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推薦十二本書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藝術系系主任的葉教授曾從寫文章的角度推薦十二本書,很有道理,現簡述其理由。

《論語》是以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彙編,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它是一本能夠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讀物。有的人寫的文章缺乏中國色彩和中國風味,沒有讀過或沒有熟讀《論語》可能是一個原因。

《莊子》一般被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其後學的篇章,整理而成。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稱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民國以來,多認為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後世學人敷衍逐漸成為定說。它提出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字裡行間多是談論莊子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的司馬遷(太史公)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熟讀之後在歷史、文化、文學、審美上都會大有收穫。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六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大多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聞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書中名士語言雋永有韻致,言簡而意深。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它被評為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文學作品之一。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選編和注釋的一部文言散文選集,編選此書的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作為家塾訓蒙讀本,也是清以來最流行的散文選本之一,它集中了古代文章精粹。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於1910年所作,是一部重要文學批評著作。審美眼光獨到,文字簡潔有味。

《傅雷家書》是編纂傅雷、朱梅馥夫婦致兒子傅聰、傅敏書信而成的書信集。一本審美教育和人生修養難得的好書。19818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書中英文及法文書信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金聖華翻譯。

《孟子》是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於戰國時代中後期,屬於《十三經》之一。宣揚仁政,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說法,雄辯滔滔,以理服人。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也通俗史書之範本,它將史書《三國志》內容及思想(義),以通俗易懂方式解說(演)而成之作品,內容大致根據《三國志》及三國志注;然而,既然是小說,也有不少虛構情節;特色是敘事條理清晰,述人栩栩如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甚廣的唐詩選集,編者是清朝的孫洙(蘅塘退士)與其夫人徐蘭英,成書於乾隆年間(公元1763年)時。道光年間,上元女史陳婉俊(字伯英)與其弟陳晉蕃補注。共收錄了77位作家的311首詩,是中國詩篇的黃金時代最佳的選本。坊間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

《吶喊》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算是新文學小說的開山之作。

這十二本書每人都應該部份讀過,並且必須一讀再讀,慢慢嘴嚼和欣賞。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利用新疆棉花攻擊中國

 

各國代表在辛丑條約(1901)上的簽署

利用新疆棉花攻擊中國是十分陰險的,英美利用假證據,聯合媒體、政府來不檢查證據的真偽,不進一步求證,便下有罪的判斷。不讓申辯、反駁,但判罪的政府和媒體有何合法性的權力來下審判決定呢?也為何如此馬虎不確的搜證、檢查、判斷,便要對華作出不合理,也缺判決依據的制裁呢?這在國際關係上,立下一個極不公義例子。當然比起美國以擁有大殺傷力武器藉口侵略伊拉克,那個謊言更大,動作更邪惡。但攻擊新疆棉花手段卻是一模一樣的虛假、惡劣。

這令懂得一點歷史的人都可以發覺,這不是歐洲中世紀由羅馬教會發起的獵巫行動嗎?隨便找一些理由,甚至不用證據,便可把婦女看作女巫,由宗教法庭審判,無不是判作火燒至死。不用求證,甚至不用作任何文明的偽裝。從開始便是各種陰謀,也有糊裏糊塗把人拉扯作為女巫,審判是假的,判刑是真。當時因此而燒死的無辜婦女數以萬計,凸顯出當時羅馬教會的邪惡性質。

或許今次美國各種攻擊中國和別國的藉口沒有帶上宗教色彩,可是他們從政府到法庭到軍隊,不是滿口上帝之名嗎?他們行事的邏輯與中世紀教會獵殺女巫有何分別呢?只是多了科技,在各種媒體與政治文宣的高科技手段底下,也不是同樣的顛倒是非,偽造證據理由嗎?

正如我不斷的陳述,美國的民主、民主化等等都帶着濃烈的宗教色彩(迷信和打擊、排斥異教徒),處處都顯現出中世紀的言行。主調是十字軍東征,用獵女巫方式來攻擊新疆棉花等不過是重複抄襲歷史的渣滓而已,且是本着同一公式,層出不窮。對付美國策動的攻擊,由於其宗教思想邏輯的基調,不可能用常理來作爭辯。正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美國不是不懂,而是根本不講理,蠻橫地要用歪理達成它更無理的政治經濟目的。

對付之策便只能迎頭痛擊。惡劣者由國家作實體制裁,打擊其附從者,使附從者知道無理攻擊中國會有沉重的代價。政府間關係則從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以國際評判來對抗美國的媒體與單邊制裁。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的例子,當然是另起爐灶,把BCI趕出中國。實體反制其主事者,中國通過產業組織進行全球統戰,成立擺脫美國政治干預的新BCI。團結發展中國家,用中國為首各國政府力量抗衡BCI。包括在國內消費市場禁用BCI,只能用新的BCI標籤。

中國從這次應吸收教訓,爭取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標準來取代美歐為首的標準,免受政治和經濟敲詐。

回想120年前,是大清與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十一國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條不平等和約,被認為是中國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皇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得其名(亦另有「九七國恥」之名),由慈禧太后委任欽差大臣慶親王奕劻、兩廣總督李鴻章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相比今次多國聯盟「圍攻」我國,算是一種原罪式的輪迴,且看結果是否不一樣。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詩經 -- 關雎, 陟岵


   我國第一部好詩的總集,原稱《詩》,又稱《詩三百》,收錄從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共311首詩(其中六首僅存篇目)。《詩》在西漢時候被奉為儒家經典,開始叫做《詩經》。

  《詩經》的內容分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即國風,地方樂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160首。雅,包括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共105首。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共40首,是廟堂祭祀頌德的舞樂。本人最喜歡的《詩經》,要算是《關雎》: 它是《國風.周南》的第一篇,是一首戀曲,表達對女子的愛慕,並渴望永結伴侶。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伴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其次喜歡的,要算是《陟岵》,它是《國風.魏風》七首詩中的第四首。詩前有幾句話,叫《詩序》,交代了詩的主旨和寫作背景:“《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迫而數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意思就是說,一個孝子在行役的時候,想念起父母。由於魏國細小,處於幾個大國之間,經常受到壓迫侵略,又被大國所差遣。詩人被徵召服役,與父母兄弟離散,有感而作這首詩。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全首詩共分三章,每章的結構相同,當中只換了幾個字。這種叫做“重章疊句”式的手法,在《詩經》是常見的。

  詩的首章頭兩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寫征人登上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所在的故鄉眺望。征人的心情是沉重的,離鄉日久,有家歸不得,想起在家時父親的教誨。忽然間,彷彿聽到父親的聲音:“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征人的父親一聲嗟歎,充滿掛念兒子之情,他理解兒子在遠方服役,早晚操勞沒法好好休息;但國家既有需要,也就無話可說,只有寄語兒子保重身體,並盼望早些回家,不要在戰場滯留!詩人沒有寫父親的個性,但父親的愛子之情,在他的說話中已充分表現出來。

  詩的第二章,“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征人攀上草木不生的高山,向母親所在的故鄉眺望。這時,征人的心更加沉重了,想起母親往日對自己的關懷愛惜,忽然間,彷彿聽到母親的聲音:“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母親因記掛小兒子而嗟歎,心疼他在遠方服役,早晚辛勞沒法好好睡覺,希望他小心保重身體,盼望早些回家,不要將娘親棄下!本章寫征人想念的人物,由父親轉到母親,母親的說話,也都是征人自己想像的,但從他想像母親的語調中,作為子女的我,可以感受母子之情是多麼親厚。

