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拉法危機

以色列報復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的攻擊行動已進入第6個月,以色列不顧國際反對,決定要對擠滿大批加薩難民的南部拉法市展開地面攻擊。德國總理蕭茲在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記者會上表示,國際社會無法坐視加薩難民陷入飢荒,但納坦雅胡仍堅持會在數週後出兵攻打拉法市。

以色列政府已批准對拉法市(Rafah)發動地面攻擊,還說以軍已「準備好撤離人口的執行計畫」,但未給出確切的攻擊時間和其他撤離安排細節。

為了施壓以哈停火,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造訪約旦和以色列。他在與約旦國王見面後向外界表達對以色列攻打拉法市(Rafah)的憂心。蕭茲說:「要怎麼保護超過150萬人?他們該去哪裡?」

當天稍晚,蕭茲於特拉維夫與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舉行聯合記者會上則是再度對加薩居民的狀態表示嚴重關切。他說:「加薩人民的情況越急迫,我們就愈加面對這個問題:不論達成目標有多重要,付出如此高昂代價符合正義公理嗎?沒有其他方式達到目的嗎?」

據報導指出,德國可說是以色列最忠實盟友之一。尤其是納粹德國期間導致600萬猶太人慘遭屠殺身亡後,德國和美國始終力挺以色列。但隨著加薩人民在這波以軍攻擊行動的死傷數字不斷增加時,美國開始施壓以色列,並批評納坦雅胡一意孤行有害國際對以色列的觀感。

蕭茲在週日的記者會上直言:「我們無法對巴勒斯坦人的饑荒危機坐視不理。這不是我們的立場,這不是我們所代表的價值。」

納坦雅胡則在記者會上強調,以色列會加大人道物資送至加薩平民手中的管道,而他也態度強硬地說,任何停火協議都不能弱化以色列。納坦雅胡說,只有確保以色列強大力量,才能有永久和平的希望。

在與蕭茲舉行記者會前,納坦雅胡在內閣會議上重申,他會繼續推動在加薩走廊殲滅哈瑪斯的軍事行動,還說一定會出兵攻打拉法市。納坦雅胡說:「我們會在拉法市行動,行動會持續數週,一定會展開行動。」

納坦雅胡還批評他的西方盟友領袖:「你們怎麼會這麼健忘?這麼快就忘了107日發生的事?納粹大屠殺後對猶太人最恐怖的屠殺事件?你們這麼快就想阻止以色列有權抵抗哈瑪斯怪獸?」

加薩停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通過

戰事爆發逾5個月後,聯合國安理會終於在325日通過決議,要求在加薩立即停火,直至49日伊斯蘭齋戒月結束。

決議獲14票贊成通過,曾數次否決停火決議的美國於本次投票中棄權,讓決議得以通過。該決議同時要求立即無條件釋放所有人質,以及「緊急擴大人道援助進入加薩」。

「經過數個月的拖延,讓超過200萬活在加薩的平民共同承受沉重代價後,聯合國安理會終於通過決議,要求加薩於齋戒月立即停火。

這是有建設性的一步,並須配合後續行動,但停火兩週完全不夠時間應對當地龐大的人道需求。我們再次緊急呼籲立即持續停火。」

與此同時,安理會成員須確保停火得以立即落實,而非淪爲空話。

我們已經目睹兩項安理會有關加薩人道危機的決議(2712號及 2720號)被以色列政府無視。安理會及其個別成員均須確保衝突各方遵守決議的條文。

保護平民和民用設施,以及讓人們獲得人道援助,絕不能成爲其他議題的附屬條件。安理會成員必須藉此機會停止對加薩平民的集體懲罰。

儘管安理會成員贊成這項重要決議,但以軍仍繼續襲擊平民、攻擊醫院,並阻撓人道援助。能重新開始提供服務的醫院再次被攻擊;加薩主要的人道援助提供者及統籌者——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工作署 (UNRWA) ,也繼續面對資金被削減和行動受限。

去年10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南部殺害逾1200人、綁架約250人。以色列當天便對哈瑪斯掌控的加薩走廊展開大規模報復攻擊,迄今已殺害逾3.1萬人、7萬多名巴勒斯坦人受傷。聯合國指出,在人道物資難以運入加薩的困境下,1/4加薩人口陷入飢餓危機。

以色列堅持要攻擊加薩南部拉法市,置美國勸說於不顧。沙特阿拉伯也警告,若以色列進攻拉法,將與之斷交。哥倫比亞亦有同樣表態。沙特代表阿拉伯國家,哥倫比亞反映「全球南方」的態度。即使歐盟內部,西班牙與愛爾蘭亦強烈反對。
依日,國際社會一致要求以色列停戰,要求不要阻撓物資援助加薩。但以色列還是抗拒,不惜挑戰全球。美國說安理會的決議沒有約束力,是睜着眼說謊,安理會的決議從來都有約束力。美國此舉是要討好以色列,也反映它一是視國際法律(安理會決議便已成為國際法律)如無物,二是甘為以色列種族主義暴行的幫兇,不是美國已被猶太人騎劫,便是美國本意如此。若安理會決議之後,國際社會沒有行動,便證實了美國所言沒有約束力,也使以色列譏笑國際社會和安理會各國的軟弱。
現時還未知各國會怎樣反應,一旦以色列進攻拉法市,單只斷交是不足以懲罰。即使聯合國施加制裁,美國與西方會阻撓,或逕自破壞,也不會對以色列有任何作用。以色列這樣已陷於宗教法西斯主義的政權,只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在戰場上將之打敗,才可抑止其種族主義的暴行。這方面的決定因素便只能是巴勒斯坦各武裝組織與伊朗。
安理會決議翌日,哈馬斯政治局主席與巴勒斯坦代表團訪問伊朗,這是自去年11月訪問後的首次。巴勒斯坦代表團包括各地方武裝組織,是巴勒斯坦大團結的體現,伊朗政府及其最高宗教領袖接見並公開支持巴勒斯坦的鬥爭,後者更指斥猶太復國主義的罪行與殘暴,指西方對它的支持形同幫兇。這個時候會見與公開支持,相信是回應哈馬斯等的要求,會不會是針對以色列可能攻擊拉法市有所承諾呢?
哈馬斯向伊朗表示,以巴之戰已經是世界戰爭,不再局限於以巴兩族,言下之意是希望伊朗及其屬下各族地方武裝進一步參戰。若哈馬斯等與伊朗在這次會面裏有所協議,以色列進攻拉法市便可能引起各族地方武裝在伊朗支持下,對以色列痛剿,戰場便從加薩外溢至以色列周邊,與一直以來的衝突不同,將會是戰爭級別的大戰,決一勝負。以色列境內將難免受到打擊,佔領的地區也將會有各種的大反攻。以色列亦已宣稱要全面主動出擊,戰爭正朝大戰發展。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中學生可以休學嗎?

曾經從事教育,喜歡接觸青少年。今時今日12年免費教育,大部分都能讀到中六乃至專上院校,卻並非必然,但情形跟往昔因貧困失學不盡相同,斷斷續續,暫停開始過,姑且稱之為「休學」吧,甚具啟發性,值得與諸君分享。

我曾替一間天主教中學撰寫學生成長故事,今年吸引我的是Jacky。訪談剛開始,Jacky叫我猜他歲數,資料顯示中五,但既特別提起,剛才又聊及朋友們念大學……我答:「二十吧。」他笑了。Jacky中三退學,轉往進修兩年多汽車科技,甚至做過車房,鳥倦知還,沒返原校,去年獲母校取錄入讀中四,現以廿歲之齡念中五,積極準備DSE

現行政策,615歲兒童必須入學,而根據教育局網頁,15歲以上輟學生希望重返校園者,可查詢缺課個案專責小組。天主教中學教務主任坦言:「例子在現今香港很少,大多數直落12年教育,倘若中途離開,便很少回到文法學校,以前則流行夜校。」校方基於有教無類精神,Jacky則典型試過工作方知讀書好,珍惜機會,而且顯然,他羨慕進了大學的同齡朋友,見賢思齊。

工作假期

我也曾經加入青少年體育記者訓練計劃(JSR)做顧問導師,對象以大專生為主,惟每屆包含少數在職人士。我沒管收生的,照計不清楚學員背景,但相處下來頗容易分辨,非關外表,而是他們往往較勇於發問,抵得諗,落手落腳爭取實習……某日落堂,我遇見一位男生攜着大包細包沉重工具和支架趕搭升降機,寒暄之下,原來這天他任職的公司有拍攝職務。他提及,計劃赴台灣讀大學——又一回頭是岸。草蜢名曲唱得好,《暫停,開始過》,有何不可?

我不反對主流模式,主流一氣貫通,由幼稚園開始搏殺,升得班就升,升不到留級也得升,優點在批量生產,方便資源分配,況且吸收過程是連續的好;卻遺忘了總有消化不良情況,尤其公開考試講究專注背誦,偏偏青春期浮躁驛動,尤其男孩子,坐都坐不定,急急憑此決定終生志向,未免強人所難。對於上述例子,我認為,他們投身工作,代表絕非因懶惰而逃學,只不過一時不適應建制教育,而士別三日,加倍勤奮,成熟世故,善莫大焉。倘若有些青少年果真要試過工作方知讀書好,怎不順勢「苦肉計」讓他們讀好書呢?正如上文,香港某程度容許休學後再來,但可否發展成一套更開明的體制呢?舉例15歲以上學生有權申請放一至兩年「工作假期」,期滿原校須繼續履行其學籍。為職場為學界,提供另類選擇;也使師生不必陷於強迫與反抗之間的死胡同。

著名作家李敖(19352018)中學時自行休學一年,原因複雜,主要則為「養浩然之氣」,後來以優異資格取錄入台大歷史系。他曾告訴我,國學根柢,全靠那一年打穩。社會應該啟發不同的學習軌跡。

百戰歸來再讀書

以往遇過幾位經歷「休學」的青少年,重返校園後加倍努力讀書,勵志可嘉。忽發奇想發展成制度嗎?看似天馬行空,卻愈細思愈覺得具可行性和意義,在此試深入闡釋。

先交代背景:香港現行政策,615歲兒童必須入學,謂之強迫教育;而12年免費教育自小一至中六,所以理論上學生滿15歲(約相當於中三中四)可選擇輟學,惟想回頭的話,要向教育局缺課專責小組查詢,實際例子極少,一旦離校便猶如不歸路。與昔日勤工儉學、流行夜校的舊香港不同,今時今日輟學只會被標籤為壞分子、自暴自棄廢青,使人卻步,但果然如此嗎?

