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香港社會應以什麼心態迎接通關

一年之初,香港居民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特首李家超早前宣布,取消絕大部分防疫措施,包括「疫苗通行證」、「限聚令」、食肆餐桌之間距離規定、入境核酸檢測、「檢疫令」及密切接觸者界定等,僅維持「口罩令」和高風險群組每日快測等要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元旦表示, 「通關事務協調組」正分秒必爭地擬訂穩妥方案以達致逐步、有序、全面通關,同時與中央、粵深政府相關單位密切聯繫,「我們努力爭取最早在18日實施首階段通關,除了現時已經開放的口岸外,部分已關閉多時的口岸將會恢復運作。」香港與內地封關三年之久,居民們苦苦期盼,各界不斷呼籲,政府反覆與內地溝通磋商。現在看來,這一天終於要到來了!這對於香港來說,真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隨着通關日子的逼近,部分居民卻心情複雜起來,有的擔心春節正值內地爆疫高峰期,回內地會染疫;有的擔心通關後內地人蜂擁而至,擠佔港人資源,把病毒傳播給港人;有的指摘政府冥頑不化,為何還要保留「口罩令」?......凡此種種,都折射出內心的猶豫躊躇、恐懼慌亂。

「自相矛盾」不可取香港社會究竟應該以什麼心態迎接通關呢?兩個字:理性!對當下形勢要有「總體向好」的基本判斷,「莫讓浮雲遮望眼」,以積極心態迎接通關。

一說「通關」,有人就聯想到前些年內地「水客」入港掃貨的場景,聯想到上水、粉嶺人滿為患的陋象,還聯想到內地民眾入港就醫、打針、買藥,擠佔香港資源的往事。心底裏冒出「不通也好」的想法。

通關在即,內地疫情未退,有人害怕一旦內地客重來,料他們將搜購退燒、抗流感等藥物,或觸發新一輪搶藥潮。但很明顯,在兩地通關之前,港人常用退燒藥「必理痛」的搶購潮已開始蔓延至其他品牌,在北區多間藥房及藥行,發現「樂信」、「幸福」等大品牌含撲熱息痛成分的止痛退燒藥基本上缺貨,只剩一至兩間仍有小量存貨,必理痛其他配方如腰背及關節痛、經痛配方亦全數售罄;有藥房改為售賣其他標榜為「感冒藥」的商品,部分實際上不含上述退燒成分。港人已在通關前搶購,是否害怕藥商囤積居奇 

然而,更多的人盼望內地遊客光臨香港。自2019年「修例風波」後,內地遊客銳減,被稱為「購物天堂」的香港,店舖門可羅雀,內地的七天「黃金周」也沒有給香港帶來「黃金機遇」,旅遊、食肆、酒店、交通運輸,生意一落千丈。愈來愈多的人真切感受到內地遊客對於香港的重要性。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有利就有弊。既想賺內地人的錢,又不想讓內地人擠佔香港的資源。這種心理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世界上哪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對未來要抱有信心

其實,在經歷了「修例風波」後,內地人對香港的看法也在變。那些對內地人不友好的往事,歷歷在目,抹之不去,許多內地民眾對香港已從「仰視」變為「平視」,「香港遊」的熱情已沒有昔日那麼高。世界這麼大,可選擇出遊的地方很多,何必一定要湧到香港呢?

再說,內地此番快速放開疫情管控後,出現了預料之外的巨大反差。嚴格封控時,到處都有人鬧着要求「放開」;一旦徹底放開了,人們反而處處小心謹慎,不敢到處亂跑。不少民眾感慨:「國家保護了我們三年,現在要靠自己保護自己了,不敢掉以輕心啊!」因此,港人大可不必擔心內地人馬上會「潮湧而至」的景象。

還有,特首李家超已經說了,與內地通關要按照「逐步、有序、全面」的原則推進。初期,港人到內地、內地人到香港,每日都有人數限額,會以商務、奔喪、家庭團聚優先。可見,這將是「徐徐放開」的節奏、「步步為營」的態勢,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20221226日,國家衞健委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經國務院批准,自20231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採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衞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而是實施「乙類乙管」。

這表明,內地不再把「新冠病毒」視為洪水猛獸,內地防疫的重心也從「嚴格封控」轉向「防重症、防死亡」。

最近,中央接連不斷地釋放抓經濟、搞建設的積極訊號,內地許多省份早已按捺不住發展經濟的激情,開始「大幹快上」。有的組團出國搶訂單,有的爭先恐後開工搞基建,有的密集推出文化旅遊和餐飲消費券,鼓勵民眾消費,拉動服務業發展......2022年,中國內地的經濟總量預計達到120萬億元,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終於擺脫疫情的困擾,開始拉動經濟發展「加速檔」,必然給香港帶來機遇。

疫情三年來,香港苦不堪言。許多中小企業倒閉,打工仔遭遇失業、減薪,政府連年出台紓困政策,多年的庫房盈餘已快見底。一旦通關,香港聯通內地與世界的功能將會重啟,無論是香港企業挺進內地,還是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聯手挺進國際市場,都能迅速實施。香港這「一池春水」將被激活,我們對未來要有信心!

理性看待世界、看待內地

中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有些國家卻向中國關上了大門──這是最近一個特殊的現象。有些國家這樣做,是擔心中國人入境會給本國民眾帶來感染風險。這種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過去三年,當中國政府為保護本國民眾健康採取封控措施、對外國人入境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時,一些國家卻不停地批評中國「打壓人權」、「限制自由」、「毫無民主」,一再要求中國「全面放開」。把往昔與今日之事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其實,一些所謂「文明國家」,在關鍵時候總是自私的,其文明程度也高不到哪裏去。

在香港,不少人習慣於「俯視」內地、「仰視」西方,這種慣性很難改變。但事實是最好的老師,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有助於我們調整心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內地過往的防疫措施「簡單粗暴」,內地現在的「全面放開」矯枉過正,也不能過高地估計某些「文明國家」的文明水準。對於各種的聲音應理性分析,而不可人云亦云。

香港與內地通關絕對是一件大好事,但並非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大好事。在現今的國際環境下,無論中國做什麼、怎麼做,都有人指手畫腳,他們不了解中國國情,又以「教師爺」自居,把「雙重標準」玩得很嫺熟。

香港是內地與世界的連接點、中轉站,香港社會應學會以客觀的態度看世界、看中國、看香港,以理性的心態對待通關,避免掉入政治化的陷阱。

內地對於香港的發展太重要了!對於通關,港人期盼,中央重視,內地支持,港府忙碌。一通關,路路通。2023年,以通關為起點,香港走出經濟低谷的勝算在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