  詩的最後一章,“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征人登上高低起伏的山崗,向長兄所在的故鄉眺望。詩人想到兄弟同心,在故鄉互敬互愛的情境。忽然間,彷彿聽到長兄的聲音:“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長兄歎息小弟在遠方服役,勸勉他早晚必定與部伍偕行,不要離隊,小心保重身體,並盼望早些回家,不要戰死沙場!詩中沒有交代長兄為什麼不需服役,也許是由於父母俱年老,兩兄弟只被選一人,也許是長兄服役而歸,小弟又接著出發。長兄瞭解部伍偕行的重要,既是軍紀,也是安全所繫。“猶來無死”四字,感情直率而無所隱,也道盡征人服役在外,客死異鄉的悲哀。

  通篇三章,迴環往復。詩中不直接敘述征人思歸,而專寫家人對己的思念掛牽。這種從對方設筆,以家人思念自己來寫自己思念家人,以不言自己的思念表達出極為思念的手法,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詩中明寫老父、老母以及長兄對征人困頓境遇的同情和焦慮,暗中訴說服役在外、日夜奔波的異常勞苦,字裏行間委婉地流露征人厭戰,極想回家的愁懷怨氣,這可謂欲隱而顯,欲淡而濃,直可撼動我們的心魄。加上章法的複遝迴環,倍增本詩的沉鬱淒切,讀起來,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憂傷難遣的情懷。清代方玉潤(1811-1883)《詩經原始》評本詩:“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當我們一讀再讀三讀這首詩,便會愈加感受詩人的情致了。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始與終:宇宙學視角下生命的意義

 

  人皆有死,除非你像《楚辭.遠遊》的作者,「仍羽人於丹丘,留不死之舊鄉」;或如中國古代方士那樣煉丹養氣,飲露餐風,忽悠帝王將相,造就不壞肉身。正因為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凡人才想以某種形態存留下來,讓後人讚賞或緬懷。

  什麼是「死而不朽」?春秋時期某位魯國使臣出使晉國,晉國大臣問他的就是這個問題。《左傳》記載,魯國使臣的回答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他又說,守護宗廟,只是一家一姓在肉體上的延續,談不上不朽。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的一段話,可以為魯國使臣的回答做個現代科學的註腳。道金斯說,你的子女只是半個你,你的孫輩只是四分之一個你,過不了幾百年,你的後代就僅僅擁有你的幾個基因而已,與陌生人無異了。

  立德、立功、立言,就是用各種方式貢獻社會,澤被後世。古希臘人相信,永生不死的神明創建了城邦,公民對城邦事務做出貢獻,死後可成為非凡的亞神(demigod),受人紀念。古今哲人文士則亟亟於寫作、編集,希望作品獲得比肉體更長久的生命。曹丕極為看重立言,說「文章」是「不朽之盛事」。莎士比亞在他第五十五首商籟的開頭寫道,「Not marble nor the gilded monuments / Of princes shall outlive this powerful rhyme」(帝王的大理石或鍍金紀念碑,都不能比我這宏麗的詩篇長壽)。但古代圖書大多已湮滅散佚,許多古代學者著作等身,卻因兵火蠹鼠,孤篇不存。乾隆皇帝倒是留下四萬餘首詩,但沒有一句為人所知,吃瓜群眾對他的印象大概還是《還珠格格》裏的「皇阿瑪」。在如今,有多少五十年前出版的書籍還在重印並廣為閱讀?所以真正能以「立言」影響百世的,每一代人中大概只有鳳毛麟角的幾位。

  不過,「立言」畢竟也有當時當世的意義,且並不僅限於書寫。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Phaedrus》中說,文字會被任意解讀乃至曲解,卻無法自辯,比不上「刻在人靈魂中的談話」。所以,他說,用筆墨記錄思想只是玩玩而已,我們應該認真去做的,是在一個類似的靈魂中播撒既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對方的話語;這些話語中帶有種子,在別的靈魂中長出新的話語,生生不息,直到永遠。其實柏拉圖的目的也是求得不朽,只不過他認為談話比文字更有傳播真理的力量──畢竟當時書寫工具還很原始,演講則可以迅速影響成千上萬人。像柏拉圖那樣,不斷追求真理的同時也幫他人發揮最大潛能,近似孔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此,人類整體素質和福祉會有所提升,個人生命的小小浪花在全人類生命的大海中成就了不朽。

  讀古希臘哲學、戲劇時,常為當時希臘人坐而論道、唇槍舌劍的情景折服,甚至能感到他們花灑般橫飛的口水,穿越時空,撲面而來,沾衣欲濕。現代希臘人好像依舊喜歡敘談。村上春樹一九八零年代旅居希臘數月,在遊記《遠い太鼓》(遠方的鼓聲)中回憶:「走在街上幾乎見不到書店,偶爾見到,也小得不成樣子,而且沒人。總之無人看書。人全都聚在咖啡館裏,東拉西扯高談闊論打發時間。我猜沒有比他們更喜歡清談的國民了。」借用柏拉圖《Phaedrus》的觀點,希臘人正是在彼此的靈魂中播撒種子,以清談而求不朽呢。

  不妨追問:幾百億年後,「人」這個物種是否還存在?那時,又是誰在讀柏拉圖,是怎樣的手指在演奏莫扎特呢?法國哲學家、認知科學家維達爾(Clément Vidal)在《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The Meaning of Life in a Cosmological Perspective》(始與終:宇宙學視角下生命的意義) 中論證,生物進化意義上的不朽,是在基因和「全球性大腦」(global brain)的基礎上繁衍生命(不限於人類)、延續並拓展智慧。現代宇宙學的悲觀推測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宇宙會在很久之後(有種說法是一萬零一百一十七年以後)歸於死寂,維達爾卻提出了樂觀的「宇宙學意義上的不朽」:即便當人類和人居住的行星、星系甚至宇宙都化為青煙,若有生命以某種方式存留下來,一直發展到能夠積極干預宇宙進化方向的水準,乃至可以創造出多個宇宙,並從中選一個最佳的居住;而那個「最佳宇宙」是不會死寂的,智慧生命於是獲得永生,超越宇宙的不朽就達到了!論述至此,已進入科學幻想和哲學的領域。

  偶爾在宇宙及其未來這樣巨大的參照系下考慮生與死、不朽與速朽這類問題,其樂無窮,而且會令人通達明澈。人這樣的智慧生物,既可以像阿米巴蟲一樣進食、繁殖,使自己的物種在基因意義上得到延續,也可以通過立德、立功、立言,超越個人、家族、民族乃至物種、星系、宇宙,獲得更加超然的永生。二零二零年初至今,很多人因疾病、災禍,尤其是因新冠病毒,而永遠離開了我們。我記憶的長輩中,就失去了一位大德,雖然他與我並無血緣關係,卻是我過去一段深刻的回憶。《道德經》云:「死而不亡者壽」,活在後人心裏就會雖死猶生。故去親友在世時對我們的愛和啟迪,以及他們在我們靈魂中播撒的種子,我們會在日常的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別人,像一圈圈的漣漪擴散開。即便連我們也不在了,這樣的愛和種子依舊會由人類之後的智慧生命繼續播撒下去。這就是「死而不亡」,這也是超越宇宙的不朽。

