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文化圓明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3月29日公布全新展覽陣容,當中包括在三月舉辦《圓明園──清代皇家園居文化》特別展覽,屆時將展出逾190件與圓明園相關的重要文物,涵蓋書畫、器物、燙樣(建築模型)等。展覽亦會介紹園林佈局的象徵涵義、時令節慶的豐富活動,以及皇室成員的園居故事和藝文雅趣,全面呈現圓明園的面貌。

圓明園曾與紫禁城同為清帝居所,這次展出逾百件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並以多媒體技術重現園中壯麗景色,讓參觀者可以體會這東方頂級園林的氛圍,機會不容錯過。

清康熙帝慣到京城西北郊休憩,選中一幅園地給四子胤禛,題匾「圓明園」。胤禛後來繼位為雍正,下傳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共五代持續增建,動用能工巧匠,構成盛大的園林宮闕,用作夏宮,在這裏發生許多宮廷故事;咸豐是出生於園內湛靜齋,道光死於裏面的慎德堂。

圓明園佔地寬廣,建築面積超過紫禁城,水域面積等於頤和園。這次展覽呈現其布局,正殿後的人工湖散落九個小島,象徵天下九州,遍布景點和亭台樓閣。展出多幅宮廷畫繪出園內情景;像《乾隆帝行樂圖》就畫了清輝閣、「怡情書史」殿、「鳶飛魚躍」軒,以及九洲清晏殿一角。展出還有覆蓋牆壁的巨幅「貼落」,也都工筆繪出實景。

清代帝王有出巡國內,與外部世界接觸也愈多,把各地見識帶進圓明園,園藝結合北方風格與江南特色,建築汲取中西設計,如建有西洋樓群。展覽中可見乾隆下江南時手繪風景素描,帶回到園明園仿建江南風景,包括如仿杭州西湖十景、蘇州獅子林等。

道光年間,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藉《南京條約》侵佔香港。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1856年(咸豐六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聯合法國軍隊攻佔廣州;隨後率炮艦北犯,1860年入北京,搶掠燒燬圓明園,逼簽《北京條約》,擴大侵佔九龍及索取償金、增開口岸等。帶領英軍搶掠放火的是額爾金(港譯伊利近)。圓明園原來的鳳閣龍樓、碧湖清溪、青松翠柏,與當中的宮廷生活和藝術文化,是人類文明一部分。搶掠放火使這座名園變為廢墟,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文明國家即使交戰也避免摧毀文化,但歐美不以同樣標準看待中國。文化卻是長續的,非一把火能夠燒斷。

到同治年間,清廷打算重建一部分圓明園,今次展覽的有多張設計圖紙,還有九洲清晏殿的「燙樣」,那是快速完成,供清帝御覽的立體模型。這種特製樣式是首次在港看到。當復修圓明園的消息傳出,有一位廣東出身的翰林李文田,起草奏摺進諫停止修園,認為面對國庫空虛,絕非鋪張浪費的時候。遞摺之後,他即辭官回廣州居住。

據學者梁基永所著《道從此入:清代翰林與香港》裏說到,李文田是順德人,科舉高中探花,出任翰林院編修、侍讀等職,他以清廉和博學聞名。他居廣州期間也常來香港,以其身份地位幫助辦理官民之間事務。現九龍樂善堂有他的一副對聯,元朗廈村鄧氏宗祠也有他的手書長聯。
清代翰林是通過重重科舉考試而成的社會頂尖精英群體,除了學術地位,在社會上有超然的光環。香港本是海濱小地方,也沒出過本土翰林,然而清代翰林與香港,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從乾隆朝開始,這裏就留下翰林名士足跡。辛亥民國建立之後,一眾清遺民南渡香港,以翰林為首的這班遺民,為香港帶來了最早的正統文脈,也翻開香港文化史精彩的第一章。更罕為人知的是,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的翰林歷史,原來是在香港終結的。乾隆以來,一班狀元探花宰相先後作客香港,翰林們創立了香港的正統儒學與傳統文化教育。

修復圓明園工程不久即因財力枯竭停止。後來慈禧太后修了頤和園,圓明園無修復。李文田居廣州十年後再赴京復官,當南書房翰林,一直至禮部、戶部侍郎,京師團防大臣等;逝世後,其部分藏書運回廣州,當中有珍貴的華山碑宋拓本書法,後來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去年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辦的碑帖珍本特展,香港中大借出這「順德本」宋拓華山碑到京公展,成為佳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