我建議開放制度乃指:15歲以上學生經家長和校方同意,有權申請正式休學一至兩年,期滿或中途改變主意,原校負責恢復該生學籍,完成其免費教育義務。學生須呈交計劃書及僱主資料,校方定期查訪工作情況,確保避免誤入歧途。制度化之下,各界不再戴着顏色眼鏡,是真正有得選擇。為何選擇休學呢?主流趕鴨仔式,夾硬總要升班,殊不知某批學生(尤其男孩)天賦遲熟,累積挫敗感,與其逢二進一,自我形象低每況愈下,不如稍稍轉換心情,走開一會回來,也許柳暗花明。

激發機遇

我並非鼓勵童工,現今亦絕少被迫失學養家;反之,金叵羅身嬌肉貴,直至廿幾卅歲碩士畢業仍未經磨練──你說優質教育提供許多實習項目?你懂啦,那種家家酒把學生當客仔般湊,幾乎倒過來由父母支薪酬給主辦單位,豈稱得上實習?有汗出有糧出,打工明買明賣,方體驗搵食艱難。舉例,有些學生一早清楚興趣是機械工程,有些學生可能要做過車房才發現自己興趣,立志考入相關科系。消極地,即使他們唯覺工作辛勞,迂迴知返,提早復課,奮發圖強,不失為美事,也不失為「苦肉計」。香港沒兵役,生於憂患,且讓青少年吃吃苦吧,講到尾自由揀嘛。

或曰,防避「殺校」,全港中學皆在搶學生,哪敢容許休學?但按上述建議,根本員額並沒減少,純粹靈活調配,卻一定程度釋放勞動力,紓緩職場人手短缺。

世間不應該僅容納單一類人才。怎單一類?依照目前向上游法則,所謂叻仔叻女,近乎只屬蛀書蟲、規行矩步、拒絕大膽思維甚至自理能力欠奉的「乖仔乖女」,投身成專業精英,另方面巨嬰不通人情世故,恐非福祉。多元社會,才激發機遇。

學無前後,清朝曾國藩(18111872)第一流人才,他寫詩勸曾國荃「百戰歸來再讀書」,這兩兄弟聯手殲滅太平天國,再讀書當更深領悟和體會。我的提案只不過有限度延伸終身學習精神,安全機制,休學生實際沒多佔用公帑資源,童叟無欺,比起飲紅酒班都獲政府補貼,何樂而不為?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快樂指數

最新一份《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出爐!芬蘭連續 7 年蟬聯最快樂國家,同屬北歐的丹麥、冰島也緊接其後,高居三甲位置。香港則連跌 3 年,排名更遠低於菲律賓、越南、中國內地及印尼等亞洲地區。即睇世界幸福報告詳情。

聯合國自 2012 年起公布《世界幸福報告》,由牛津大學領導的全球團隊分析 143 個國家及地區的受訪民眾對生活滿意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社會支持度、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慷慨程度以及貪腐程度等。結果顯示,打入 10 強的國家排名與疫情前大致相約,芬蘭以平均 7.7 分連續 7 年蟬聯榜首,其次依次是丹麥、冰島、瑞典、以色列、荷蘭、挪威、盧森堡、瑞士及澳洲。值得一提,排第 10 位的澳洲今年才晉升至 Top 10 位置。至於黎巴嫩、阿富汗僅得平均 2.7 分及 1.7 分墊底。

單計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話,新加坡以 6.52 分排第 30 位,人均 GDP 表現極佳,國內貪腐程度更低於丹麥、挪威,於亞洲排名最高;台灣亦以 6.5 分排名第 31 位;日本、南韓、菲律賓分別排名第 5152 53 位。要知道,菲律賓去年排在第 76 名,今年幸福指數突飛猛進。至於中國就由去年的第 64 位上升至第 60 位;印尼亦以 5.568 分排第 80 位。不過香港卻比去年下跌 4 位,以 5.31 分列第 86 位,連續 3 年下跌,僅較尼泊爾、老撾、烏克蘭為佳。

《世界幸福報告》頭 10 位名單

1位︰芬蘭(7.741 分)
2位︰丹麥(7.583 分)
3位︰冰島(7.525 分)
4位︰瑞典(7.344 分)
5位︰以色列(7.341 分)
6位︰荷蘭(7.319 分)
7位︰挪威(7.302 分)
8位︰盧森堡(7.122 分)
9位︰瑞士(7.060 分)
10位︰澳洲(7.057 分)

事實上,Statistics lie!《世界幸福報告》只在傳媒嘩一陣,意義不大。根據上述名單,芬蘭連續七年冠。東亞最快樂是排三十位的新加坡,台灣三十一、中國六十、香港八十六,都符合印象和形象。報告也指較多地區的年輕人比長者更感快樂,不過,北美和香港的年輕人卻比較不快樂。噓!這個聯合國「為衡量幸福的可持續發展方案」,謬誤太多!

菲律賓快樂指數曾經非常高。窮苦、混亂、住垃圾山仍開心?噢,吃苦是尋常,他們天生快樂無憂愛唱歌跳舞。有信仰,如不丹,也快樂。

英文的happy有圓滿之意,中文的幸福和快樂稍有不同。「你幸福嗎?」我點頭。「你這刻快樂嗎?」我猶豫。幸福,是知道我擁有許多,滿滿的,The Present就是上天的禮物。不快樂,是貪嗔癡,仍有追求,仍有恐懼憤怒。


衍空法師年初有開示,坦言有錢,的確可以換取快樂,衣食無憂是好感覺。而墮入愛河、沉醉於一件事而感到成功、感恩、美麗的回憶、小確幸、多朋伴,都可以快樂。但外圍環境的改變可以令快樂短暫,瞬間即逝。慾望只帶來挑戰,未必帶來快樂。

以色列社會科學家Antonovsky指出,集中營幸存者怎能堅強的熬過地獄之路?憑Sense of coherence抗衡壓力:ComprehensibilityManageabilityMeaningfulness。反過來,Mindfulness靜觀──「作意」──專注、靜止、觀察、了解、感悟,便是持續快樂之道。

議員忽然建議成立專責部門,「提升師生幸福感」,教育局長回應不可單靠政府不斷增加資源。對!巨細無遺的行政指令,只會貶低自信增添枷鎖,怎會令人快樂?

滿清「帝國」論

現今中國是個民族國家而不是「帝國」,因為民族國家特點有三:首先,人民高度認同國家;中國雖是多民族國家,但90%以上是漢族,有着統一的語言文字,比起其他多民族國家,同質性極高。

其次,國家有固定疆域,擁有領土的主權;根據國際法,跟其他國家地位平等。第三,無論採用什麼政治制度,國家主權在民。無論認受性高或低,政府均通過選舉取得人民的授權執政。

根據西方歷史學家說法,人類歷史發展,是由農業國家發展至工業國家,由君主國、帝國演進至民族國家,普世如是。「主權在民」思想最早出現於十七世紀歐洲,經過戰爭及革命,君主制及帝國逐一衰亡,轉型為民族國家。到二十世紀,幾乎所有殖民地獨立後組成的現代國家,都是民族國家;此歷史潮流,無一可免。中國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成為民族國家,之前的清朝,順理成章是前現代的帝國。長久以來,這已成彰彰明甚的公論。

若帝國意思僅指由皇帝統治的國家,那滿清當然可稱為帝國。可是,中國從沒帝國這名詞,是翻譯家嚴復翻譯英文empire才開始通行。下文用「帝國」稱西方帝國,以資識別。「帝國」通常是小王國征服其他小國,兼併其領土、人民而形成;「帝國」靠掠奪臣服國資源、市場,剝削其人民勞動力而壯大,古有羅馬帝國,近代有大英帝國。

儒表法裏

「帝國」為了經濟增長,保住遼闊疆土,總要不斷軍事擴張,而用兵又非有豐富財源不可,正如晚清思想家鄭觀應(18421922)所言:「非富不能圖強,非強不能保富。富與強實相維繫也。」有西方史學家指出:歐洲「帝國」是「財政軍事國家」,類似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說的「軍事工業綜合體」。

依此定義,有西方學者質疑:滿清算不算「帝國」?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歷史系教授濮德培(Peter C. Perdue, 1949-)認為:滿清「不是一個孤立、穩定、統一的東方帝國,而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國家,從事戰爭動員和領土擴張。」日本裔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羅友枝(Evelyn Rawski, 1939-)更表示:「滿清已經具備了十七和十八世紀早期,歐洲史上所出現的早期近代國家各種特徵。」

保住疆域

回顧清代歷史。自從1644年明朝滅亡,直至1690年代,滿清為盡快由亂入治;一邊鏟除漢族反對力量,一邊沿用明朝政治、經濟制度,採用傳統「儒表法裏」管治政策。順治和康熙深知,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政府主要收入來自田賦。歷朝民變主要原因,在賦稅太重,百姓難以維持不飢不寒生活。康熙掌政後,與民休息,改革稅制,輕徭薄賦,整治水利和漕運。

1673年三藩作亂,平亂需龐大軍費。康熙一方面開源:增加田稅和鹽稅30%或以上,並開徵房稅、契稅等等;另一方面節流:官員減薪40%50%,削減冗員,整頓吏治,清除貪污……1681年,內亂平息,滿清控制了西方史學家稱為China proper的十八省。可以說,滿清完成第一次擴張版圖。

往後,滿清多次擴張,並非「帝國」式掠奪財富,而是為了保衛政權和疆土。雅克薩之戰,為抗擊沙俄侵略;準噶爾興起,進侵漠北、漠南蒙古——蒙古和東北是滿清後院,不容丟失,康熙出兵征服內、外蒙古,絕非西方式帝國主義行為。康熙嘗言:「併其地(準噶爾)不足以耕種,得其人不足以驅使。」其後對台灣亦採此種態度。雍正、乾隆要滅準噶爾,跟漢武帝剿滅匈奴一樣,原因是:「留此餘孽不行剪除,實為眾蒙古之巨害,且恐為國家之隱憂」。

滿清每當財政盈餘豐厚時,就會遠征,擴張版圖至新疆、西藏等等。消耗大量盈餘後,就停止用兵。乾隆一代正是如此,皆因征服了新疆、西藏等地,經濟得益不大。滿清亦從不打算同化外族,亦沒能力那樣做。滿清只圖保住既有疆域,維持經濟榮衰的循環。故有史學家認為:大清並非「帝國」,而是「早期近代疆域國家」。中國近代史,應由滿清入關算起。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在柳宗元的第二故鄉

  湘南永州,是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第二故鄉。唐永貞元年(公元八零五年),柳宗元在禮部員外郎任上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後被逐出長安,幾經輾轉,任永州司馬,在永州零陵依山面水而居,一住十年。