          在始與終書中,有多段引人入勝的科學前沿之旅,維達爾(Clément Vidal)提出了不少哲學問題:我們的宇宙是有始有終嗎?或者它是循環的?我們獨自一人在宇宙中嗎?智慧生命(如果有的話)在宇宙進化中的作用是什麼?此書立足於科學並致力於哲學的嚴謹,提出了一種進化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觀中,智能生活的興起並不是偶然的,但很可能是釋放宇宙最深奧秘的關鍵。維達爾展示瞭如何通過電腦仿真來推進微調爭議。他還探討了自然選擇或人工選擇是否可以在宇宙範圍內進行。在他最大膽的假設中,他認為,我們的天文學數據已經顯示出先進的外星文明的跡象。

  以下是幾位著名學者對作者維達爾的書評:

「維達爾(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提供了大量有趣而富於挑戰性的想法的跨學科工作。……維達爾的書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最新著作,具有科學知識。總結:強烈建議。高年級本科生及以上。LB McHenry Choice

「在一個非常美麗的書,在始與終(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由維達爾這位年輕的法國哲學家,成功地合成了什麼是在造物者編程中消失的宇宙。......什麼是科學的人性化的終極目標,對於維達爾(Clément Vidal)來說,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科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人工創造新的宇宙來對抗宇宙的死亡。 Laurent Alexandre

對歷史上一些最深層和最投機性的問題進行了非常清晰,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它將如何結束?在這個宇宙進化中,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弗朗西斯·海裡亨Francis Heylighen,全球大腦研究所所長,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eit Brussel的研究教授)

尖端科學開始發現一幅大圖,人類有潛力在宇宙生命的未來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如果您想擴大自己的思維範圍,以更廣闊的視野發展,那麼維達爾(Clément Vidal)的書絕對是必讀的書。他的書適合所有希望將硬科學與對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的理解相結合的人。(《進化之箭》和《進化宣言》的作者約翰·斯圖爾特)

 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是系統理論,哲學,宇宙論和生命科學的綜合。為了探索自己全面而一致的世界觀,維達爾(Clément Vidal)得出了一些驚人的結論:進化和模擬(我會補充說,發展)似乎在我們宇宙的各個層面上運作,並且可以作為一個基礎。普遍倫理。更重要的是,這種觀點令人驚訝地對高級外星智能的性質和驅動力(星域象牙)提出了一些懷疑。如果我們,地球的管家,走在巨星的發展道路上,僅此見識就將證明與達爾文19世紀闡明人類進化的方法一樣具有革命性。看到他提出的許多線索和論點,並意識到可以在這裡和現在檢驗維達爾的假設,真是令人興奮。他還與我一起建立了一個研究社區(Evo Devo Universe),以探索和批判這些引人入勝的想法,因此他也暢所欲言。我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他的追求是我們的追求,以前所未有的真實,善良和美麗來問和回答我們最大的問題。」(John Smart)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新疆種棉真相

 

  天上的無人機不斷盤旋,地下的北斗定位無人拖拉機快速播種……一場大範圍雨雪天氣之後,新疆多地氣溫普遍回升,在南疆部分灌區的棉田裏,棉農們開始新一輪春播。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春播更加機械化、自動化和智慧化,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無人駕駛,還是精準播種機器,都成為棉農手中高效採收的“利器”。隨著“互聯網+農業”模式興起,新疆棉花機收水準由2016年的20.71%升至去年的69.83%,基本實現完全機械化生產。智慧農業的應用,不僅進一步提升新疆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亦讓棉農持續增收。一位新疆棉農表示,借助自動化智慧化機器,一個人種幾百畝甚至上千畝棉花都是常事。

  雖然距離播種還有幾天時間,但看著電視中南疆地區熱鬧、壯觀的播種場面,家住新疆胡楊河市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303連職工侯甫林坐不住了。“常言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對於務農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候,人勤地就高產。”

  侯甫林去年種植了150畝地的機採棉,單產達520公斤,個人純收入25萬元(人民幣,下同)。“說心裏話,我們都是沾了機採棉的光。現在種棉花,從播種到採收基本全都機械化了。一年算下來也就能忙一個多月。”

  侯甫林口中的機採棉,並非字面上的棉花機械化採收,而是一個涵蓋了育種、種植模式、管理方式、採收加工全流程的系統性很強的工程。“一直以來,我們新疆聚焦棉花產業現代化和高品質發展持續發力,做優機採棉系統工程。”侯甫林告訴記者,機採棉從種子培育起就運用多項現代科技。僅播種一項,就有無人駕駛拖拉機自動精量播種保你無憂。“這種在全疆棉田廣泛應用的多功能播種機,借助北斗定位系統,自動直行、自動牽引,可實現播種、鋪設滴灌帶、覆蓋地膜同時作業。”侯甫林說,這種機器正適於後期大型採棉機進地作業。“到了採摘期,就更簡單了,自動打包採棉機,讓我們直接拉著棉包就回家了。”

  近年,新疆不斷為農民整地、播種、植保、收穫提供全程機械化技術服務。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打包採棉機、殘膜回收機、智慧深翻犁等這些智慧型機器,也越來越受新疆棉農青睞。諸多高科技技術和“智慧農機”的應用,不僅讓播種更精確,同時也節省播種和採收成本。“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程機械化,降低了勞動強度,解放了勞動力,一個人管理200畝棉花地非常輕鬆。”侯甫林笑稱,一年就忙那幾天,閒下來還可以再打份工,為家裏再增加點收入。

  325日起,侯甫林每天都要去自己的棉田看一眼。“種子、春播農資、無人駕駛拖拉機等等,我都準備好了,時機一到就開播。”

  侯甫林今年計劃種植200畝棉花,為了確保高效增產,侯甫林計劃嘗試並應用了所有的“智慧農機”。“這在我們這很常見,借助自動化智慧化機器,一個人種幾百畝甚至上千畝棉花都是常事。”侯甫林說,他們棉花生產種管收各環節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因此今年200畝棉花力爭單產達到580公斤,確保棉花高產高質高效,實現好收成。

強迫勞動?

  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303連的農機大戶,張勤義不僅家裏有中大型農機,還種植了100畝地棉花,兩項每年收入30多萬元人民幣。這幾天,但凡聽到HM或者BCI,張勤義就會變得怒不可遏。“這些人閉著眼睛昧著良心造謠抹黑我們新疆棉花,真是讓人太生氣了。什麼‘強迫勞動’,簡直都是胡說八道,他們難道就不能親自來我們這裏看一眼嗎!”作為地地道道的新疆棉農,張勤義一直想不通他們為何會有這些怪誕的論斷。“我們這裏棉花生產早已現代化了,從播種到採摘全部是機器運作,棉農們往往都是抱著雙手站在一邊看著而已。閒都能把人閒出病,還說什麼強制勞動。”

  張勤義所在的兵團第七師,棉花機採率早些年已達100%。“我們現在種棉花,種的就是一種幸福和甜蜜,是美好生活的延續。”張勤義告訴記者,就像70年前兵團先輩們第一次打破全國棉花紀錄,現在每年棉花收穫,他們依然會激動不已。“我們新疆棉花雪白無瑕,我們種棉花的人內心也是雪白無瑕,都不容被人玷污。”

  與張勤義同樣是新疆棉農的王遠慶,這幾天也一直關注HM事件。上網看評論時,王遠慶無意中看到了某媒體在評論中提到的一本書《棉花帝國》。王遠慶表示,書中明確指出,在鞭打腳踢式的“強迫勞動”之下,1859年,僅美國三角洲地區6萬名奴隸就生產出驚人的6600萬磅棉花。從1815年到1860年,美國出口商品一半以上都是棉花。換句話說,美國早期的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就是堆積在黑人奴隸血淋淋的脊背上的。“到底是誰在強制勞動,我想但凡有點是非觀的人都能一目了然。”

