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如果沒有67年五月

1967年港英政府和「鬥委會」的宣傳戰

每年5月,總令人想起1967年香港左派發起的暴動。書友仔還提到當年遍地「菠蘿 」,勾起當年近距離接觸。「六七暴動」,左派愛國人士稱之為「反英抗暴」。當年被捕的「YP」仔(Young Prisoners,青少年犯),一些已去世,生者也垂垂老矣。回歸後,YP仔一直要求特區政府給他們平反,到今天,他們還在爭取。

香港特區政府對「五月風暴」雖沒有白紙黑字表態,要替愛國人士平反,但董建華於2001年把最高級的大紫荊勳章頒發給楊光,這已是最清楚不過的表態。

楊光何許人也?他是六七暴動期間的「鬥委會」主任、反英抗暴的行動總指揮。另外,20077月曾德成獲特區政府聘任,接替何志平出掌民政事務局,這是對昔日反英抗暴的YP仔一次最重要政治任命。

1967年左派「反英抗暴」宣傳海報

19679月,當時仍是中學生的曾德成,在聖保羅書院派發反英抗暴傳單被捕入獄。今年是「六七暴動」56周年,持不同立場的單位或個人經過多年的反覆論辯,已沒甚麼新內容,加上香港政治環境乖變,教科書刻意淡化對「六七暴動」的描述,再過十年八載,當「六七暴動」或「反英抗暴」的涉事者相繼去世,沒有人現身說法,或者沒有人有興趣去研究,「六七暴動」只能成為內容空洞的歷史名詞。

一個名為「六七動力研究社」的組織,多年來都在說他們眼中的5月故事,透過接觸和採訪當年「反英抗暴」的參與者和鎮壓暴徒的前警務人員,拍了幾部電影和製作了幾齣舞台劇。2016年開拍全港首部以六七為題的電影《五月》,「以大時代為背景,描述一段半世紀恩仇交織的浪漫愛情故事。」今年再接再厲,拍攝了《如果沒有那年五月》,也是說大時代的愛情故事,上星期在新光戲院放映優先場。

導演黎文卓介紹電影《如果沒有那年五月》

這齣電影令人感到傷感、無奈,正如宣傳海報上對電影名稱的解讀:「如果沒有那年5月,我和他和她的天空都不一樣,可惜,世界是沒有如果。」我們知道,如果沒有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香港應該可以避過六七暴動;當然,世界是沒有如果。電影透過工會馬書記說他不贊成放炸彈,這番話值得進一步解讀。「放炸彈」正是整個六七暴動最為香港市民所深惡痛絕。1967820日,一對小姊弟在北角清華街玩耍時,被放在私家車旁的土製炸彈炸死,其震撼程度比林彬遭暴徒縱火燒死,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有人指有關方面想透過馬書記的對話替血腥暴行「洗白」,但也𣎴抹煞他們有「自省」的意圖。

前文所說的YP仔出獄後各有不同際遇,有些人營商致富,有些曾經仕途得意,更多的不堪背負終身案底。無論如何,他們每年都會坐在一起吃一頓飯,因為他們說過: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可以同年同月同日慶祝(出獄)。電影《如果沒有那年五月》其中一幕,YP佬某次聚會,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個當年持警棍痛毆他們、把他們拘捕的差人。這個鏡頭的意思就是要表達雙方大和解。 

1 則留言:

  1. 如果沒有67年五月 ,香港也不會提前回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