永州柳子廟

  貶謫受辱的柳子,心情鬱結,蠻荒瘴濕的環境侵損全家人的健康,不服水土的老母親半年後病亡。做兒子的在悲痛之餘,仍「雖萬受摒棄,不更乎其內。」永州司馬這有職無權的虛職,使得他以「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病軀,出沒於山水,涉足於田間,接觸鄉民百姓,體驗民間疾苦,反思社稷弊端,在這裏寫下三百餘詩文政論篇章,不辭長作著書人。

  「予以愚觸罪」,這是柳子《愚溪詩序》之句。看得出,他對觸怒天子李純遭貶,內心是自責的,自喻為愚。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將逶迤冉溪更名愚溪,爾後還有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是為「八愚」。

  《捕蛇者說》是我最熟悉的一篇「柳文」,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出口能誦,多年念念不忘。龍年正月到永州,再轉車往零陵城區,柳子的居住地就在零陵古城附近,已開發為「柳宗元文化旅遊區」,商業興旺,民居古樸,「柳跡」諸多,風光綺麗。

  旅遊期間,好奇想問幾個問題。首先,「異蛇」是何種蛇?一家特產店的女店員說,永州的毒蛇主要是銀環蛇、五步蛇和蝮蛇,我們這裏統稱毒蛇為「異蛇」。她指着售賣的一瓶異蛇酒說,瓶裏泡酒的是蝮蛇。過去永州城鄉有不少野味館,捕食蛇獸成風,後來曉得保護野生動物,野味館都關了。其次,「柳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冬釣,是在愚溪抑或瀟水?一嚮導云,當然是瀟水囉。愚溪發源零陵梳子鋪鄉山麓,經此已是下游段,瀅繞兩公里入瀟水,再匯湘江。《江雪》詩四句首字「千萬孤獨」,是柳宗元的內心隱語。我認為民間詮釋而已,純屬巧合。其三,「柳居」尚存乎?一長者謂,柳子當年在愚溪鈷鉧潭岸上建舍居住,可惜現今蕩然無存。

  柳子街是旅遊區的主要街道,並不很長,但身穿漢服古裝和少數民族衣衫的女子滿街遊逛,她們租衣弄妝,飄飄欲仙,遊興蠻高,彷彿回溯古昔。過了柳子橋頭,人屋漸稀,雜樹陡茂。坡下是波光粼粼木船緩緩的愚溪,坡上有石板小徑籬笆菜圃,雞犬之聲相聞。走不多遠,路邊立有石碑,碑面斑駁,字跡不清,依稀辨出是一處「柳跡」。好在碑側有紅漆木牌,扼要介紹「柳跡」典故,文景交織,徜徉其間,感受非同一般。

  《鈷鉧潭記》遺址溪流迴旋,因形似古方言之鈷鉧─熨斗,得此名耳。該文通過鄉民賣地「緩禍」,揭示了苛捐雜稅的不堪,與《捕蛇者說》異曲同工。鈷鉧潭西,綠樹掩映的一爿高坡是西小丘,柳子花四百錢買下,蒔弄一新,竟使「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能不寬慰乎?再向西,透過清竹秀影,溪中橫擺一溜不平整的大石,便於兩岸往來,這就是水湍刷石,淙淙充耳的小石潭。此處幽深,不見路人,坐於潭邊歇息的柳子,忽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靜得發瘮,得出「不可久居」的結論,遂起身而離,寫出極美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永州八記」輯柳子八篇山水遊記,其中《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所述事由,發生在家門附近,短的雙百字,長的約半千,筆力洗練,冷峻奇拔。這些遊記的特點,一是善於發現片鱗之美,化平常為神奇,把見慣不鮮的小景寫得靈動生巧,饒有趣味,溪、石、竹等景物,皆筆下有神。二是寄情於山水,磨礪於體魄,調整心態,化解積鬱,以圖東山再起。三是通過出遊,了解社會,體恤民情,甚至解囊相助,為民鼓與呼。

  轉到節孝亭折返,參觀街裏的柳子廟。一組飛檐翹角,奇獸威赫的建築坐落於山地,始建北宋至和三年(公元一零五六年),幾經焚毀和重修,至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形成三進三開間的格局,柳子生前大概沒想到,後朝以這種方式替他恢復名譽。官員名士,競相膜拜,留墨諸多,滿院文氣。廟門楹聯云:「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乃清同治年永州知府楊翰手筆,分祭柳、祐民兩層意思。廟門甚奇,背面是戲台,人從台底進出。樑上的「山水綠」匾,出自柳子《漁翁》詩句:「欸乃一聲山水綠」,由清代永州籍書法家何紹基落墨。拾級而上,中殿闢為柳子生平事跡、文學及理論成就展廳等,過廊上方的「八愚千古」匾,代指「永州八記」等遊歷文章留芳青史。最高處的正殿,敬放漢白玉柳子雕像,他側身而坐,手執椽筆,凝視前方,似在思索。牆兩側有「永州八記」大型雕刻烘托,正面牆上的「利民」二字,顯著醒目,非常符合他「夫為吏者,人役也」的民本思想。

  正殿後門通碑廊。廊中有亭,廊壁嵌滿古代詩文碑刻。最出名的,當數韓愈題辭褒讚柳子德績,蘇軾抄錄韓辭的《荔子碑》,該碑集柳事、韓辭、蘇字為一體,故又稱「三絕碑」。此外,高僧懷素的《聖母帖》和《秋興八首》兩塊書藝,明代重臣嚴嵩由桂返京,轉道永州所作的《尋愚溪謁柳子廟碑》,均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名吏史跡,詩文薈萃,書畫雕刻,殿台巧雅,花繁樹茂,滿目生輝。永州柳子廟─一所門類齊全的文化藝術寶庫。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無差別殺戮

俄羅斯莫斯科近郊上3月22日發生全國20年以來最嚴重恐襲。數名身穿迷彩軍服的槍手持機關槍及大量彈藥闖入一個音樂廳,向現場觀眾掃射、投擲手榴彈和燃燒彈等,釀最少133死。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事後承認責任,惟俄方仍將矛頭指向正被其入侵的烏克蘭,其中俄總統普京呼應情報部門說法,指4名直接作案的疑犯朝烏克蘭方向逃亡,且在烏克蘭一側有接應。烏克蘭表明與襲擊無關,斥俄方指控荒謬。有疑犯稱由土耳其入境,收取100萬盧布(約8.4萬港元)酬金犯案。

兩名槍手在克羅庫斯城音樂廳門廳位置開槍

案發於莫斯科都會區西北部克拉斯諾戈爾斯克市(Krasnogorsk)的克羅庫斯城音樂廳(Crocus City Hall)。周五晚8時前,一場演唱會的觀眾入座期間,約有4名迷彩服槍手配備自動式槍械、手榴彈、燃燒彈突襲,無差別向現場人士掃射和縱火,使現場瞬即起火冒煙和陷入一片恐慌,在場者爭相走避。俄新社記者說,槍擊持續了1520分鐘。塔斯社報道,該國特別迅速應變分隊(SOBR)、特種警察部隊、負責反恐等的防暴警察部隊(OMON)均有出動。路透社等通訊社在事發一個小時後稱特種部隊、警察到場協助疏散了數百人。
美國公開表示事件不關烏克蘭事,並確認是伊斯蘭國所為。但西方媒體報道,美國曾警告俄羅斯有關攻擊。顯然美國是事前知情,且伊斯蘭國長期受美國扶植,它的殘餘部隊從敍利亞轉移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賴美國協助,也是作為美軍從阿富汗撤退後繼續在中亞活動的支持點。甚至大有可能是在烏克蘭戰爭失利時,烏克蘭襲擊俄境和空中偷襲莫斯科均不成功之後,美國以伊斯蘭國的恐怖主義破壞來打擊俄羅斯士氣,刺激烏克蘭正在衰敗的軍隊士氣和政治信心。
從這幾十年美國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為達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早已不顧公義道德、法律,正如不少國際評論所指,美國早已進入國家恐怖主義的階段。以色列最近所為,亦從側面暴露出美國所支持的政治軍事行動,是比極端宗教組織的恐怖主義活動更為殘酷、惡毒。
伊斯蘭國、塔利班及不少宗教和民族主義極端組織,都是美國建立和扶植起來,都是為了美國霸權主義侵佔別國的目的。它們不少在後來壯大之後,轉過來背叛美國,甚至與美國為敵。一是因了解美國的政治目的,不願附從。二是美國的霸權主義與這些組織的宗教和民族主義目標牴觸,是它們達成目標的最大障礙,因而轉友為敵。
在這個過程裏,美國助長了恐怖主義,發展了眾多不人道的恐怖主義手段,把原來戰爭的戰場規律改變,戰爭再不是專業軍隊的對壘,再不能用國際協定的戰爭規範。殺戮變成毫無差別,不用理由,總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美國扶助的極端主義組織這樣做,美國軍方也從中學習,採納他們的恐怖主義手段,用於戰場內外,戰爭變成立體戰爭、混合戰爭、不對稱戰爭。美國為首,明的暗的採取各種國際法禁制的戰爭暴行。最近揭露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特別是加薩的種種惡行,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愈來愈失控的政治和軍事暴力。以色列種族主義所作所為,與美國霸權主義行為互為因果,互相學習援引,二者分別不大。
烏克蘭戰爭、以巴之戰等,已經顯示出霸權主義、種族主義主宰的戰爭再不講人道,而是無差別的殺戮,對付俄羅斯和巴勒斯坦是這樣,將來對付中國又豈會仁慈呢?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全球語言

潛移默化

英語已潛移默化改變了歐洲語言。語言學家Manfred Grlach所著Dictionary of European Anglicisms2001)中,收集了16種歐洲國家語言中的英文字,例如weekendlast-minute等等。法國出盡洪荒之力阻止英語滲透,最終失敗,尤其社交媒體新詞如sexting(互傳色情短訊),難道可以譯作texto pornographique而通行嗎?

女作家郭小櫓嘗言,她開始用英語寫作時,最讓她困惑是何以英語作家經常用第一身單數「I」——我認為、我相信……還有委婉、沒對應中譯的「I suppose」。這並非傳統中文寫作習慣。現時,中文作家已習慣在文中寫「我、我、我」了。本人守舊,依然盡量避免用我、我們、人們等字詞。

米蘭語言與傳播自由大學研究發現,現代意大利文逐漸英語化。減少了傳統先名詞後形容詞寫法,轉用英語先形容詞後名詞;減少Le nozze di Cadmo,而像英語般寫Cadmo's marriage

去國家化

英國著名小說家和翻譯家添柏克斯(Tim Parks, 1954-),旅居意大利三十多年,曾翻譯馬基亞維里的《帝王術》、Alberto MoraviaItalo Calvino的小說。他指出:許多意大利作家為了作品可翻譯成英語,在世界市場發售,增加銷量和版稅,盡量減少難以準確地譯成英語的詞彙,簡單如simpatico之類;文句盡量學英美小說般用短句;典故當然愈少愈好,以免不熟悉意大利文化的讀者不理解。中文亦然,白話文取代文言及明清的白話後,文中已少見了成語和典故。

不僅歐洲作家遷就英語讀者,英語國家作家亦相應減少作品「本土」色彩,即所謂「去國家化」,如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把故事安排在烏有之鄉。柏克斯發現,由於不少歐洲讀者喜歡看英美小說譯本,多過用母語寫的小說,於是英語作家漸把小說寫成容易翻譯版本,少用深字、典故、引述名作家金句。中文作家會步其後塵嗎?