南疆棉優質高產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為2501.9千公頃,較2019年同比下降1.52%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為516.2萬噸,同比增長3.20%。種植面積下降,但產量反而增加,這都得益於科技支撐等手段的助推。

  據瞭解,去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啟動“棉花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示範項目”,針對新疆棉花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化生產和農業水資源安全供給的科技需求,投資3100萬元人民幣開展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以形成在南疆地區可複製、可推廣的棉花生產優質高產高效經驗。

  據新疆農業科技工作人員介紹,新疆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得益於獨特的光熱條件,新疆長絨棉柔軟度、光澤度、親膚度、透氣性、彈力等指標均遠超普通棉。同時,新疆創製一批耐高溫、耐鹽鹼、耐寒、適宜機採的優異種質資源,攻克多環節關鍵技術難題,不僅極大提升棉花品質,也使得棉花種植多項技術國際領先。“此外,棉花生產種管收各環節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而規模化生產效益顯著產業鏈條完備,新疆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吸納就業100萬人。”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新疆棉花之戰

 

  新疆棉花之戰愈演愈烈,除了H&M之外,NikeAdidas等國際品牌也爆出曾經揚言抵制使用新疆棉花,在國內紛紛被下架。導演這場「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美國,總統拜登召開他上任以來第一場記者會,他在會上詳細地講述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拜登說他上任後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了兩小時電話,向對方表明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對抗,但美中之間存在激烈競爭,美國堅持要求中國按照國際規則公平競爭。他聲稱中國想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在他的任內,中國不會成功,因為美國會繼續發展壯大。拜登形容中美之爭是「民主和專制的較量,而美國必須證明民主是起作用的。」
  拜登和特朗普的最大不同是一個是偽君子,一個是真小人。拜登一如過去的民主黨總統,擅於用理念搞華麗包裝,不像特朗普那麼粗鄙直接。中美之爭實質上是中美國力之爭,但拜登將其包裝成「民主和專制的較量」。如果說是體制較量,我倒認為這是高效體制和失效體制的較量。
  我聽完拜登的記者會,有三個問題想問他。
  一、民主制為甚麼會說謊呢?美國教科書說民主是正義的體制,社會主義國家才是說謊的政權。然而,在現實上看到,美國的謊話愈講愈多,特朗普的謊話,拜登繼續講下去,所謂新疆有「種族滅絕」和「強迫勞動」,就是一種彌天謊話。美國提供不了一絲證據,那怕是一張照片、一段視頻,證明新疆維吾爾人被逼勞動,但照樣去制裁。
  去年七月,港商楊敏德的溢達集團在新疆昌吉市的棉紗廠,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入口管制的實體黑名單,美國指該廠強迫新疆少數民族進行勞動。溢達集團行政總裁車克燾對這些指控感到既冤屈也無奈,他說巴不得邀請美國的指控者到當地調查,還他們一個清白,美國當然不會理睬。
  外界原本期望拜登會推翻特朗普的謊言,改變這些無理的制裁,但拜登為了壓制中國,竟然變本加厲,發動歐盟一起制裁。作這些謊言決策的甚麼民主政體?
  二、民主制為甚麼會搞老人政治呢?四十多年前,我還是在讀中大的年代,那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者,到七十、八十歲仍霸着領導位置,不肯下台。但到了今天,美國這個民主大國,才有老人政治。現年已七十八歲的拜登剛剛在記者會上宣佈,他會競逐連任下屆總統,如果他成功連任到兩任任期完結的話,他做總統會做到八十六歲才落任。美國是一個有三點三億人口的大國,竟然無人才到如斯地步?
  三、民主政制為甚麼會負債纍纍、外強中乾呢?一九九一年蘇聯為甚麼會解體?當時列根上台做美國總統,他用了一個很具戲劇性的「星戰計劃」,去狙擊蘇聯。列根知道當時的蘇聯內強中乾,表面上軍事力量很強,但卻負債纍纍,經濟虛弱。於是搞出一個像荷里活電影一樣的星戰計劃,吹噓會大量發展外太空武器,刺激蘇聯跟進。蘇聯果然中計,投入巨資搞星空武器,因而拖垮經濟,倒台收場。
  大家看今天的美國,其經濟虛弱體質,和當年蘇聯一樣。拜登一上台,先推出一個一點九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隨即又會再推三萬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措施,包括大量投資基建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產業。分析估計美國今年的財政赤字會高達三點七萬億美元。美國紐約曼哈頓有一個巨大的跳字時鐘,時刻顯示美國國債的最新規模。截至今年三月一日,數字首次超過二十八萬億美元,單是去年已增加了四點六萬億美元。美國債務總規模約等於美國GDP的百分之三十。如果將這個數字換成一張張的一百美元紙幣,可以從地球表面堆高至國際空間站,而且是二十八次,美國債務仍在急升之中。
  我經常指出美國瘋狂印錢、巨額借債,不能持續。我有朋友笑說這是「美爆論」,說美國會崩潰,但講極美國都未崩潰。我說美國若繼續現在先使未來錢的錯誤政策,任由雙赤暴漲,透過無限量印鈔支撐經濟。這完全違反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即使美元有霸權地位,也總會有崩潰的一天,而且崩潰到來的時候,會像蘇聯般無聲無息的突然出現。
  美國是民主制度失效,各環節開始失控。美國政府只顧搞民粹化裝,不做好基本的事情,還將施政的失敗,歸咎於中國的競爭,自己的制度千瘡百孔,還強迫別人一定要跟隨。在這場高效與失效制度的較量當中,我會買失效的制度,不能永續。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圍攻中國

 

近期媒體報道聲稱新疆出產的棉花來自強制勞動。去年 12 月中,全球政策中心的報告更指有大量證據表明,新疆有 57 萬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被強迫採棉,通過強制性的國家強制性勞動力轉移和扶貧計劃,新疆少數民族勞動者被迫手工採摘棉花,這可能對全球供應造成嚴重後果鏈。據悉這數字相信未包括囚於再教育營的人,而此數字也比過去估計多。

美國糾結多國圍攻中國,用各種虛假理由、假證據來妖魔化中國,似有點像100多年前八國聯軍侵華的氣勢。可是,他們已經不敢動武,只是遠距離地用謊言攻擊,色厲內荏,他們之間也各懷鬼胎,再沒有當年侵華那樣理直氣壯,像海盜那樣一個團夥來集體搶劫。

美國等以他們的共同價值出發,表面上看是基督教徒再次團結,征戰異教徒的共產中國。但是回歸歷史,十字軍東征為的是錢和權勢領土,而不是宗教。最典型的是第4次東征,先是劫掠同屬羅馬教廷屬下的Zara城,再在1204年攻陷同屬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摧毀拜占庭帝國,一起把從東羅馬帝國時代開始積累下來的千年財富掠奪劫走,把拜占庭帝國分裂為三,東征軍的基督徒分別割據,宗教藉口便被赤裸裸的盜匪行為所打破。十字軍東征實際是開啟其後羅馬教皇公開詔稱把世界分成兩部分,分屬西班牙與葡萄牙。

西歐其後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都是假宗教之名,所有的罪惡借宗教來掩飾,卻是與教會一起分享全球劫掠而來的財富。西方基督教文明,早已不是拿撒勒人耶穌的博愛與平等的宗教,而是由拉丁教會重新塑造的現世帝國,從物質到意識形態的帝國主義。100多年前辛丑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乃至今天同是辛丑年的聯手攻擊中國,應該是根源一樣。

