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田園詩人陶淵明啟迪心靈的詩句

 陶淵明

  如果說,讀古人三數首詩,便能使你大概了解他的詩的特色和風格,如屈原(約公元前343-約公元前278)的怨憤孤忠、曹植(公元192-232)的雅麗剛健、李白(公元701-762)的飄逸灑脫、杜甫(公元712-770)的沉鬱頓挫、蘇軾(公元1037-1101)的超曠豪邁、陸游(公元1125-1210)的雄渾悲壯等等,這些大詩人,你會毫不猶豫地欣賞、敬佩他。至於讀陶淵明(公元365-427)的詩,你不單只有以上的感覺,兼且你會想像他,親近他而沒有一種或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

充滿人生哲理

  陶詩最大的吸引力,是詩中透發極多的人生哲理。陶淵明抒寫這些哲理時,或託物寓意,而更多的,是通過議論的方式表達。他將寫散文的手法引入詩中,以議論為詩,是前無古人的。《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以至三祖陳王、建安七子,縱有某些句子如此,但論有意識地為之而自成風格的,實自陶淵明始。唐代杜甫、韓愈(公元768-824)均受此影響,及至宋代,詩歌散文化遂成常法。

  詩歌離不開「事、景、情、理」四元素,或因事抒情,或先景後情,或即景成理,因情生理等,變化多端。然而,詩如沒有理境、理趣的,終非第一流作品。而陶詩的「理」,正正值得讀者品味和體悟。

  茲略舉陶詩中的哲理,如《和郭主簿》二首之二: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以菊、松為喻,寫在橫逆中秉持高格。

  又如《戊申歲六月遇火》:    

  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

  寫堅守本性的貞剛而勝於玉石。

  又如《移居》二首之二: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寫如何順適生活。

  又如《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寫活在現實,不求不爭。

  又如《己酉歲九月九日》:

  萬化相尋異,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此參透人生之語,令人愈味愈深。

  又如《連雨獨飲》: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雲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

  直言知命任真,順適自然。

  又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之二: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透發樂觀世界,無所不悅之理。

  又如《飲酒並序》二十首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道出離塵心境,足以超逾生活限制。

  又如《詠二疏》:

  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誰云其人亡,久而道彌著。

  這是參悟人生,放意目前的感悟。

  又如《擬古》九首之七: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以雲中月、葉中花之美之失,洞明好景不常之理。

  又如《遊斜川》並序: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妙寫及時行樂之旨。

  又如《擬古》九首之四: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道盡生死富貴之理,非達人何以參透。

  又如《乞食》: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申說感恩圖報之思。

「內涵豐實,嚼之不盡」

  我們讀陶詩,初看到他的質樸枯淡,但愈讀愈久時,便覺詩中的內涵豐實飽滿,嚼之不盡,味之彌香。洪亮吉(公元1746-1809)《北江詩話》謂陶詩有「化工氣象」,就請讀者靜心體會,以心印證其中的哲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