語言之戰

舊約《聖經》的巴別塔神話,旨在解釋人類各種語言的起源——話說人類建築高塔直達天庭,神不高興,打亂人類語言,使彼等不能明白對方意思,並把人類分散到世界各地;事實剛剛相反,正因人類在全球各地創造不同文明,才產生不同語言。

俄羅斯著名語言學家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語言學家之一。他指出,語言是因應環境而產生。各地語言不同,因為各地人類「必須」(must)表達的意思不同,而非「可以」(can)表達的意思不同。理論上,任何意思都可以用任何語言表達,故而所有語言應該是平等的,應該尊重和值得保存。

瀕臨淘汰

可是,隨着人類交往愈來愈頻繁,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一方面需要一個「共通語言」,方便溝通;另一方面,許多古老語言,瀕臨被淘汰和消亡。

根據2010年在紐約成立的非牟利組織瀕危語言聯盟(Endangered Language Alliance)數據,全球現有約7000種語言,其中約一半僅有1萬人左右使用。數以百計語言只有為數幾百人、甚至幾十人仍然使用。

現時,平均每兩星期便有一種語言消失。美國有近300種印第安原住民語言,每個只有10人會說,他們逝世後,該語言便會消失,一如古埃及語。澳洲不少原住民部族語言,只有87100人懂得。

為了現代化需要,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的國民,除母語外,還會學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甚至第三、第四種語言。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榮休教授Abram de Swaan1942-)將現存語言分為四類:按照使用人數多少劃分,第四類是邊緣語言(Peripheral languages),98%(即約6860多種)語言屬此類,全球少於10%的人使用,且多是沒有文字的口語,得不到官方承認,等待淘汰。除非政府刻意保留,50%90%邊緣語言將會在二十二世紀消失。

第三類是中心語言(Central languages),即超過兩百多個國家國民的母語,有口語、文字,亦有學校教授,如冰島文。可是,官方語言外的方言,卻可能逐漸消失。第二類超級中心語言(Supercentral languages),懂得聽、說、讀、寫的人口在1億或以上,全球只有12個:阿拉伯語、華語、英語、法語、德語、印度的印地語、日語、馬來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包括拉美版本)、俄語和東非洲通行的Swahili語(此語近1億人使用)。

第一類則名為頂尖中心語言(Hypercentral language),只有一個,就是英語。

英語未必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是Jakobson說的全球最多人「必須」使用的語言。民航飛機和機場控制塔人員、海軍和空軍、經濟,以及科技如電腦程式、IT、航天、藥物、醫療……等等都或多或少使用英語;不懂點英語,等於自外於現代文明。要在最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最好寫英語。

小說要暢銷全球,亦最好寫英語。波蘭小說家兼船長的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名著Lord Jim1900)和Heart of Darkness1899)—─哥普拉經典電影《現代啟示錄》改編自此小說——都是用英語寫成。問康拉德為什麼不用波蘭語寫作時,他回答道:「我太珍惜同胞漂亮的波蘭語,不會用之寫(文學)價值不高的廢話。對英國人來說,我的英語已經足夠。」

文化侵略

事實擺在眼前,英語已像美元一樣;美元是國際貿易貨幣,英語則是國際間知識、文化、娛樂和溝通的語言。2008年,盧旺達把教學語言由前宗主國的法語改為英語,正是為了令國家發展成非洲的科技中心(Tech hub)。2011年,南蘇丹宣布獨立,該國共有50多種語言,唯有把英語定為官方語文,以求團結各個部族及取得英語國家援助。

德裔英國人的語言學家Manfred Görlach19372023)指出,語言反映一個文化的世界觀、道德觀以及文化價值。舉例:英語粗口fxxx字,已隨美國電影風行全球,成為全球化粗口。韓國和日本語言學家發現,兩國一向說話委婉的民眾,愈來愈多在暴怒時衝口而出fxxx字,港人亦然。

非英語國家現時面對兩難:要把英語的「文化侵略」拒於門外,便要減少國民學習英語,要追上科技發展,卻非讓國民多學習英語不可。臨到這個「浮士德式交易」——港人所謂「一啖砂糖一啖屎」——應該怎麼辦?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文彩精華梁羽生

梁羽生武俠小說作品《七劍下天山》

  除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外,我欽慕梁羽生,因為我喜歡看武俠小說。讀其文,如逢故人。

  當然,我屬於膚淺的雜學讀者,梁羽生必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博學家 (polymath),多有專精,幹啥啥行。以「武俠小說作家」名之,是小覷了他多面的才華。

  梁生最鍾意楹聯和棋類。楹聯,他有家學傳承,成年後於「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恐怕還在武俠小說之上。」有專欄、專著傳世。楹聯講究平仄、對仗,屬古典詩詞旁支。梁生詩詞,妙手雅調,於其武俠小說中可見一斑。梁生亦稱「余平生嗜好,唯象圍二棋。」一九四七年勇奪嶺南大學象棋比賽冠軍;任《大公報》「大公園」編輯時,兼主持象棋專欄,並為《新晚報》寫棋評、採訪重大棋賽。他與《文匯報》前主筆聶紺弩是圍棋老友,對弈入迷,每每忘卻返工。他還愛話劇,暮年移居澳洲,有閒「舊歡重拾」,飽看華人話劇。而上述廣泛愛好,欲知其詳,則必讀梁生的隨筆。

  寫隨筆是梁生的興趣之一,因博學多聞,故題材龐雜。他在《星洲日報》專欄自謙:「我是比較喜歡寫隨筆一類文字的,不拘內容,不論格式,說得好聽是談古論今,其實則是東拉西扯。」翻閱他的隨筆集,可略窺刀光劍影之外一個不同的梁羽生。

  不少作家的小說和隨筆迥然不同。比如谷崎潤一郎,小說喜歡細寫變態心理,隨筆則談文論藝,充滿古典神韻。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若讀日語原版,文字或嫌工整呆板,也許適合給日語專業的大學生作教科書;為報刊寫的短文則賣萌幽默,像夏天的檸檬水一般清爽。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展現了他的想像力,隨筆則更像生活中的他,觸目皆趣,考據鑽研,融會貫通。

  作者經由立意、見解、詞語選擇、句式構成、語調語氣、思維方式等展露的個性(通常是不經意間),通常稱為writer's voice。在網絡時代,寫作彷彿變得無比容易。腹笥不豐的,自有搜索引擎遮醜,複製黏貼,萬事大吉。近年更有AI軟體,你投以木桃,輸入幾個關鍵字,它會報以「瓊瑤」,頃刻間擲出一篇文章,讓語文老師哭倒在講台。不過,可知這些「文章」最缺什麼?個性和特點。如果都是差不多的見識,溫吞水的情感,程式化的思維,貧血的詞彙,分不出是不同的人所寫,千人一面,百人同聲,就彷彿沒有靈魂的服裝店假人模特,呆若木雞。有特色的文章則如曹雪芹筆下的賈探春,「俊眼修眉,顧盼神飛」雖也是靜態,卻「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梁羽生等名家的隨筆,好看就好看在「顧盼神飛」,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這種色彩是裝不出來的,而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也與作者長期積累的學問和文字功底有關。周作人喜抄書,自嘲「文抄公」,但所抄之書皆仔細讀過,並一一註明出處。這種經自己學習、思考後的資訊最易連點成面,成為知識體系,而臨時抄來的東西只是鬆散的麵包屑而已。所以知堂隨筆總有個人見解一以貫之,時有精煉感悟,化為點睛之筆。李敖也曾開玩笑說,自己不但有「童子功」(幼時讀書的功夫),還有「老子功」(成年後求學不輟,逐日累積),所以政敵永遠辯不過他。

  長期積累,來自強烈興趣。因為好奇有趣,無需外力督促就會求知若渴,不斷廣拓深挖,繼而觸類旁通。如梁羽生,由楹聯、古詩詞、棋藝到廣義的歷史和文化,正史、四裔史、武器史、經濟史、股票、話劇、民俗、心理分析、外國文學,滿樹繁花,應接不暇,武俠小說只是結出的碩果之一而已。

  梁羽生的隨筆,有學,有才,有情。如《六國大封相縱橫談》,先寥寥幾語帶過昔日粵劇演出的開台戲,轉而論戰國時的「士」與「養士」趣聞,寫回蘇秦六國拜相,捎帶香港俚語,以秦以後「士」的結局收尾。正論與八卦紛呈,古今交替,搖曳生姿。憶《大公報》同人之文,當首推悼念前翻譯主任蔡錦榮的《榮辱關懷見性情》,借思「老蔡」以抒己懷,推想「老大公人」的情操。《京華猶剩未殘棋》不到五百字,僅稍述與聶紺弩交往情形,引用自己為聶所作輓聯,又引聶詩「野草淺根花不繁,朝遭踐踏暮芟刪」,略加箋註而已。魯迅曾說,向秀哀悼嵇康的《思舊賦》「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讀者知人,自能從留白中看出千言萬語。

  讀梁羽生隨筆,難免會想到AI時代文藝創作(文字、音樂、視頻、繪畫等等)的前途。有人或許會為AI自動生成作品的功能歡呼雀躍。而當技術普及,人人或多或少都開始用AI輔助創作之時,又是何種作品會一枝獨秀,呈現獨特的美,有別具一格的感染力?