面對這樣的歐美,與他們說道理是不可能的。民主、自由、博愛,不是被他們歪曲,便是排斥。基督教文明至今天已經重新包裝成美式民主,不再走法國大革命所提的「人類解放」的道路,反而是雅典羅馬建立在奴隸制上的虛假民主,極少數人統治極多數人。

羅馬的拉丁教會承襲了異教徒羅馬帝國的體制,用教皇的世俗權威將這個不公義的體制神聖化,並把所有不同的、反對的盡作妖魔化,對回教是這樣,對共產主義亦是一樣,此中沒有道理,沒有歷史的真實,沒有被統治壓迫的人,只有他們自以為由他們的神所恩賜的統治世界的使命。 

與這樣的文化、文明,這樣的政府,是沒有辦法講道理的。他們與回教徒的最大差別,是回教徒甘於殉教,而美國等金權為主的人把宗教當作藉口、手段,怎會甘於犧牲呢?這正如十字軍東征,重於搶掠,如盜匪一樣,有利則聚,無利則一哄而散。因此,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只要堅持國家利益,堅持抗戰,美國等是沒法得逞的,而且僵持下去,美國的陣營便會內裏作亂,自我瓦解,不義之師怎可持久?

  事實上,假使美國與中國經濟關係脫鈎,雙方的損失有多少?美國朝野太受「修昔底德陷阱」思維的困擾,心中知道一哥地位快將失去,情緒波動,中國就算努力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勸喻,恐怕也平伏不了美國人的心魔,中美關係未來十餘年會十分困難,這已是有識之士的普遍想法。
  此境況與當年美蘇關係不同。美國與蘇聯經貿來往不多,中間似有一層鐵幕相隔,就算雙方如何衝突,兩國人民感受也不深。但中美關係不同,每年的貿易額七、八千億美元,這還未算及雙方的相互投資額,文化及學術交流和旅遊等等。中美兩國綁在一起,一旦相鬥,比美蘇對立更加痛苦。這本來也有好處,貿易的其中一個優點便是使大家相互依靠,從而減少戰爭的風險,但現在美國佬是不願跌下神壇,為了減少己方痛苦,便不能不先考慮經濟能否與中國脫鈎?
  這必須要進行仔細的定量評估,而不是靠主觀願望隨便亂說一通。脫鈎的受害者中,與華有貿易關係的商界及廣大的消費者都會首當其衝,但因消費者人類太多,組織鬆散,他們的聲音反而會遠不及商界,後者利益集中,損失巨大,有較強誘因喝止美國政客的胡搞。
  美國有個組織「美國全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中國中心」,在二一九年貿易戰仍戰火紛飛時便擔憂不已,找人為中美脫鈎的影響進行一詳細研究,今年初報告剛出版。這報告談不上是高深的學術研究,但總算為脫鈎會替美國帶來多大損失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分析。它不但對美國的總體損失有評估,對航空工業、半導體、化工、醫療器材等個別行業的損失也有詳盡分析。
  損失有多大?這當然要看脫鈎的程度而言。假若只是對華出入口貨物都加上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而非完全脫鈎,直接損失已經非常巨大。美國每年的GDP會因此減少一千九百億美元。中美經貿關係並非只是貿易,若美國在大陸的投資額因脫鈎而導致要把在華資產賣掉一半,每年的投資盈利便要減少二百五十億美元。美國的服務出口也會減少,每年少掉一百五十億至三百億美元。
  以上都是每年的損失,積累起來便很可觀。但要注意,有很多損失是難以量化的,所以沒有被包含在內。例如人才流動若受阻,美國科技界的創新活動及生產力進步都必受阻,源源供應的華商科學家若不來美國或無心再留在美國,長遠的影響必定十分巨大。
  有些損失一旦出現,便難以回頭。現代產業都講求生產供應鏈如何能發揮最大的效率,中國的供應鏈全球最完備,在生產時若認為美國的元件不可靠,轉而到別國購買,美國失去市場後便很難追回來。又美國若失去了中國市場,生產上的規模效應便會削弱,例如在半導體產品上,過半市場要靠中國,沒了來自中國的收入,科研基金便不足,技術進步不及他人,會直接影響美國的國力。
  以上算及的都是商界利益。眾所周知,美國消費者能夠維持不錯的消費水平,相當程度地要倚靠中國貨品的低廉物價,脫鈎一旦出現,此情便不再,消費者生活維艱,政客的政治損失可大可小。有一點我們也應注意,美國連年貿易赤字及財政赤字,反映它的總消耗大於總生產,要靠其他國家用辛勤工作產出的商品換取美國用紙張印刷出的鈔票,才可維持這局面。若跟中國經濟脫了鈎,這麼有利的環境便會消失於無形。
  美國國內當然也有人主張脫鈎,並認為此利大於弊,但正如上述的報告所言,此類所謂脫鈎帶來的利益,並沒有實際定量的分析作根據,充滿任意性。其實美國政府主要認為與中國經濟掛鈎會影響其國家安全,但我們不免要問,既然貿易使雙方相互依存,更無誘因攻擊對方,怎會反而損害國家安全?真正的理由恐怕是這樣,掛了鈎後美國若打擊中國,在經濟上便必會反噬,這大大的制約美國,使她不敢亂來。
  美國本身並沒有有識之士,很多人也明白,把資源多用在建設國家改善民生之上,遠勝在世界各國到處侵擾別人的生活,以至數以十萬計的他國人口死亡,難民無數。以當前美國情況看來,美國的政客仍未學懂與中國和平共處謀雙贏的智慧,如此搞下去,中美關係部份脫鈎,難以避免,但完全脫鈎則不能。美國連接種疫苗的注射器也有八成來自中國,一脫鈎便針也沒法打了,怎脫?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早前番睇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別有一番見地。劇中女主角是年僅19歲的鬼怪新娘金高恩,是唯一能讓939歲鬼怪男主角孔劉安息的人,相愛後的他們,又想跟鬼怪在一起,她必須拒絕拔出鬼怪胸膛上的劍,同時又會持續面對各種不同死亡的命運,而拔出後鬼怪卻會化成灰燼,消失不見與如願的兩難。

配角地獄使者王黎,在劇中提到對人生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人有四種人生:播種的人生、向種子澆水的人生、收穫種子的人生與享用收穫的人生。」,另一種是「陰間是個U-TURN」。對於「人生」的意義在《鬼怪》當中總是有著許多的註解,因為是在遙無盡頭的歲月當中所得出的感想。

王黎和炸雞店女老闆金善(Sunny)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悲傷的戀愛,「悲」在兩個人都太愛對方,可卻沒有機會將這份愛說出口,這也和金信與恩倬呈現了強烈的對比。

因為太愛,所以在幾番輪迴之後還是偏袒著所愛的人;因為太愛,所以就連他轉身而去的背影也深刻的留在腦海裡;因為太愛,所以忍著九年的時間用思念來懲罰兩個對愛陷入太深的人;更因為太愛,所以又在隔了三十年的時間才能無憂個夠牽起那人的手走離因罪而困住的九百年。

在日劇四重奏裡面提到「據說人生有三個坡,分別是上坡、下坡以及突然」。最終,恩倬和SUNNY成為了神無法預測的變數,尤其是SUNNY,她的灑脫最後讓神決定讓她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而在她的人生道路上,為的就是再次遇到那個即使痛也要愛著的男人。

在下一個人生中,兩個人的相遇從一台車、一把手銬開始,這不也表示著他們將不受外界的拘束的緊靠在一起,此時,處在於怎樣的人生階段再也不重要,而是他們再次開始相愛了。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戀愛,容不得戀愛!
披散你的滿頭髮,赤露你的一雙腳;
跟著我來,我的戀愛,
拋棄這個世界,殉我們的戀愛!
我拉著你的手,愛,你跟著我走;
聽憑荊棘把我們的腳心刺透,
聽憑冰雹劈破我們的頭,
你跟著我們走,我拉著你的手,
逃出了牢籠,恢復我們的自由!

