐盟作為一個政治及經濟實體,為國際社會制訂規範(norm entrepreneurship),是發揮其「軟實力」的一種方法(註2)。

今次歐盟搶先確立AI管治和監管制度,即使該法案預計最早要到2026年才會生效,有關建議已成為該政策範疇的國際合作基礎。而歐盟的科研和貿易伙伴須注意相關規定及往後發展,更不能排除因為滯後而未及遵從,或制度上的矛盾所造成的損失。

歐盟——規範的先驅

歐盟今次通過的草案,對人工智能技術實施多項監管,包括禁止在公眾地方使用例如人臉辨識等遙距生物辨識技術,及要求人工智能系統主動披露由AI技術生成的文本、圖像、代碼、音頻等內容。草案亦按風險程度規管AI應用,有潛在傷害人類健康、安全、權利或環境可能的,都歸類為高風險級別,例如可影響選舉結果的人工智能系統,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的大型社交網絡平台、關鍵基建設施、教育、人力資源、公共秩序和移民管理等,將被列入高風險名單。

同時,歐盟委員會較早前已經執行5項內部操作指引,要求員工「在關鍵及時間上敏感的流程」中避免使用AI ,使用時不可泄漏不在公共領域的信息,要注意AI的回應可能不準確、揑造或帶有偏見,AI產生的內容有可能已侵犯知識產權,及用AI生成的內容不可複製到官方文件。

要及早識別AI這個「有無限可能的」科技所可能構成的風險,並提供有說服力的評估,而非在「末日預言」和「美麗新世界」兩者之間隨意揀一個立足點然後自說自話,是任何自許着重創科的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明顯地,歐盟現階段選擇了在AI可以產生影響的環節(the point of impact)施以規範和管理,基於保障使用者、知情權、私隱權、知識產權及其他權益而定出應用範圍,並運用公權力為我們把關;接下來就是要建立一個具足夠權力、資源及公信力的機關,來判定誰須負起產生不良後果的責任。

歐盟對準了對AI過度依賴造成的風險,演算法把歧視、偏見合理化的可能,虛假消息的製作和傳播,對個人行為和私隱的監控侵犯,以及網絡安全漏洞等多方面,跟持份者和公民社會反覆商討,期望在保護公眾利益的前提下,促進AI研發及擴大投資。

2021 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諮詢委員會在《新的和新興數字技術對於促進和保護人權可能產生的影響、機遇和挑戰》報告,就「對技術的整體理解、對人權採取整體辦法,整體的治理和監管努力」提出呼籲(註3)。不過這個方面「整體」的努力,實在無可能擺脫世界各地管治體制差異所引致的價值觀之間的競爭和衝突。獨裁政權會以維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社會穩定和繁榮發展為由,投入資源開發並利用AI技術全天候對個人及社會實行數碼監控。

民主國家普遍擔憂政商力量會利用AI技術,在社會及個人層面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期望AI時代更能有效促進「開放政府、開放社會」的理想,新技術可以鞏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規範,為公民社會「數碼賦權」、開發新的公民參與和決策模式、促進共融多元和社會公義、對權力腐敗發出預警,並對當權者及其背後的利益施加更有力的制衡、問責。

在「末日前的美麗新世界」?

不難想像,國際間就AI 技術的開發和規管方式,將會因應各地政治和經濟考慮而出現明顯差別,就一些本應得到全球關注的共同議題在名義上求同存異,實質是各行各路,很大機會出現「割裂」(fragmentation)形態,並且產生劇烈競爭,促使世界各地的官方及非官方持份者透過 AI技術,預備不同方案來進行演習和壓力測試,不斷加強上文提及的風險辨識和評估能力。

在這個情况下,一如其他處理國際社會之中大大小小矛盾和衝突的「互信建立機制」都不會發揮效用,反而各地主管國防和國土安全的部門,不大可能克服將AI「武器化」的誘惑,即一方面模擬策劃在「敵方」製造各種混亂、試圖干擾經濟及操弄出對自己有利的政治結果,另一方面尋求方法來阻嚇對方採取相同手段來對付自己。

同理,AI會不會令困擾人類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惡化,關鍵是相關技術開發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加強人類整體能力來促進生產力、提升生活質素和應對環境氣候變化問題,還是主要藉自動化進程來取代人類在勞動、認知、思考、決策和溝通各重要環節的貢獻。

不能將風險武斷簡單二分

從技術開發的角度來看,這兩個目的並不互相排斥,不過前者肯定較後者更能讓新技術帶來的利益和好處,合理地分配到各階層及崗位的人;而後者則肯定導致在工序和服務可以轉為「自動化」的行業,大幅縮減前線、基層工作崗位,而從整體生產總值提高得以受惠的只有少數人,其他人都不能避免要面對被取代後再被邊緣化的厄運。這個「末日前的美麗新世界」的想像,是促使歐盟要定出高風險名單來規管AI 技術的基礎之一。

AI技術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我們不能武斷地將風險簡單二分為「目前的」和「長遠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開發和掌控技術的政經集團會坐擁更多資源及更大權力。問題依然是:他們會為自己和其他人創造一個怎樣的未來?為人類社會造成怎樣的震撼?

1:〈 行政長官出席香港創科教育中心成立儀式致辭〉,2022712日政府新聞公報.

2: Kenneth Chan, Power through trade: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European Union's norm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Hong Kong, Asia Europe Journal , 18 (2020):413-427.

3:Report of the Human Rights Council Advisory Committee, Possible impac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new and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with regard to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19 May 2021.

1 則留言:

  1. 這套電影很生動講出成佛之道, 萬物皆可成佛。說明AI也有可取之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9278466073505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