  仍然是獨出心裁的原創:巧思,妙筆,神剪輯,汗水凝合靈感的天籟之音。原創當然不是坐地起樓,一拍腦袋就拍出新作。如果從未下功夫,沒有長年大量的學習和思考,就只會從一個模式裏倒出成千上萬長得差不多的東西。而真正的創作者擁有系統的知識,超群的見識,從每句話每個音階每一幀鏡頭每一筆顏料都能自然而然傳達出個性,令人「見之忘俗」。即便時空相錯,縱使幽明永隔,你都能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到攫取人心的力量──就像文彩精華的梁羽生。

        梁羽生寫隨筆,其中一本作品與武俠因緣有關,以下是《筆花六照》簡介:

        《筆花六照》分為六輯,是梁先生親自編選的散文集,為武俠小說封筆後的文字。本書既記武俠因緣、師友軼事、史論典籍,又有談詩品聯、雲遊記趣、棋人棋事,彰顯武俠世界之外的梁羽生之性情與志趣。作者國學功底深厚,文史修養篤實,通過追憶與諸名士大家的往來故實,陳寅恪、饒宗頤、簡又文、金應熙、舒巷城、聶紺弩、黃苗子等文人的風骨,張季鸞、胡政之、金庸、徐鑄成、杜運燮、陳凡等報人的風雅,歷歷在目。

        在作者的筆下涌動著對生活對事業的熱愛,追求洋溢著對恩師對友伯真情與厚愛閃爍著冷靜的沉思與深刻的灼見流動著清新的筆調與俊逸的文采。

        「筆花六照」來源於《山海經》和《大唐西域記》等書中都記載有能夠「光華四照」的奇花,花能「四照」,亦能「六照」(六在數字中更具整體意念)。「筆花六照」,也即所謂「妙筆生花」。如有聶晉人稱納蘭容若的詞是「筆花四照,一字動移不得」。

甲輯·武俠因緣
一、與武俠小說的不解緣
二、中國的武與俠——在悉尼作家節武俠小說研討會上的發言
三、中國武俠小說略談
四、只因藏拙創新招
五、達摩·禪宗·秘笈
六、魔女三現 懷滄海樓
七、凌未風·易蘭珠·牛虻
八、有才氣敢創新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金庸點評武俠劇女主角

  金庸一生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幾乎都被翻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大多數作品被多次翻拍。在每一部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除了刀劍如夢,俠客輩出,還塑造了不少特立獨行、色彩鮮明的女性形象,或俠骨柔腸,或仙氣飄飄,成為江湖俠影中亮麗的風景線。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影視化改編最多的是《射鵰英雄傳》。二零零三年,金庸出席陝西衛視一節目,主持人將三代「黃蓉」:翁美玲、朱茵、周迅的劇照一一呈現,請金庸題字。金庸將「俏皮」給翁美玲,「乖巧」給朱茵,「聰慧」和「嫵媚」都給了周迅。這四幅題字,展現了黃蓉性格的多個側面。

  一九八三年版《射鵰英雄傳》,翁美玲是金庸「欽點」的黃蓉。當時TVB公開招募女主角,金庸以作者的身份參與了最後面試。換上古裝的翁美玲,俏麗又帶點狡黠地說:「桃花島島主之女黃蓉拜見金大俠!」讓金庸眼前一亮,當即拍板選定。翁美玲演的黃蓉,冰雪聰明而又刁蠻任性,果然不負金庸期望,創造了難以逾越的經典。

  二零零三年,《射鵰英雄傳》推出內地版,由內地演員周迅飾演黃蓉。金庸曾公開稱讚周迅演技到位。他說:「對於《射鵰英雄傳》,大家看過一九八三年香港版之後印象深刻,但是把這次的跟翁美玲的那次拿來比一比,我想一定會發現,現在的比以前的好,周迅比翁美玲漂亮多了」。

  曾兩度出演金庸小說改編電視劇的劉亦菲,「神仙姐姐」的美也讓金庸驚艷。看過劉亦菲出演的《天龍八部》後,金庸點評:「如果不是你演王語嫣,幾千幾萬觀眾說金庸胡說八道。你演了之後,大家才知道世上真有這樣的美人。」後來,金庸又「欽點」劉亦菲出演《神鵰俠侶》小龍女。在看過《神鵰俠侶》片花之後,金庸滿意劉亦菲的表現,在金庸看來,鏡頭前的劉亦菲,有些神情很哀怨,看起來讓人心碎。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創意是一種勇氣

  想像有一棵桃樹,一到夏天,它都會結出豐富的桃子。然後,你想一想:這桃樹會否懷疑自己沒有盡力結出更多的桃子呢?它又會不會苦惱自己的桃子是甜或酸呢?它不會。桃樹,只是與宇宙的節奏同步,允許創造的力量於體內流動,並產出成果。

  在《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一書,作者里克.魯賓(Rick Rubin)以桃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們跟桃樹一樣,天生擁有創造力,只要身處的環境得宜,成果自自然然而成,而唯一的分別是桃樹不會懷疑自己,但我們會!

  魯賓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製作人,多年來與無數音樂人與創作者合作,親身目睹與體驗作為創作人的修行方法,也留意到大眾對於創造力的誤解。舉例,大家都以為只有我們坐下來、拿起筆時,創意才會發生,卻不知道它是發生於你從耳朵取下耳機的一刻。

  當我們取下耳機,才真正注意到周圍的世界與事物,風吹在臉頰上的感覺、車廂裏陌生人低聲談論的趣聞、鄰居在倒垃圾時的奇特服裝、森林的荒涼之美,等等等等,這一切都有待你主動打開感觀、細心留意,才「真正」存在,並成為創意之養分,以及線索。

  所謂線索,就是那些能夠突然激發你解決問題的東西。魯賓提議,當你被某一個問題纏繞時,不妨向宇宙尋求線索:隨意翻開書的一頁、挑選一部電影看一看,或者花十五分鐘到你平常不會進入的店裏逛逛。這可能不是科學,卻一定是詩意,讓生活的細節給你靈感,而重點是:相信你的創造力會抓住合適的靈感。

  當然,創造力的敏感也是需要訓練的。魯賓寫道,藝術家需要嚴格監控腦袋的感知與輸入,不能允許劣質的東西填滿腦內空間。因此,與其每天瀏覽八卦新聞,不如讀幾頁偉大的文學作品;與其播放你熟悉的歌曲,不如挑戰自己聽一聽未曾聽過卻鼎鼎大名的音樂(以我為例,每一個星期,我都會要求自己用一些時間去收看一位佛學博士的梵音)。

  但,魯賓也提到,你不一定要受到偉大作者的啟發,也許廉價的言情小說才是你的喜好;同樣,你不一定要享受森林的寧謐,也許充滿活力的足球場才可以給你靈感。任何的選擇都是可以的,只要你明白「輸入什麼,便會輸出什麼」的道理,而又相信自己的選擇。

  那麼,當我們懷疑自己的選擇時,怎麼辦呢?魯賓說到,藝術家不一定在安樂之中創作,他們反而習慣於懷疑、不安,甚至逆境。魯賓談到一位著名的表演者,即使經過五十年的表演,仍然有強烈的舞台恐懼。每一次,他都一邊胃痛,一邊走上舞台,並以對藝術的渴望克服內心恐懼。

  其實,對於舞台的恐懼,有時是害怕作品不夠完美的一種延伸。但事實是:完美,是無趣的。魯賓以比薩斜塔為例,說這建築奇跡正正是當時建築師的錯誤所造成。當時,沒有人想設計一座傾斜的塔樓,但有人弄錯了計劃,終於成就了今時今日的名勝。因此,我們不必對自己的作品過早下定論。

  錯誤,可以帶來驚喜,而對錯誤的修正,更可以產生美。這讓人想到日本陶藝的金繼。這是一種通過在裂縫中填入金線來修復破損物品的方法。這種修復沒有要隱藏損壞,而是突顯損壞的地方,將瑕疵成為亮點。

  藝術家不一定要完美,我們也會有缺失、錯誤和笨拙的時候,但這一份不安全感並不是否定我們的創造力。相反,這意味我們的敏感,以及人性。藝術家不一定要分享和諧與自在,也可以分享恐懼、尷尬、破碎。我們就是那一棵桃樹,經歷了什麼的雨水與養分,便產出如何的果實,有時甜,有時酸,皆可。

  最後,魯賓還有一個提醒:創作是一種投降。我們投降於一股比我們強大的力量,而只要我們花時間傾聽,就會發現這力量一直在腦內與耳邊之間低聲說:創作、創作、創作……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佛門醜聞

 

 人若然忘記了愛

和尚食肉的佛門醜聞,引發軒然大波,牽涉的人物不斷增加,不同陣營的人互揭陰私,叫囂對峙,令網友樂於剝花生,議論紛紛。雖然如此,也給與我們辨別是非的機會。到目前為止,潘君和大師必然是始作俑者;但說到底,其他人士也不外乎因為一個「錢」字。

騙子搭上老千,分贓不勻,狗咬狗骨,十個大話冚一個大話,亂噏廿四。各自為個人利益,或乘機抽水,或發狂亂吠,或馬上劃清界線,置身事外,或做笨人出手的一隻豬。

世途險惡,彷彿每一張人臉的背後,都暗藏陰謀,正如廣告中的經典對白:「呢個人相當有嫌疑!」

還是懷念童年時的無愁歲月,不用爾虞我詐,不需要有防人之心,說話可以童言無忌,想玩便玩,想笑想喊都隨意。

那年頭家裏沒錢,買不起玩具,我會拿出幾張廢紙,在上面隨心塗鴉,畫啊畫,就可以消磨一整天,也不會覺得悶。

到三馬路行山,我愛在溪澗捉幾條蝌蚪,拿回家用膠盆飼養。過多幾天,會發現小蝌蚪開始生出兩隻腳仔。又再過幾天後,竟發現膠盆裏的蝌蚪,全部都不見了,原來牠們已經有手有腳,蛻變成青蛙,一一跳走了。

有時接近大時大節,媽媽會買一隻活雞回家,飼養一星期後才會劏雞拜神。我年少無知,會當那隻雞是寵物,定時預備一碗飯餵飼,閒時又會拿幾棵菜去「引」牠啄食,夜裏我最愛抱着牠,放在大髀上一起看電視,快樂就是如此簡單。

當在超級市場買到好味的糖果,我會拿回學校請同學仔食,有福同享,根本不會去計算對方是否壞人。

無愁無慮似天使

感謝近日離世的鳥山明先生,他讓我的童年非常開心快樂。

其實完全稱不上是鳥山明迷,連《龍珠》都沒真正看過,然而《IQ博士》首播時,每!一!集!我都沒錯過──放學鐘聲一響,立即執書包,和另外兩個住同區的同學跑回家,即刻做功課,然後準時六點鐘開電視睇《IQ博士》──「登登登登登,靈感IQ稱得上十分之高超,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小雲同小吉好重要……」一整天都在學習的沉悶,即時全消。

小雲同小吉的確是我童年好重要的存在,《IQ博士》替我開啟了另一個有別於學校的宇宙;在這個宇宙裏,除了「乖」的人物,還容許不同個性存在;而我,就像很乖的牛奶糖四號,看着活潑又古怪的小雲小吉,以及一班岩岩巉巉的村民,各種古靈精怪言行,既滴汗又 O嘴,但又忍不住好奇跟着他們在天神村跑來跑去。

返學、玩和瞓覺外,動畫是構成我和大部分同年代人童年極重要的事物。除《IQ博士》,最愛還有《足球小將》、《我係小忌廉》、《機靈小和尚》、《千年女王》……可以說,在努力讀書同時,我亦在努力睇動畫;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小朋友」的責任和福利。

這個世代的小朋友會看什麼動畫?抑或,現在都不看或沒時間看?