跟著我來,我的戀愛!
人間已經掉落在我們的背後-
看呀,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白茫茫的大海,
無邊的自由,我與你與戀愛!

順著我的指頭看,
那天邊一小星的藍-
那是一座島,島上有青草,
鮮花,美麗的走獸與飛鳥;
快上這輕快的小艇,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戀愛,歡欣,自由-辭別了人間,永遠!

這是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相愛的1925年所寫下的詩,當時他們的戀情因為道德與傳統禮教上的不合,而受到多數人的反對,進而透過詩來抒發當時被封建思想所綑綁與追求理想未來的渴望。

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想到了熱愛泡書店吟唱改編詩集的金信。在那段牽著恩倬的手往考場的方向前進的奔跑,該是確定了自己的心意的他最想要做的事情。

不要考慮劍拔出來與否、不管是晴朗的一天或是陰雨綿綿的一天、亦是狂風暴雨的一天,就只希望你不會在海的一端獨自哭泣、就拿著象徵戀人的蕎麥花、搭上專屬你一人的二十歲和三十歲的瑪莎拉蒂、最後散步在確認我們關係的魁北克,相認之後,一直一直地走下去。

上文提到日劇「四重奏」,很喜歡它的主題曲:


 

         佛教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長久苦、求不得苦、放不下苦。近期疫苗事件,反映不少事例。有老人接種後死亡,有人出現反應受苦,亡者至親因此永別而傷心,想接種又輪不到,輪到又話身體不適宜,甚至因為包裝出事而暫停接種…..如此種種,使人感到無奈。遠住英國親友來鴻,訴說亞裔移民之苦:

  連日來,一場席捲全美的“停止仇恨亞裔”示威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吳彥祖、林書豪等亞裔名人也參與其中,他們心中積壓已久的怒火,就像火山一樣猛烈地噴發出來。

  大洋彼岸的英國也燃起熊熊烈火,全國各地掀起聲援亞裔的“穿紅衣”運動,人們以接力的方式,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貼出照片,上面無一例外地全部身穿紅色衣服,手舉“與王博士站在一起,反對種族歧視”的標語。這位王博士,就是早前在英國南安普頓慢跑時遭到毆打的華人大學教師,幾名英國暴徒在動手前,曾對他惡語相向,高喊“中國病毒”、“滾出這個國家”等污言穢語。遇襲後的王博士百感交集,認為英國眼下敵對的環境令人不安,讓他想回中國。

  我最早聽說這件事,是通過南安普頓的一位友人,他早年從香港移民英國,當了幾十年警官,近些年才剛退休。他在發給我的訊息上說,王博士的遭遇不是個例,以他當員警的多年經歷,英國針對亞裔等少數族裔的種族歧視從未間斷。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後,反對移民的排外情緒開始大幅上升,直至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種族主義和暴力行為就像病毒一樣四處蔓延,亞裔遭受口頭和人身傷害更加屢見不鮮,華人則一直處於非理性的虐待、襲擊、暴力等行為的最前端。

  就像友人所講,近期英國媒體總能有類似案例。有一個發生在英國東南部伯克郡,主人公是名叫瓊安娜的華人,她在雷丁市經營一家“一品香”中餐館,自疫情發生後,餐館就不斷收到騷擾電話,詢問是否“供應蝙蝠”,有時打電話的人還故意發出恐怖片裏才有的聲音,把她和家人嚇得不輕。據她反映,早在疫情前,種族歧視的行為就時有發生,有人明知道餐館不提供狗肉和貓肉,仍點菜叫他們做,聲稱這就是中國人的食物,她報了警仍無濟於事。

  另一個是來自香港的華人娜塔莉,她去年疫情期間返回倫敦,朋友曾提醒她“回來要小心點”,但她當時並未在意。直到有一天,她和英國同學在網上聊天,其中有人向大家推薦了一家中餐館的糖醋雞塊,但最後卻加了一句“祝你們好運”,就是這句話讓她感到很不舒服。看似很隨口,其實暴露了英國人骨子裏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中國食物“難吃”和“不衞生”,而同學們毫無反應,似乎認可這種取笑亞洲食物的方式。在接下來幾個月,她經歷了越來越多的歧視,比如在銀行,職員命令她站得比其他顧客更遠一點。在超市,一個陌生人向她喊“滾遠點”,還朝她吐口水。針對近日的“反仇亞”運動,她認為,種族歧視問題困擾我們太久了,但直到現在才引起廣泛的關注。

  二○一九年,蘇格蘭歷史學者巴克禮.普萊斯撰寫了《中國人在英國:旅人和移民簡史》,書中對華人在英國的遭遇進行了深刻剖析,認為華人仍然未能得到公平待遇並時常遭受種族歧視,但社會上為華人發聲的人太少,令大眾都不當是一件事。要知道,在英國社會中,許多中國人的後代已經是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代移民,但他們面對著幾乎最嚴重的種族歧視。根據英國媒體不久前的一份研究結論,在英國社會所有族裔當中,華人受到種族騷擾的情況是最嚴重的,高達百分之十五的受訪華人在過去一年都曾受到過騷擾,的確觸目驚心。

  實際上,不論脫歐還是疫情,對於種族歧視而言,都只是一個催化劑,對亞裔進行長年累月的醜化並加以思想灌輸,進而形成了種族上的傲慢與偏見,才是真正罪魁禍首。近日美國著名蘇斯博士(Dr. Seuss)兒童繪本停版六本涉及種族歧視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蘇斯早年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就讀,上世紀三十年代回國後,創辦了西方最愛歡迎的兒童繪本之一,在早期作品中,出現了留著“豬尾巴”辮子和“眯眯眼”的“中國佬”形象,但實際上即便當時,中國人已不再留清朝的辮子,可見作者過時的刻板印象,就是這些針對亞裔的歧視內容卻一直保留了八十多年,並且伴著幾代人長大。根據研究,人在最小三歲的時候就可以形成種族偏見,這種偏見到七歲時就會固定下來,作品對兒童的影響不言而喻。

  無獨有偶,在英國也有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中國佬”形象──傅滿州,這個由英國推理小說作家薩克斯.羅默於上世紀初創作的虛構人物,面目更為猙獰,他瘦高禿頭,細長的眼睛,倒豎的長眉,還留有兩撇東方師爺的細鬍鬚,在作家的筆下,他為非作歹,手段狠毒。傅滿州的誕生,恰逢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開始流行於歐美的“黃禍論”,反映了當時西方人對中國或亞洲世界的恐懼心理,這個角色透過戲劇、電視和動漫等方式被詮釋超過九十年,一些漫畫作品的讀者同樣是缺乏判斷力的孩子。

  今天的英國,正極力塑造種族平等和多元化的社會,影視作品甚至將首相變成印巴裔,女王和公爵都成了黑人,彷彿已經變得人人平等,但諷刺的是,黑人血統的英國王妃梅根,早前在訪談中披露連王室也存在種族歧視,一語道出了殘酷的現實。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蘇軾的魅力(續)

 

