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心理學術語,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欲望、假裝與知識等。自閉症通常被認為是缺乏心智理論的能力所造成,各種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思覺失調、阿茲海默症、酒精成癮、藥物成癮等也可能傷害這個能力。這個理論源自於哲學,進入心理學領域後,慢慢成為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精神病理學的研究重心之一。

心智理論這個能力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但除了人類之外,包括多種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侏儒黑猩猩、紅毛猩猩等,以及大象、海豚、貓和狗等,都被認為可能初步具備簡單的心智理論能力,只是這在學者間仍有爭議。

以下是一個做了無數次的實驗:

實驗員告訴一群孩童:「小明從糖罐偷了一粒糖,放在自己的紅盒裏。他離去後,母親拿走紅盒裏的糖,放回糖罐。小明回來,會在哪裏找糖?紅盒還是糖罐?」

參加實驗的孩童,4歲以上的懂得答:紅盒!4歲以下的大多數答:糖罐!自閉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地答:糖罐!

心理學家名此實驗為「錯誤信念任務」(false belief task)。要正確答「紅盒」,必須正確地推論(infer)小明怎樣想:小明不知道媽媽已將糖放回糖罐,還誤以為糖仍在紅盒裏。孩子必須代入小明去思考,才能給出正確答案。心理學家將理解別人的想法、心理、感受等等能力,名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4歲以下孩子,言行給別人的印象是自私和自我中心,他/她有什麼慾望,便立刻要滿足,否則大吵大鬧。其實,這不一定是自私,而是孩子還未有ToM

每個人都清楚自己有心智(mind),不過,別人是否也有同樣的心智呢?古希臘有一派哲學家認為:我只是推論,人人都有心智,別人是人,因此別人都有心智。其實,我無法百分百肯定。我傷心時流淚,我看見你流淚,我便推論你傷心,甚至我看見貓狗流淚,便推論貓狗傷心。可是,鱷魚流淚卻並非傷心。大多數情況,我憑別人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和說話,推論別人的感受和想法,都正確無誤,但我始終不能百分百肯定。

知人口面不知心

正因為人不能百分百肯定別人的想法和意圖,才會有欺詐。測謊機都靠不住,資深演員、慣犯和受過訓練的特工等等,都能「欺騙」測謊機。正因人只能憑推論認識另一個人,所以就算知交相識幾十年,夫妻之間朝夕相對,都無法百分百了解和明白對方,以及預測對方行為。老祖宗早有明訓:「知人口面不知心」,然而,人不會時時刻刻如此警惕自己。這消耗太多心力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信任別人,直至發現別人不值得信任為止。

明乎此,就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害怕精神病患者,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他/她們。更正確的說法,在一般人心目中,精神病患者沒ToM,大家無法溝通。無論精神病學家和醫生怎樣用大數據說明,絕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沒有暴力傾向。患者只會在急性思覺失調、濫用藥物、沒定期服藥或治療、缺乏病識感之下,才可能構成暴力威脅,而且只有極少數患者如是。問題是,面對患者時,沒有人可以百分百肯定他/她沒威脅,醫生也不能肯定。

美國神經科學家Robert A. Burton講過一個親身經歷【註】。他在三藩市總醫院工作時,法庭指派一名女犯見他。該婦勒死了18個月大的女兒,她認罪。法庭在判刑前要知道她的行為有沒有生理原因。在個多小時內,她和Burton相談甚歡,表現跟正常人無異。她離去前,Burton問她為什麼勒死女兒。她不言不動良久,才突然說:「我受不住哭聲。」Burton呆了,他不知道她說的是否真話,亦無法明白為什麼嬰兒哭聲會讓她動了殺機。

希望在AI

1980年代開始,英美不少學者研究:有什麼方法可以預測到某類性格和經歷的人會有暴力行為,但至今都找不到可靠方法。自殺亦然。統計數據只能顯示,在什麼社會條件下──例如經濟不景、生活艱難、價值失範、治安崩壞、社會充滿悲觀虛無氣氛等等時,自殺率會上升,甚至計算出某甲自殺風險達幾多巴仙,卻依然無法斷定某甲會否真的自殺。

現時,最有希望成功的反而是AI。美國田納西州有大學曾隨機挑選從未企圖自殺的病人,將其背景和病歷交AI評估,以及預測哪些病人會在幾星期後企圖自殺。令人吃驚的是,AI的準繩度竟達80%90%。這只是個別例子,未足為訓,還須做大量評估,才可肯定AI是否比醫生和精神病學家更「了解」病人。

終有一朝,人類再不能說自己是「萬物之靈」,AI才是。人類永遠都害怕AI,不能信任AI,因為AIToM,人類亦不能憑ToM了解AI

註:Robert A. Burton, A Skeptic's Guide to the Mind: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not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