現在功課繁重百倍,看動畫可能被認為嘥時間。然而,我小時候每天看動畫(半小時),與現在小朋友玩手機,誰花的時間較多?不知道。只能說,不同年代,自有不同的「嘥時間」方式。

小朋友就該做小朋友該做的事──學習和玩;童年就該有童年該有的樣子──「無愁無慮似天使,天天帶着笑」。

這就是小朋友的「活在當下」。現實社會就是十分殘酷,會把童真摧毁,渾身都沾染銅臭味。我還是願意相信,仍然有人奉行「施比受更為有福」,仍然有愛,在人間。

金庸點評武俠劇主角

  有人說,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捧紅了半個「娛樂圈」。雖有些誇張,但也並非虛言。環顧香港和內地演藝圈,很多藝人都是從演金庸武俠影視劇成長和走紅,成為熠熠生輝的人氣明星,晉身頒獎禮捧盃而歸的實力演員。

  一九七六年佳視《射鵰英雄傳》,是香港電視史上首部改編金庸小說的電視劇,據當時出演郭靖的白彪憶述,「金庸先生當年有來探班,跟我說選角方面,覺得我跟米雪都非常適合。」同年,TVB版《書劍恩仇錄》由鄭少秋與汪明荃主演,金庸不僅親到現場看演員造型,劇播之後還為二位主角題字。金庸稱讚二人的演繹忠於原著,「觀眾很滿意,我自己也很滿意,感謝你們把我的作品演繹得這樣好」。

  一九八三年版《神鵰俠侶》,由劉德華與陳玉蓮主演。在拍攝過程中,新人華仔擔心難以演繹楊過的神髓,幸得到金庸的鼓勵。華仔表示:「他(金庸)畀咗好多意見我去演繹楊過的反叛及用情專一的一面。」由於角色出彩,令劉德華贏得TVB千禧「我最難忘的男主角」。

  到了二零零三年,談及自己的武俠小說被多次翻拍,金庸直言:「大多數演員我都不滿意。到現在為止,我喜歡劉德華和陳玉蓮演的《神鵰俠侶》,這一版的楊過和小龍女,非常符合我小說的味道。」

  一九八四年版《鹿鼎記》,由梁朝偉與劉德華,分飾韋小寶和康熙,當時二人稚氣未脫又要裝成熟的模樣,與書中角色相符。金庸曾說:「在所有由我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劉德華和梁朝偉演的《鹿鼎記》,是我最滿意的。」

  當初得知要演韋小寶,梁朝偉曾將原著小說看了六遍,留心細節。據說拍攝其中一場夜戲時,工作人員不確定道具上有幾隻鳥,梁朝偉即答:五隻。後經監製確認,果真如此。一九八九年版金庸劇《俠客行》,是梁朝偉在TVB拍攝的最後一部電視劇。

        在詮釋金庸角色的明星中,最受金庸本人肯定的有幾位,除劉德華、梁朝偉與陳玉蓮外,還有周海媚和周星馳。
        金庸先生最為肯定的角色中,第一個就是劉德華扮演的楊過。神鵰俠侶是金庸武俠中的經典之作,而楊過和小龍女的故事,更是觀眾和讀者最愛的情侶故事。劉德華和陳玉蓮主演的楊過和小龍女,劉德華將楊過狂傲不羈、不畏世俗的性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陳玉蓮飾演的小龍女白衣翩翩,不食人間煙火。楊過的狂傲,小龍女的冷艷,都在這裡表現得令人激賞,在諸多版本中,劉德華的楊過是金庸本人最喜歡的版本。
        金庸先生最為滿意的角色,還有一個就是周星馳的韋小寶。鹿鼎記也是金庸武俠劇的一大代表作,演過韋小寶的明星非常多,劉德華、梁朝偉、陳小春、黃曉明、張衛健等,都有不錯的演出;但周星馳演的韋小寶,絕對是一個不可超越的形象,周星馳無厘頭的表演和原著中的韋小寶,簡直是無縫銜接,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還有一個女明星也是金庸先生最滿意的角色,她就是周海媚。年輕時的周海媚容貌脫俗,雙目明豔動人,是一個超級大美女。在金庸先生看來,周海媚的形象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周芷若。金庸先生曾坦言:「要知道周海媚來扮演周芷若,我一定把周芷若的結局給修改了。」後來,周海媚年紀稍長後,在新版倚天屠龍記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但已不是周芷若了,而是她的師父滅絕師太!而新版師太,一改大家對滅絕師太的印象,周海媚也被稱為最美的師太!只可惜,如今已成追憶,周海媚完美的演技,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師者金庸

俠之大者

        「俠之大者 — 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15日在中環完成開幕,下午另一展覽在沙田文化博物館開幕,並設於博物館的專題展覽館5、庭院及大堂,已開始公眾參觀。博物館原已有金庸館在2017年的時候建成,今次「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 展出22尊由雕塑藝術家任哲創作、金庸筆下的人物雕塑,包括《神鵰俠侶》的楊過小龍女,《射鵰英雄傳》的郭靖黃蓉歐陽鋒王重陽洪七公一燈黃藥師,《笑傲江湖》的東方不敗任我行令狐冲任盈盈風清揚,《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四大法王——金毛獅王紫衫龍王白眉鷹王青翼蝠王,以及《天龍八部》的蕭峯虛竹段譽,重新呈現小說人物武功和經典場景,也是香港近1020年,規模較大的人物的雕塑展,將武俠世界、小說的情節,完整、立體的呈現出來。 近年吸引了不少內地或者海外旅客,至今已經有260萬的觀眾入場,今次相信未來有多於10萬人次參觀金庸展。

  當給予我們深刻影響的人一一離去,我們就變老了,帶着他們留給我們的遺產,包括觀念、趣味以及口頭語或「梗」。今年是金庸誕辰一百周年,幾天來不斷刷到紀念文章,讓人再次想起他的巨大影響力。金庸有許多頭銜,最重要的身份當然是武俠小說家,同時是報人、評論家、散文家,還是老師,我記得當年他在浙江大學招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一度引起轟動,後又引發爭議。

師者金庸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金庸是時代的解惑者。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傳入內地,很快風靡全國。以受眾階層之廣泛論,大概很難有小說家能和他相提並論。關於他小說的魔力,金學家的著述汗牛充棟。以我的閱讀經驗論,金庸小說提供的溫良「農家子」形象,合乎民族文化潛意識裏的人格追求,當是最重要的原因。《射鵰英雄傳》裏的郭靖、《倚天屠龍記》裏的張無忌、《天龍八部》裏的喬峰、《連城訣》裏的狄雲,都是純樸老實的「農家子」。《神鵰俠侶》中的楊過、《鹿鼎記》裏的韋小寶,雖然機靈得有些狡猾,但皆因原生家庭、童年陰影所遮蔽,本性依然良善。這種品質,用書中的話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內裏則是利他心和責任感。

  師者金庸的意義還在於文化之道的傳承。有研究者說,中國文學可分前網絡文學時代和網絡文學時代。如此說成立,金庸恰是時代轉換與承接的樞紐。一九九六年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以文學為主題的網絡論壇,名為金庸客棧,有的網絡文學研究者將其作為中國網絡文學的源頭,大名鼎鼎的《悟空傳》於此誕生。而金庸為網絡文學提供的養分,絕不止於名頭加持,他筆下的江湖被整個或碎片地借用於網絡小說的創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僅是億萬金迷的接頭暗號,還是文化創造的寶庫。師者金庸,怎能不讓人致敬與懷念呢?

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社情兩則

歡迎支持

當今香港有一個現象,就是凡事都要大聲說「歡迎」和「支持」,不表態即代表你不支持,於是個個搶着表態,尤其靠公帑養活的人和機構,每逢政府推出什麼政策措施,必定第一時間衝出來表示歡迎、支持和配合,以下是一些例子:

《財政預算案》公布當天,間間銀行都話歡迎政府推出的措施,包括樓巿全面撤辣,可以推動經濟加快復甦,值得支持;幾乎所有大學都話樂見政府投入資源搞研究和創科,有利吸引和挽留人才,十分歡迎;連航空公司都話好開心有措施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政黨就當然齊聲支持,議員連衣着都同預算案封面襯色,以外表打扮來表態。總之大家都要搵啲嘢講吓和讚吓,刷刷存在感,或者交功課。新聞剛剛報道,《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期結束,政府話收到過萬份意見書,支持及提出正面意見高達九成九,近乎全民支持!

在一片歡迎和支持聲中,最無感可能是小巿民,因為財赤令粒糖縮晒水,細到睇唔到,政府仲諗住問你借,發千億債券填氹。不過,唔使擔心,有人話銀債綠債息口高,對政府有信心!總之,七百幾萬人彷彿置身平行時空,一邊有人不斷唱着歡迎支持說好香港故事,另一邊則繼續沉默是金,連打去電台phone-in鬧兩句都嫌嘥氣。

讚美的說話人人啱聽,所以擦鞋仔先咁易上位,但其實擦鞋都有技術含量,歌功頌德得來無內容和誠意屬低手,擦得有內涵兼不着痕跡、讓人不覺討厭,才是真高手。被讚的一方當然心知肚明,分得出真話和假話。如果真的要表態,那些一式一樣的歡迎和支持範文,可否加點創意和想像力?多少少Heart,起碼無咁悶!

再遇

兩人相遇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沒時間、空間的絕對配合,兩個生命就無法出現交滙點。那天言己師妹到醫院做培訓,竟然遇上失聯多年的好朋友;大學時代,她們就讀不同學系,好友讀醫科,言己讀社會科學,本來沒機會相遇,但因為一個跨學科學術交流團,時空交疊而成為朋友。現在她已是顧問醫生,懸壺濟世,而言己則中年創業,轉換軌道,再次相遇,中間竟已相隔整整三十年!