宋詞素來偏向抒情多於說理,更何況是哲思,蘇軾的《定風波》是罕有的例外。如果我們說《定風波》表達了蘇軾深邃的人生哲理,那麼我們應該能夠說明《定風波》究竟是如何「深邃」,不能夠僅僅用「深邃」一詞那麼簡單,其實還帶有修行者如何看待人世間。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闋《定風波》在詞牌下有個詞題 (小序)
交代寫這闋詞的前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據蘇軾《東坡志林》卷一「遊沙湖」記載: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
蘇軾當時為解決生活問題,在沙湖買田,打算自耕自食,三月七日就是和朋友前往看田。農曆三月,湖北是暮春,天氣多變,春風還有點寒冷。
所以歐陽修的詞中亦有提及
雨橫風狂三月暮」《蝶戀花》。

小序裡提及「雨具先去」,
即是說蘇軾和同行友人亦知暮春天氣多變,眾人本來是帶著雨具出發的,可能是由於上午後一段時間都天晴,眾人為免累贅,吩咐侍從或家僕拿雨具先行回去。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人算不如天算,結果「雨具先去」後就出現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風雨,出現了「同行皆狼狽」的局面。

蘇軾借這次「遇雨」事件,除了發揮文學家的才華之外,亦發揮了蘇軾對人生哲學的領悟。換言之,蘇軾不但用這闋《定風波》寫景、寫事、寫心境,更在其中混和了人生哲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晚年放逐海南時,作《獨覺》一詩,亦再用此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向來…..處:指剛才走過的地方。蕭瑟,樹木被秋風吹拂所發出的聲音,這裡是指來程時風雨的「穿林打葉聲」。天色已晚,打算回家,

回頭望那剛才走過,一度風雨蕭瑟的路上,歸去時,既沒有風雨,也不再是晴天。

月有陰晴圓缺,外在的境物變幻無常,人生如夢,何必執著,何必被身外的境況左右心情?
小序中的「余獨不覺」就是指蘇軾明白及重視心靈自主,不會被外界的變化影響到心境。歸去,可以是指「回歸心靈」,表達蘇軾回復至心靈自主的人生。心靈是每一個人的永久家園,「回歸心靈」就是回家,讓心靈自主,放下名、利、權的慾望,安然接受平淡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界的樂趣,再不受外物羈絆,拘無束,逍遙自在,自然可以悠然自得,少一分壓力,多一分寧靜。不論是風雨還是放晴,都沒有甚麼大不了,為何還要「執著」?為何還要介意晴和雨?為何要被外物和環境影響個人的心境?不再是「此心安處是吾鄉」,而是醒悟到心靈才是吾鄉!「回歸心靈」那種回家的感覺真好。

我要強調的是,《定風波》這闋詞所傳遞的訊息,是一種「從事哲學思考的人」的生活態度和方式,顯示出「看破、放下、安命」後的坦蕩、豁達和泰然的人生境界,和俗語說的「清高」只不過是表面上相似而已。

蘇軾的《定風波》借一場雨來表達他的人生哲學,由「莫聽」雨聲說起,將文學和哲學熔於一爐而共冶。未曾經歷過哲學思考或訓練的文學人,自然難以完全領略蘇軾的思想和心境,傾向於用「清高」或者「讀書人的風骨」來描繪蘇軾的心境和行為。

莫聽穿林打葉聲

如果說「莫聽」是蘇軾對讀者說的,所以「莫聽」應該直接地翻譯成「不要聽」,
那麼這闋詞寫「打葉聲」寫得如此清晰,讀者怎可能不「看到、聽到和想像到」雨點的「穿林打葉聲」?
將「莫聽」翻譯成「不要聽」,就未免太低估蘇軾的智慧了。別忘記,蘇軾二十一歲首次應試便中了進士,名滿京華!如果將「莫聽」翻譯成「不要聽」,我們怎能期望讀者從更高的境界去欣賞這闋詞?

從蘇軾的禪詩《題沉君琴》可見,蘇軾當然不可能僅僅是智慧中上的文學家: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一向是哲學詩、哲學詞的始創者。蘇軾用「穿林」和「打葉」來描繪這場驟雨的力量,可見雨勢頗大,並非毛毛細雨,甚至有可能是滂沱大雨,而根據下半闋詞的描述,應該是除了大雨之外還有風,料峭的春風!所以「穿林打葉」的雨聲蘇軾當然聽得到,只不過是他不在乎而已;而他不在乎的原因,是由於他重視心靈的自由,不會讓某些外物、外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

如果「莫聽」是蘇軾對自己說的,那麼要翻譯得貼切的話,「莫聽」應該翻譯成「沒有理會」。香港俗語的講法,就是「當佢冇到」。
「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我聽到」,「但」我沒有理會那穿透樹林的雨點敲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何妨吟嘯且徐行

從小序「同行皆狼狽」這句,我們可以推測樹林裡應該是沒有可以避雨的地方,而且如果樹林是頗深的話,即使快步疾行亦必然全身盡濕。如果說「何妨」是蘇軾對同行者說的,那麼「何妨」當然是譯成「不妨」,然而再加上小序「余獨不覺」這句,就難免會有少少嘲諷同行友人的味道,所以我認為「何妨」亦應該是蘇軾對自己說的,並非用來嘲諷同行友人,所以「何妨」應該翻譯成「依然」或「一於」。

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吟嘯」是指吟詩、長嘯。徐行,緩步慢行。

那麼同行皆狼狽,為何獨蘇軾不狼狽呢?因為大家處理同一境遇的方法不同之故。蘇軾明白既然無可迴避,那麼就順其自然,既來之、則安之,何必狼狽?個人的心情為何要被處境所操縱?
那麼蘇軾是如何面對這個境呢?他不但沒有理會雨聲,更加不介意雨點打在身上,以致全身淋濕,一於活在當下,從容不迫地吟詩、長嘯、緩步慢行。

蘇軾的行為反映出他已經領悟到:
1.  凡是不能夠改變的東西,就應該接受;
2.  不但接受,更加不會讓事件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3.  不但並非逆來順受,而是讓心靈採取主動,開開心心、瀟瀟灑灑地接受;
4. 甚至在整件事情之中找出可提供哲理人生實踐的地方,將風雨看成人生中的起伏和波折。
5.
每個人都有自由決定如何詮釋他所面對的處境。

蘇軾確實達到「活在當下」的境界!
從命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安命的境界。
其實蘇軾早在六年前《水調歌頭》(一零七六年) 這闋詞裡,就已經顯示出詞人安命的人生態度: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雖然擺脫不了物質世界和感情世界的束縛,但卻可以在一望無際的精神世界之中展翅翱翔,逍遙自由。這就是為何生活在同一客觀環境中的眾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產生不同的反應和情緒。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竹杖,一般比人高。步行的人常備竹杖,上下斜坡時可以借力,亦可以用來撥開前路的草叢及驅趕動物,作防身之用。芒鞋,芒草編織的鞋子,即草鞋。在蘇軾的時代,竹杖芒鞋是平民的裝束,而騎馬的人,則可能非富則貴,所以「竹杖芒鞋」有生活平淡的意味,而「馬」則隱隱約約含有富貴或權力的象徵。所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亦可能是表達蘇軾視富貴如浮雲,不再把仕途放在眼內的心態。

蘇軾的知足、安貧、務實、隨遇而安的心態,在他的《薄薄酒》(一零七六年) 一詩中可見一斑:
薄薄酒,勝茶湯;粗粗布,勝無裳;醜妻惡妾勝空房。」

騎馬雖然快,但多數表示騎馬者正在趕時間;騎馬雖然快,但卻要照顧馬的飲食,下馬時需要將馬栓好,以防走失,也許在某些地方更要有人看守,以防被偷,就好像現代人駕駛汽車就需要入油、需要泊車一樣,每樣東西都有代價。

騎馬出外,更有可能一闊三大,需要帶同馬的糧草及照顧馬匹的侍從,無可避免地需要多一匹馬!所以「竹杖芒鞋輕勝馬」這一句的意思是「竹杖和芒鞋」雖然不夠「騎馬」快捷,但勝在輕鬆自在,無拘無束。當然,騎馬也可以慢行,請不起侍從的中產階級,也許可以單人匹馬,但如果經濟欠佳,為何不可以步行?
不騎馬,心情可以更輕鬆,雖然速度是慢了,但為甚麼要急,為甚麼要趕呢?為甚麼不可以提早出發呢?

