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香港故宮與文物產業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故宮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接受傳媒訪問時,承認博物館短期內面對財政壓力,長遠會找方法增加收入,包括可考慮出售命名權,主要會考慮所舉辦的展覽。故宮館的門票收入只能彌補三成成本,陳智思承認未來會面對財政壓力,因為展費高昂,單是保費已需數千萬元,目前有四成多財政支援來自西九文化區。陳智思認為,值得考慮開放命名權以增加收入,但並非館內所有地方都可出售命名權,主要會考慮舉辦的展覽。他認為暫毋須再向政府及馬會申請追加資金,至於數年後則要視乎營運情况。

在我看來,故宮館的本位是讓香港社會認識中華文化、提升港人對之傳承能力。這樣可達到一個重要的效果──形成一個更多元化的文物產業。什麼是多元化的文物產業?即是讓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士都有興趣了解中國文物,從而創造一個文物生態,當然要達成目標,收支平衡是個取捨。

最近故宮館獲贈九百多件中國古代金銀器,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然而,故宮館應該要建立一套整全的館藏發展策略,未來或購藏時亦不能只針對投資價值高的中國文物。

故宮館的購藏會有什麼?暫時不得而知。對於一些價格低文化價值卻高的購藏,故宮館是否有興趣以及考慮?以麻雀為例,香港是「麻雀之都」,很多人以此為日常消遣;再如港式食具,珍寶海鮮舫即將移離香港,其實也是值得研究和有可能收藏的內容。香港本身有很多別具價值和特色的文物,不用花大錢也可以收藏。因此,故宮館應該發展一套具香港特色的購藏策略。

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是一個推動美國文化及國民身份認同的博物館組織,全方位收集不同類型與美國文化有關的產物。那麼,故宮館的收藏範圍也應該包括對社會有意義的文物。香港民間有很多寶藏,例如上環有圖章一條街,也有荷李活道古董一條街,當中不少與中國文物古玩有關的東西。如何藉此推動二手古物的產業,是否應該在相關方面多做交流和教育的工作,以提升社會整體對文物的認識水平,這些方面是故宮館可以多下功夫的,也是它的主要功能。同時,故宮館應該落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購藏政策。

富人捐贈藏品固然重要,但若果一個博物館只追求高不可攀的高價文物,而沒有貼地的文物政策,就難以帶動大眾對文化文物的認識。例如一個古碗、一個花樽、一支毛筆、一個印章,都可以是很好的媒介。

文房四寶如何提升市民對書畫的興趣?中央電視台推出一些鑒賞古物文物的節目,香港電台是不是也應該配合?所以故宮館應該是一個廣泛接觸市民,把中國文化普及化的全方位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