她跟大學讀書時沒太大差別,頭髮自然地白,臉上多了皺紋,但還是那麼樂天健談。談起彼此家庭和工作,有說不完的故事;記得當年兩個熱血少女,一起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題目是「九十年代香港面臨的挑戰」,那時剛剛頒布《基本法》,九七回歸已成定局,前途問題和移民潮是社會面對的最大危機。她們搜集了一些研究香港時局的素材和資料,撰寫一份詳盡的報告帶到新加坡,與當地師生分享和討論,而新加坡學生也有回訪,她們研究的題目是「新加坡邁向完美境地」,單看題目已充分反映兩地文化差異。說起這段往事,只慨嘆三十年過去,時間往前走,香港仍在默默地摸索。

那些年,大學生的交流機會少之又少,可以到東南亞大學做交換生很奢侈,不似現在的大學生,可以用一年半載時間到世界各地交流學習,擴闊視野和眼界、結識新朋友。

有些人,縱使只在生命中剎那交滙,仍可一見如故。今天,她們已是兩個小孩的母親,各自踏上不同人生軌跡,可幸大家都沒離開土生土長的地方,在這個特定時空再次遇上,世界變、環境變,最重要是人不變。

2024年3月15日 星期五

扭曲的可憐東西

 在電影《可憐的東西》中, 值得一再品味的字句,可以令觀眾重新理解存在的意義: 

「我是可變幻的饗宴,我們都是。」

I’m a changingable feast, as are all of we.”

「既然這令人作嘔,為何還要留在嘴裡?」

Why keep it in my mouth if it is revolting?”

「我們在一艘無法逃脫的船上,世界正等著我們去享受、去穿越、去環遊。」

We are all on a ship and cannot escape. And there is a world to enjoy, traverse, circumnavigate.”

「我去冒險了,除了糖與暴力外一無所獲,但那有些迷人。」

I have adventured it and found nothing but sugar and violence. It is most charming.”

「我們必須不斷體驗一切,不只是美好的事物,還有屈辱、恐懼與悲傷,這樣我們才完整。」

We must experience everything. Not just the good, but degradation, horror, sadness. This makes us whole.”

「當我們了解這個世界之時,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

And when we know the world, the world is ours.”

「我不在乎上流社會,因為它無聊到能摧毀一個人的靈魂。」

I do not care for polite society. It’s fucking boring. It destroys one’s soul.”

「真、善、美並不神秘,它們是生活中最常見、最明顯而純粹的事實,就像陽光、空氣與麵包。」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are not mysterious, they are the commonest, most obvious, most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like sunlight, air and bread.”

「生活若沒有選擇的自由,將毫無意義。」

Besides, a life without freedom to choose is not worth having.”

過去父親告訴我:「動刀時須保持憐憫之心。」他真是個笨蛋,但這不是個壞主意。

My father once told me, ‘Always carve with compassion.’ He was a fucking idiot, but it’s not bad advice.”

「那是你的身體,貝拉巴斯特,你有權自由運用。」

It is your body, Bella Baxter. Yours to use freely.”

由愛瑪史東(Emma Stone)主演的《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近期正式上映,作品改編自蘇格蘭作家 Alasdair Gray 的原著小說,講述一名女子在古怪科學家之手下重生為「Bella Baxter」,而她成熟的軀體中卻住著年幼的靈魂,在這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刻,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的 Bella 決定離開從小生長的宅邸,開始一場探尋自我的旅程,同時她也將遇上改變自己對生命想法的人事物。

在導演 Yorgos Lanthimos 與演員 Emma StoneMark RuffaloWillem Dafoe Ramy Youssef 的詮釋下,這帶有奇幻色彩卻也充滿超現實、荒誕風格的作品,不僅獲得了奧斯卡 11 項大獎入圍,以及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金球獎等肯定外,也引起了眾多觀眾的討論,近日在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96th Academy Awards)頒獎禮中,影后Emma Stone主演的《可憐的東西》奪得最佳女主角殊榮!

電影《可憐的東西》讓人「大開眼界」,大眼妹Emma Stone竟然這樣拚盡,豁了出去,用眼耳口鼻面部表情、四肢、皮膚和身體每一部分傾力演出,聲音變化、稚女學步;甚至不惜徹底三點盡露,精采演技大爆發。布景、道具、攝影、顏色亦無不「去盡」。

漂亮怨婦跳海自殺,恐怖醜陋的外科醫生拿了她已懷孕的屍體,取出腦袋,把她胎兒的腦換入,讓她復生。此後她擁有成熟美麗之軀、嬰兒幼稚之腦。無疑是十分出色的戲劇設定,充滿能量,足以有力推展劇情和探討人性,且很有賣點。

編劇、導演利用這本來很好的設定盡情「發揮」,一於去盡。美麗女人、嬰兒腦袋,於是行為舉止幼稚、率性,甚至任性妄為。發現自己有性慾,於是自慰、夾腿、用長瓜插入下體;接受「滾友」邀請「外遊」,每日「胡天胡帝」;「滾友」利用她無知的腦袋、享受她的身體,她就全按自己的性慾過活,甚至當娼,盡情領略各種性經驗。

在這電影的編、導眼中,成人身體只有性慾,嬰兒腦袋基本上只有無知、任性。外面世界充滿壞人,所謂好人只有一個:那醫生的男助手,但他對所有事情都毫無幫助。怨婦只做過兩件「好事」,一次是聽到美麗音樂,觸動片刻;另一次是用「滾友」的錢濟貧。這電影的人性和世界就是這樣負面和簡單,認為成熟身體除了性慾,沒有對聲音、視覺等的好奇,或對運動的喜愛;嬰兒腦袋不可以有愛、善惡、同情、對美的好奇。編、導用這美麗身體,換個「人頭豬腦」,大拍自己心目中扭曲的世界,不理會身體和腦袋不協調下的心理掙扎,女主角沒成長,劇情亦沒好好推進。花盡人力物力,製作、包裝、Emma Stone演技一流,但拍成這套「可憐的東西」。

企業創辦人

臉頰香吻紅唇照

全世界最令人驚奇也最具爭議性的創新者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引領世界進入電動車時代、開發私人太空探險、嚴肅想像人工智慧,他改變了三大關鍵產業,也改變了我們的未來。特斯拉汽車(TESLA)PayPalSpaceX 的創辦人馬斯克,今年53 歲,事業橫跨多個領域的世界超級富豪,長年以來都被封為是「真實版鋼鐵人」。而在工作之餘的馬斯克也跟《鋼鐵人》的東尼史塔克一樣,是處處留情的風流富翁,他約會過無數正妹女星,就連《水行俠》安柏·赫德在與強尼·戴普離婚之後,很快就於 Instagram 上貼出「臉頰香吻紅唇照」宣示為馬斯克的正宮女友,不過沒想到在兩人分手之後,在 2018 年,他與加拿大知名女歌手 Grimes格萊姆斯在尚盛會 Met Gala 一同亮相恩愛放閃,更於2020 年誕下一子。 隨著 2017 年「安柏·赫德被超級富豪伊隆·馬斯克提分手,交往 1 年被她被指出個性有問題…」之後,馬斯克就是全新交往了一位比《水行俠》女主角還更年輕的明星女友,另外馬斯克也開心在twitter上親自分享自己又有新寶寶誕生了,這已經是這位超級富豪與不同任妻子和女友生下的第 7 個小孩,也是第 6 個兒子!感情道路多采多姿,算是他的寫照。

馬斯克生於1971628日,命坐戌宮天同,天同有「反背」 的格局。即古人所说的「天同戌宫為反背,丁人化吉主大貴」 ,所以經丁干時有特別意義。見對宮巨門化祿及魁弼,豁達的天同構成機月同梁格,即財帛多來自服務機構。天同是一顆關乎能否得福樂的星曜, 其精神性稍比物質性重。所以, 天同可引申為精神上的滿足, 有自得其樂之趣。天同坐命的人,常帶一點孩子氣,所以可將天同比喻為天真的小孩。天同有自我滿足, 自成一國的精神世界,這種現象, 最容易在小孩的身上找到,但多少有點超現實的夢想。據他的父親引述:幼年時他就計劃成為百萬富翁,但被另一些大人嘲笑。

天同以小孩之身,套上一個太陽化權做福德宮, 其實不太協調。太陽光明善良,空無城府;太陽崇尚高貴情操的性格,會驅使主任命的天同去做發射光芒,樂善好施的事,但天同畢竟是個小孩,能否力由心使,還是有心無力,便要看太陽和天同之間,有沒有其他星曜幫忙, 令兩者拉近距離,互相配合。如果配搭失衡, 天同的舉止, 便有些像「細路仔扮大人,拿玩具劍扮大俠」的風格,除了幫不到甚麼實質的忙之外,有時還可能愈幫愈忙,甚至連自己的事情也處理得不太整潔。那麼,甚麼事情可以令小孩子成長?被火燒過手指的小孩,被滾水燙過的孩子才會學乖。所以天同喜歡一點煞,如擎羊和文昌化忌,激發一下鬥志,讓他吸收經驗,訓練出能力,學識甚麼叫做智慧。
遷移宮巨門喜見文昌、魁鉞等星曜,將巨門這貧農進化升格成秀士。巨門亦喜化祿,主辛勞而獲,唯勞力、勞心的性質不變。巨門化祿有一特格,即在寅見文昌化忌,反而可以因奮發而致富。巨門化祿與太陽化權會合,也令天相宮位,造成「祿蔭夾印」的局面。巨門在天羅地網的位置,與對宮過於安逸的天同相對,便容易陷於羈糜,見適量的煞、忌,即提高了巨門的危機感和積極性,化忌的加盟,便反成能發奮之局。
福德宮太陽化權,焦點較為集中。唯太陽本身已帶放射性和自我中心的成份,化權會令自我中心的性質加強,變成佔有欲強的表現,所以宜專利經營,從他所創辦的事業,便可略見一斑。化權亦主增加開創力,並且能以太陽之力量,對人照顧資助,見文昌化忌,資助不易得到償還和回報。此為拖而不受之應。
文昌和文曲是對星,文昌主文才,文曲主舌辯。文昌為經國之正途,文曲為技藝之異路,所以利於理工。辛干的文曲化科而文昌化忌,即突顯了文曲異路功名的性質,也表示利於理工科而多於文科。
文曲化科的技藝性質,又令它與太陰、天機、天梁、巨門、貪狼一類與才藝天份有關的星曜合拍,或增加了技藝、語言、藝術的能力等等。唯對正途的讀書功名,則可能有所欠缺。
文昌化忌,通行的訣多說與文書失誤,即公文契約、空頭支票一類有關,唯這些只是部份細小的徵驗。其宏觀意義是仕途中斷或受阻,也引伸為事態的中斷,以前是輟學的徵兆。但現代社會比較富裕,教育制度也比較健全。所以,有時只應於中途轉校,或是中途去了外國讀書一類,此社會進步的影響也。文昌化忌又為禮樂不全,故不喜入夫妻宮,主婚姻關係不完全,或非正式結婚一類。

馬斯克的教育與就業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憑藉其母為加拿大公民申請了加拿大護照。在等待護照期間,他於普勒托利亞大學學習了五個月,亦在薩克其萬省和表親生活了一年,並在農場和木材廠打零工。1990年,他進入女王大學學習,並於兩年後轉學至賓夕法尼亞大學。他於1995年畢業,並獲得了經濟學文學士和物理學理學士學位。 1990年剛好行丁酉大運, 會昌曲,流年事業宮就是天同反背的格局,及至1995年,大運命宮和事業宮皆祿權科會,會疊昌疊曲,沖起流年事業宮紫微年科。

