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1921年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很欣賞毛澤東的詩詞,早前寫了一篇關於沁園春·長沙》,詞中'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九二一年的夏天,他過了一個不尋常的夏天。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的一處民宅召開。那是七月二十三日,共產黨員代表從全國各地來到上海,秘密匯集於當時法租界貝勒路的李公館。一百年後,即將在今年夏天上映的電影《1921》要回到中共一大,講述由一群風華正茂的青年改變中國的故事。


  這個標誌着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會議,在當時是一次秘密的行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六月抵達上海,向當時主持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李達等人提出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的建議。正是這個建議掀起了中共一大的序幕。從全國各地到會的有十三名代表,劉仁靜、張國燾來自北京,陳公博來自廣州,王盡美、鄧恩銘來自濟南。而董必武、陳潭秋是武漢代表,毛澤東是長沙代表,他與日本代表周佛海共同記下了這場會議的細節。會議所在地李公館是上海代表之一李漢俊的家,另一名上海代表則是李達。

  在電影《1921》裏,李達由青年演員黃軒飾演,倪妮飾演其妻子王會悟,同為「八零後」演員的還有毛澤東的飾演者王仁君。不僅如此,在其他代表的飾演者中,我們能看到大量青春面孔。例如,劉仁靜扮演者劉昊然,今年二十三歲;飾演鄧恩銘和王盡美的王俊凱和劉家禕分別出生於一九九九年、二零零一年。哪怕是年齡稍長的演員韓東君也是「九零後」,他在電影中飾演張國燾。而在中共一大代表之外,電影中的鄧小平、宋美齡、楊開慧等人的飾演者都屬於「Z世代」。

  可能有人就此發出疑問:這些年輕演員如何能夠呈現偉大人物的精神面貌?這一「青春班底」憑藉什麼刻畫革命先烈與英雄人物光輝燦爛的歷史記憶?其實,在我們第一次認識這些歷史人物時,他們往往已經走進了歷史課本。而在大多數影像呈現中,他們往往都是嚴肅的、穩重的。

  不過,我們似乎都忘了,百年前改變中國的一群人,在當時都是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年。正如梁啟超所言,那是一個「少年中國」。「五四」作為中國的啟蒙運動,是由一群青年學生領導的。當年扛着大旗走在遊行隊伍最前方的傅斯年不過是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起草印刷傳單中的白話文宣言,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口號的羅家倫也隻有二十二歲。在一九二一年的中共一大中,參會代表不是「九零後」,就是「零零後」。毛澤東、陳潭秋、李漢俊、李達、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王盡美都出生於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間,是名副其實的「九零後」。劉仁靜參加一大時不及二十歲,是參會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而鄧恩銘比他大一歲,他們當時都是學生。這些參會的年輕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名共產黨員,在李公館的餐桌上討論「少年中國」的「紅色未來」。會議後來分多次進行,不僅通過了黨的綱領,也確立了未來的奮鬥目標。那一年的青春往事無疑是屬於「少年中國」的珍貴歷史記憶。毛澤東稱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而它最初乃由一群熱血青年打開前進的道路。正因為青春的稚氣、銳氣和勇氣,這群青年才敢於迎難而上、不顧險阻,勇於在一切未知中開闢新局面。

  這一份歷史記憶充滿動人的細節。在這群代表中,年紀較長的當屬董必武,參與一大時三十五歲。將近半個世紀過去後,某天董必武途經山東,往事湧上心頭,留下這樣的一首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詩名為《憶王盡美同誌》。那時,王盡美已經辭世三十六年,肺結核擊潰了這位年輕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在董必武作成這首詩的前一年,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歷史學者在圖書館最新挖掘的史料中發現了一份特別的碩士論文,它是陳公博在一九二二年在哥大求學時撰寫的碩士論文。這篇論文讓在歷史煙海中散佚多年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關於黨的目標的第一個決議案得以重現,為中共一大提供了鮮活的青春證明。

  一九二一過去一百年後,一群同樣正值青春的年輕人在電影《1921》中試圖重現一百年前那個熱火朝天的夏天。在上海,他們中有的人在狹小局促的房間中研讀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未來殫精竭慮,有的開辦書局、出版圖書、印刷報紙,為傳播共產主義思想揮灑汗水,有的走上街頭,為爭取國家的利益大聲呼喊。那是青春的激情,隔着悠悠歲月,它們依然振聾發聵,光芒四射。只要信念仍存,精神不滅,前人締造的「少年中國」就能始終正值青春,因為永遠都有新一代的青年追尋黨的光輝歷史。而他們總要回到青年為新中國上下求索的那一年─一九二一年,那時,有一群創造歷史的年輕人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二零二一年,風華正茂的香港年輕人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