當一個人經濟欠佳或社會地位降低的時候,心理上就應該適應處境,從貧窮之中尋找低消費的樂趣。為甚麼要介意沒有馬騎呢?為甚麼要介意穿上草鞋,在泥濘的路上步行呢?
人一旦不受內心的名、利、權、物質和享樂欲望所束縛,又不介意外界環境的羈絆,就能夠享受逍遙自在的生活,遨遊於天地之間。
證諸元豐五年 (一零八二年) 同年九月作品《臨江仙》中的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就知道蘇軾明白自由的可貴,慨嘆營營役役的人生,往往並非在做自己心靈真正喜歡的事。蘇軾一向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在名、利、權對個人的束縛和羈絆這個課題之上,認識得十分透徹。

「誰怕」意指不應該懼怕逆境和窮困,不介意沒有馬代步!
「誰怕」表示只要放下名、利、權的欲望、何須恐懼風風雨雨?
「誰怕」亦可以解釋為「不怕風吹雨打」,
或者「又沒有行雷閃電,又不是有病纏身,風吹雨打有甚麼可怕?只要回家時弄乾身子,換上乾衣服就可以了。」

手拄竹杖,腳踏芒鞋,無拘無束,感覺上比騎馬還要輕鬆和逍遙,誰會介意風吹雨打!誰會介意沒有馬代步!

順帶一提,對文學家心態和動機的懷疑,絕對需要,因為「扮野」的文學家實在太多,例如元稹之類,但文學作品一完成,就有自己的生命,脫離作者而獨立,所以可以單就作品來批判。我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一句,其中的「輕」是代表心理上的「輕」,並不代表酸溜溜、吃不到葡萄的心態,即使有,也應該只佔很少、很少、很少的成份。

一蓑煙雨任平生

蓑衣:用草製成的雨衣。
煙雨:煙波風雨。
任:負擔、經得起、承擔責任。
任平生:平生一向如此,不介意就這樣過一生。

小序中說「雨具先去」,既然雨具先去,何來蓑衣?
是否蘇軾的邏輯有問題,為賦新詞強說愁,抑或「雨具先去」其實根本是子虛烏有?是否蘇軾自己一個人有蓑衣,其他同行者都沒有,所以「同行皆狼狽」而自己就可以「吟嘯且徐行」?確是如此的話,這闋詞的嘲諷程度可真厲害了!
當然讀者可以指責蘇軾邏輯上有問題,但我認為這一句可以翻譯為:

不論任何天氣,任憑煙霧迷漫,風吹雨打,
只需要披上蓑衣就足以應付。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到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語調及描繪突然一轉,借用自然界的風風雨雨,貧賤富貴的起伏,個人的回應,來表達一種澹泊、安命、悠然的生命態度。任憑外界風風雨雨,一件蓑衣已經足夠應付!言外之意就是:
我甘於平凡,對逆境和窮困都處之泰然,
    毫不介意降低物質欲望,澹泊地過一生」。
這就是無欲則剛,英華內斂,寧靜致遠的心境,也是一種「昂首闊步,大地在我的腳下」的境界!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形容冷風。
沙湖在湖北,農曆三月,是暮春。
暮春天氣多變,春風應該還有點寒冷。
亦由於春寒,所以眾人出發前應該是喝了一點酒來驅寒,所以才有這一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料峭的春風把我從醉意之中吹醒,感覺到寒意襲人。

值得細思的是,既然現在酒醒,那麼上半闋詞描繪的,應該是醉酒中的心態和行為。酒醒,也許是用來暗喻政治覺醒;料峭春風,也許是用來反映官場的黑暗;微冷,也許是指官場的黑暗令有抱負的人熱誠冷卻。

值得高興的是,風雨過後,天開始放晴:
西下的斜陽竟然從山頭迎面射過來,照耀著我們。

其實一切事情都不應該看得太壞,風雨之後又會有平靜,黑暗之後又會有光明;在人生最失意時,亦往往凶中藏吉。
正如陸游所說: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
所以蘇軾在「相迎」的前面用了一個字。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晚年放逐海南時,作《獨覺》一詩,亦再用此句: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向來…..處:指剛才走過的地方。蕭瑟,樹木被秋風吹拂所發出的聲音,這裡是指來程時風雨的「穿林打葉聲」。天色已晚,打算回家,
回頭望那剛才走過,一度風雨蕭瑟的路上,
歸去時,既沒有風雨,也不再是晴天。

月有陰晴圓缺,外在的境物變幻無常,人生如夢,何必執著,何必被身外的境況左右心情?

小序中的「余獨不覺」就是指蘇軾明白及重視心靈自主,不會被外界的變化影響到心境。歸去,可以是指「回歸心靈」,表達蘇軾回復至心靈自主的人生。
心靈是每一個人的永久家園,「回歸心靈」就是回家,讓心靈自主,放下名、利、權的慾望,安然接受平淡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界的樂趣,再不受外物羈絆,拘無束,逍遙自在,自然可以悠然自得,少一分壓力,多一分寧靜。
不論是風雨還是放晴,都沒有甚麼大不了,為何還要「執著」?為何還要介意晴和雨?為何要被外物和環境影響個人的心境?不再是「此心安處是吾鄉」,而是醒悟到心靈才是吾鄉!「回歸心靈」那種回家的感覺真好。

蔣捷《虞美人》」

和雨有關的詞,我們自然會想起蔣捷的《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己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由「聽雨」說起,感性和感慨較強,而哲理思考和生活則欠缺,只不過是純文學作品,境界只是比張先的「午醉醒來愁未醒」高一級而已。文人一向重感性多於理性!

蔣捷《虞美人》的看破,是文學家的看破,附帶無盡的蒼涼、悲哀與無奈。文學家的「看破」往往未能「放下」,未能「安命」!
相比蘇軾《水調歌頭》的看破,境界高下立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果將《定風波》最末一句的回首進一步解作反思那麼詞的境界就更高,「回首向來蕭瑟處」,也許是蘇軾用來暗喻自己反思過去人生路途上的起伏;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蘇軾用來暗喻自己看透世情,已經能夠「放下」,所以能夠享受「活在當下」,回復至心靈自主的人生,心境不會再受外界所影響。結尾這句可以用來比較楊慎《臨江仙》中看破世情,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境界,亦可以用來比較王維《終南別業》中的境界: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李後主有赤子之心,蘇東坡則有哲人之腦。
王國維認為「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詞至蘇軾而眼界更大,題材更深刻和廣闊,
    將自然界的境象、豐富的人生經歷,
    和對經歷的優秀反思,全部融貫在一起,
    變文學家之詞而為文史哲學家之詞,
    開拓了一個嶄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

 結語 :

據蘇軾《東坡志林》卷一「遊沙湖」接續的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可見這次遇雨及淋雨事件確實有事後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