1994年夏天,馬斯克在矽谷的兩家初創企業實習,分別是研發電解式超級電容的尖峰研究所(Pinnacle Research Institute),以及遊戲開發商火箭科學遊戲公司。他還曾向網景公司申請工作,但未得到答覆。1995年,馬斯克被史丹佛大學的材料科學哲學博士課程錄取,但他隨即於兩天後退學,轉而投身網際網路事業。9495年仍行經丙申大運,大運命宮和事業宮皆祿權科會,會疊昌疊曲,94流年事業宮天機運權,會文昌運科,也沖起95流年紫微年科。

 夫妻宮為申宮的空宮,因空宮有其自身含意,屬於一個可塑性高且沒有固定的主體的形態,簡單來說就是命主對另一半的型態呈開放式的,沒有特別的偏愛,可是我們依然要參考對宮與六合的星曜。夫妻宮申宮的左輔除了是人數增多以外,也有一種主動性,相信以命主的知名度與其獨特得如此多女性主動追求並不稀奇。陀羅同宮本屬不錯的意象,意味著關係有一定穩定性,唯其合宮為天相,同宮的火星、天馬、歲驛便成了「壞小孩」。天相是「印」星,原本是一顆一成不變的星曜,被火星打擾了,減低其穩定性,還有天馬、歲驛這些流動性較強的星曜,再加上天姚、天虛、天福這一系列不穩定的小星曜共同助攻,便將天相的穩定性完全改變,因此令夫妻宮的陀羅,六合了這星組後,變成容易一時衝動發展的關係,之後需要較長時間去善後了。

其次影響申宮的便是對宮寅宮,天機和太陰分別代表著年輕的少女與成熟的女士,同宮天鉞則代表這些女子都是優越及有其獨特之處;從上述星曜顯示出來的拼圖如以文字表達,意思便是:命主異性緣豐富,經常會遇到主動的女性,他對女性的年齡不太在意,只需要她們有某方面的個人之處,如樣貌姣好、有智慧、有才華,他希望能擁有一段穩定關係,可惜因外在因素影響,每每事與願違!

至於命主的另一半情況又是如何?我們從另一角度單獨抽出代表其另一半的太陰來尋找蛛絲馬跡。太陰同宮文昌化忌、孤辰、貫索、亡神,位處於寅宮亦即先天田宅宮,顯示出這位女士經常會處於一個比較孤獨的狀態,可能已有點麻木,即使與命主反映也得不到改善,變成一種有理說不清的狀態。反觀命主本身的性格,雖然大家在螢幕上見到他比較調皮的一面,但相信他絕對是個為了研究可以足不出戶、廢寢忘餐的人。原因是他命宮帶寡宿,身宮有孤辰;寡宿對宮為巨門,孤辰與太陰同宮,巨門與太陰是十四主星中最潛藏的兩顆星曜,若此兩顆星曜再受暗曜影響,使其進一步不浮面便很容易成為「宅男」,但同時因其不怕stay alone,十分利於進行研究工作。命主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所賺的每一桶金均是研發所得,我們便明白其個性特點。此兩組星曜分別是命主的命、身宮,他的孤寡與代表另一半的太陰、孤辰在先天田宅宮便是一個因果關係。

由於原局的夫妻宮是空宮,故大運時所受到的限制便相對減少,那種反差效應沒那麼強,這時我們可以觀察「廉貞」的形態。廉貞代表我們的宗族,也是成家立室,生兒育女與否其中一顆重要顯示的星曜,故此我們走的大運與廉貞走得愈近時,宗族的意識形態便會愈強,相反當廉貞離我們愈遠之時,意識形態便愈會逐漸減弱。命主的廉貞同宮有地劫,六合鈴星,與夫妻宮有陀羅,六合火星,互相呼應,容易出現熱情過後迅速冷卻的現象。他的首次婚姻在2000年與作家Justine Wilson結婚,兩人育有五個兒子,那時他走丙申大運;命宮會疊昌疊曲;夫妻宮會天同運祿及疊權,流年機陰會祿權疊忌及疊昌。繼而步向乙未大運,命宮廉貞七殺,宗族意識開始強烈,導致他兩度步入婚姻的殿堂。夫妻宮財蔭夾印,2010年更會疊科年權,與女演員妲露拉·莱莉 Talulah Riley結第二次婚,兩年後離婚。該年夫妻宮文昌化忌合武曲年忌,亦會齊大運流年文昌,應了離婚的徵兆;其後2013年復婚,該年剛踏入甲午大運,流年命宮財蔭夾印,夫妻宮紫貪,會齊祿權科忌及昌曲;及至2018年與加拿大知名女歌手 Grimes格萊姆斯成為伴侶,即使與她育有兩名子女,卻也未有承認結婚,更於三年後分手。

現行癸巳大運(2023-2032),「單身」富豪的夫妻宮為紫微、貪狼化忌,相信其感情生活仍會繼續多姿多彩;唯大運夫妻宮再得文昌、天魁,估計這大運他遇到的異性個性會比較固執、與之前十年所遇到的有些差距,從而令大家關係容易出現變化。事實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饒宗頤的甲骨書法

  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成就享譽中外,為鼓勵年輕人認識饒宗頤在學術、藝術、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今年再度舉行。為配合這次比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將於下周六(二十三日)首次開放公眾參觀,可入內欣賞饒宗頤所捐贈之繪畫、書法,以及一些從未曝光的珍藏。

        饒宗頤,號固奄,字選堂,生於中國廣東省潮安縣。饒宗頤名字裡的「頤」字,取自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周敦頤有一篇耳熟能詳的文章——《愛蓮說》,講述君子的品格。而「宗」就是效法的意思。饒宗頤的父親希望他能效法周敦頤,成為一名正直不阿的君子。

        不講不知,饒先生正式的學歷,只有小學畢業。饒宗頤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父親饒鍔經營銀號,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學者。饒家有一書樓藏書數萬,曰「天嘯樓」。饒宗頤自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飽覽詩書,對國學研究深感興趣。到了中學一年級,饒宗頤發現學校的知識跟不上自己的程度,便決定退學,在家裡的「圖書館」自修。不久後父親去世,饒先生繼承父業,續編《潮州藝文志》。這是饒宗頤的第一部學術著作,也因此開啟了他的國學之路。

        1949年,饒宗頤搬到香港。憑著豐富的學術知識和研究經驗,饒先生先後在香港大學以及中文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移居香港,讓饒先生能有機會到各國進行學術交流,激發他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學術研究。

        「香港造就了我。很多人覺得香港是沙漠,香港根本不是沙漠,視乎自己的努力,沙漠也可變成綠洲,自己創造出來。我利用香港的機會,與世界各地溝通。」成為教授後,饒宗頤有機會以學者的身份到歐洲開會。自此以後,饒宗頤面向世界,踏上融會中西學術文化的道路。比如他曾到日本講授及研究甲骨文,及後他在法國巴黎,看過很多甲骨文的歷史原件,出版《巴黎所見甲骨錄》。又比如因受了日本人的影響,饒宗頤開始研究敦煌文學,也使他成為了中國研究敦煌文學的第一人。後來他研究唐代從西域經敦煌入中原的樂曲,與法國漢學家戴密微合著《敦煌曲》。

        多年來,饒宗頤的冶學範圍極廣,有考古學、古文字學、史學、哲學、音樂學、方志學……他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曾在不同國家大學講學,例如新加坡、日本、美國、台灣等,這也使他精通多國語言——英、法、日、德、印語,甚至是古代梵文及古巴比倫文字,他也通曉。這些年,他翻上了高山,也見過了天地。

如魚得水

見天地的本錢 – 十分天才 十萬分努力

        饒宗頤一生中,出版專著逾100種,發表論文1000多篇。作如此數目龐大的研究,必定需要驚人的記憶力。饒宗頤的徒弟,法國漢學家汪德邁形容饒是「行走的圖書館」。然而,饒宗頤的難以想像的勤奮程度,才是他成功的關鍵。他為了做學術研究,每晚的睡眠時間不多於五小時。通常晚上九時許十時上牀,清晨二時起牀工作。一天工作20小時,這樣的勤奮程度相信是很多人都自愧不如的。

        當然,饒宗頤也承認,要做那麼多的學術研究,就要承受一種「學者的寂寞」。1980年,饒先生到日本京都研究學術,那時候他住在京都近郊的三緣寺:「京都有無數廟寺,予人一種寂寞的感覺。但人能在寂寞中得到安頓……做文學的人應該養成一種孤獨感,因為不孤獨就沒有時間,無法集中精神做事。」可見饒宗頤的一生,都奉獻在國學的天地之上。

        饒宗頤篤信佛學。翻過高山,見過天地,看過世界之大,饒先生說,他心無罣礙。學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學術知識,做了許多國學研究,或許在饒先生看來,都是不夠的。他既對事物有無限的追求,卻同時不對凡事有過多的執著。因此他能「心無罣礙」。

        饒先生曾賦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萬古不磨」,「不磨」是不朽。在長遠時間的中間、在無限之中,以有限的人在無限中,存在一種精神;「中流自在心」,「中流」有很多逆折,忽興起波浪,但處變不驚。這是他研究學術的精神,也是他的處世哲學。

吉祥

  饒宗頤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在港大任教,其後將個人數十年積累的藏書贈予港大,港大饒宗頤學術館於二零零三年成立。饒教授生前向饒宗頤學術館捐出超過二百件書畫作品,學術館的地下展覽廳,則會定期選取不同主題,展示他捐贈的各類書畫。近期展品包括千禧年饒宗頤以甲骨文書寫的《吉祥》。甲骨文是饒公的其中一個研究範疇,他獨創以甲骨古文字作書,是學入於藝的絕佳例證。

  中國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學者「甲骨四堂」之中,能夠書寫甲骨書法的主要是羅振玉(號雪堂)及董作賓(字彥堂),後來研究甲骨的人大多都尊稱饒公(號選堂)為甲骨「第五堂」。饒公的甲骨書法,尤其是大字甲骨,更是前人所未有的書法體勢。

  饒宗頤曾說「當代學術之顯學,以甲骨、簡帛、敦煌研究之者成就最高,收穫豐富,影響至為深遠,余皆有幸參與其事。」甲骨學排顯學第一,為學術重中之重。饒教授以其瘦小的身軀在甲骨學上投下巨人的身影,學術推陳出新,向人們展示了波瀾壯闊的遠古歷史,因而與「甲骨四堂」並登甲骨學術之高峰,確實是實至名歸,為海內外學人所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