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回內地從事教育

   退休十多年了,期間在國際中學代課,遇上三姊弟由深圳來港修讀英國A Level課程,他們分別已在外國大學畢業,現在逗留當地工作。記得當年做他們的導師感覺很滿足,他們都尊心聽書,有積極的投入和反應,最終願望成真,留居英加澳工作。其他教過國內的學生,留給我的都是很好的回憶,使我曾經有一種無明衝動,回家鄉教書。當然最後不能成事,原因非常複雜,非三言兩語可以交代。不過某日遇到一位舊同事,她告訴我回國教書原來不是空想,也有成功例子!

回內地從事教育

退休香港教師廖SIR淩晨5點步出家門,天仍微微透白,他將開始豐盛的一天。位於順德的碧桂園社區,綠植蔥翠,是他從香港退休後安置的家園。他深吸一口新鮮空氣,開始散步。考慮到今天還要往返深圳,他散步半徑縮短了一半。6點左右,他在手機App上預約的車準時在社區門口接上他,20多分鐘抵達廣州南站。乘坐最早一班開往深圳的高鐵,7點半左右,廖SIR抵達深圳北站,8點他便出現在羅湖港人子弟學校。談起國家的發展變化,他最常說的是,中國共產黨管理這麼多人的國家,有這麼大的進步,還一直在改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粵港毗鄰,香港大多數家庭都和內地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廖SIR祖籍廣州,上世紀40年代在港出生的他,小時候跟隨父母在廣州求學生活,60年代返回香港。直到2002年,退休的他,又返回內地,協助創辦深圳首個港人子弟學校─深圳羅湖港人子弟學校,畢生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教育合作交流。現居順德的他每天和太太散步飲茶,閒時到廣州和老友聚會,學校有事就搭乘高鐵當天往返,悠享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圈的便利。

從捱餓到脫貧 由衷點讚

  廖SIR回憶上世紀50年代,內地十分貧窮,捱餓是常事,而現在大家都不愁吃穿。他猶記得,10來歲時父母返港,自己和哥哥獨留內地求學居住,“當時買東西都是限量供應,需要糧票肉票。兄弟倆各有一張2両肉票,許久不捨得用,約在一個節日,湊一起換一塊肥豬肉”。廖SIR將那塊“稀罕”的肥豬肉小心翼翼放在櫥櫃,等哥哥回家一起享用。誰知哥哥學校有事臨時回不了家,“當時沒有冰箱,豬肉第二天就發臭不能吃了”。兩兄弟心痛不已,差點大吵起來。這段記憶至今讓他印象深刻。去年,中國宣佈“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14億人的大國擺脫當年缺衣少食的困境,廖SIR由衷感到驕傲。

從香港到內地 認識祖國

  中學即將畢業,廖SIR才回到香港,完成中學課程,然後便開始了數十年的教育事業,最終成為校長。數十年來,外界對中國議論紛紛,廖SIR堅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內地的發展變化。他自己多次北上遊歷的同時,更致力於搭建香港與內地基礎教育交流合作的橋樑,跟學生介紹真實的祖國。

  1997年,香港回歸前的復活節假期,他帶領30多名小學生和家長前往北京尋根。廖SIR回憶,一行人參觀故宮、長城等地,還在天安門廣場參觀升旗儀式,最印象深刻是當時在廣場上一塊巨大的倒計時面板,寫著距離香港回歸的天數和小時。“那一刻,大家都真切地感到香港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後,廖SIR又先後在學校推動多個北上的交流項目,包括到珠三角和河源等地考察。

  香港回歸之後,北上深圳的香港人越來越多,子女教育問題急需解決。當時深圳政協委員提出在深圳設立港人子弟學校紓困,兩地教育界頻繁就此探討。時任香港教聯會小學組召集人的廖SIR,在即將退休之際又接手了這個重任,協助在深圳創辦了深圳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他也由此北上置業安居養老。

  談起國家的發展變化,廖SIR最常說的是,中國共產黨管理這麼多人的國家,有這麼大的進步,還一直在改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