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寫過《台海戰爭可能嗎?》,約莫半年前,《經濟學人》一期封面故事,也以「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為題,以作形容台灣及台海局勢的演變。內文中認定,中國對自身主權的堅持,會讓其在台海問題上寸步不讓,甚至會對任何判斷上的挑釁施以最為強硬的反擊及反噬。另一邊廂,該期文章「避重就輕」地處理西方諸國對台海地區的虎視眈眈──現實是,西方及台灣近年言論及政治表述,也在不斷地導致兩岸關係升溫,令北京在某程度上不得不堅持強硬立場到底。姑勿論立場及政見,現實是──台海若爆發戰爭,對任何一方,以及世界和平,都是百害而無一利。這篇文章乃是本人就着台海局勢及台灣問題的幾點判斷──盡量將任何價值觀審判去蕪存菁,集中從一個分析角度去探討事態發展。
一、美國的台灣政策,有沒有變?
10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一個CNN直播的公民大會堂中,公然表示,「若台灣遭北京攻擊,美國會保衞台灣」。此番言論一出,在部分圈子中掀起軒然大波──有不少評論員認定,此乃是美國對台政策往強硬方向修訂的鐵證。再加上候任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國會出席參議院聽證時再度強調,會循着《台灣關係法》去鞏固及增強台灣「自衞」能力──連同過去數個月白宮就着北京在人權議題、香港問題等的針對性言論,也難怪會有外界觀感認為,此乃是拜登政府往「鷹派」一端挪移的開始──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援只會持續增加。
但本人對此判斷及預測,確實不太「感冒」。首先,我並不認為拜登那幾句衝口而出的片言隻語,便能代表着整個美國政治體制的實際意願及執行意志;況且與特朗普不同的是,作為一名傳統政治家,拜登是一個會按照程序行事的總統,不會貿然在推特或公開場合上單方面公布未經協調的政策動向。當然,我的質疑,原因遠遠不止我對拜登的語言表述能力及溝通技巧的懷疑──也同時包括了美國對台國策的變與不變。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名為「建設性模糊」(constructive ambiguity)──意指的,大概是在爭議性議題上,政客就着敏感而相持不下的問題,大可以用模棱兩可的措詞,讓雙方皆能滿足各自的需求,同時也對談判進展有利,將爭議延遲至及後再解決。這種模糊,讓各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推諉(plausible deniability),在協議及後的關鍵衝突位置上仍能合理地表示──並沒有破壞或牴觸最當初承諾。美國對台政策,自八十年代開始,便是一種根本性的「戰略性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一方面,美國名義上堅決反對台灣領袖擅自宣布「台獨」,另一方面,美國也透過此表述,防衞中國「武統」台灣。對於華盛頓來說,此方案讓其進可攻,退可守──這樣下來,長遠而言,無論北京及台北是透過「和平手段」達致統一,還是台灣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全面軍事根據地,這兩選項對美國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鼓勵的。
西方有個別報刊及雜誌評論表示,美國的「戰略性模糊」早已過時。也有不少美國智庫界聲音認為,捍衞台灣的政治利益,對於2021年的美國來說,有至少三重關鍵重要性:
第一,堅決在言論及立場上支援台灣,乃是在阿富汗危機後,讓美國在東亞及其他外交範疇上重拾國際聲譽的關鍵一環──放棄對台灣「利益」的堅持,對美國在外地位及信用有莫大打擊。
第二,美國政界如今視與中國的競爭為一個意識形態及價值觀主導的「思想之戰」──將北京打造成所謂的「極權」(totalitarianism),並將親美反中聯盟描繪為一個「民主聯盟」;在此前提下,台灣很自然成為這個「民主夢」在東亞的一大延伸,也同時在美國政權對外論述中,間接印證了「反中並非代表他們反華人」這一點自我標榜(I'm not racist/anti-Chinese, I'm just anti-China.)。
第三,對於美國來說,台灣乃是限制中國在西太平洋拓展遠洋實力的其中一道防線,若「失守了」,便代表美國必須接受在太平洋上跟中國平分秋色。總括而言,這些論據,在對華較為強硬的學者及專家口中,乃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轉向「戰略性清晰」(strategic clarity)的最佳佐證及動機。甚至有個別聲音認為,北京必定會在2027年(也即是二十一大)前往台灣派兵,以爭取武力一統。
先撇除以上觀點的合理性,以及對北京分析的準確度不說──本人並不認為以上這些觀點,足以影響白宮對台政策的根本。對於那些認定拜登會趨向「戰略性清晰」的朋友們,恕難苟同。首先,美國體制中人深深知道兩點關鍵事實──第一點,若中美確實在台海開打,美國獲勝的機會乃是遠遠比北京獲勝的來得低。當然,無論是台灣陸上設備及兵力培訓,或美國在西北太平洋的巡航及進駐,這些方面上不難看見美國正在努力嘗試收窄與中國在台海的武力差異──但歸根究柢,真正要考慮的問題並非單純是美國有沒有「捍衞台灣」的能力;而是,在美國國內出現如斯嚴重分歧之際,除非北京對台灣主動用兵,否則即便是掌控白宮的民主黨,也很難說服黨內以及共和黨內的「孤立主義者」接受對台增兵。當然,若北京貿然往台灣用兵,美國政界則大有可能連成一氣,「同仇敵愾」地支持出兵台灣──此當另計。
此外美方不想將中美關係變成熱戰。與冷戰時期的「代理人戰爭」(proxy war)不同的是,台海危機一旦爆發武力衝突,只會令中美之間的分歧全面白熱化,甚至有可能催生太平洋兩岸短期及激烈的全面戰爭。對於北京來說,台灣並非一個可以容忍失去的「法外地」或「國外地」,而是中國領土自古以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美方也深深知道,北京絕對願意不惜一切去捍衞自身「主權利益」。無論在情在理,美國都難以向國內民眾交代,此時此刻往台灣用兵──除非,如上所述,北京貿然選擇出兵台灣,從而墮入了部分別有用心人士將中國在國際論述中妖魔化的圈套。
綜上所述,對於美方來說,「戰略性清晰」對他們的好處不多。當然,這並不代表「戰略性吶喊」(strategic bluffing)沒有一定的需求及必要。現實政治考慮當前──拜登及一眾白宮高層,深深知道,明年中期選舉前,面臨着共和黨反華反中思潮的疲勞轟炸,他們必須展示出比「共和鷹派」口頭言詞上更強硬的論述,才能力保民主黨在參議院及眾議院的狹窄多數(narrow majority)。說是一回事,做則是另一碼子事。在此前提下,我相信美方在台灣問題上,並不會主動作出任何大規模而具體的軍事調動,但必定會在對台售武及國際文宣層面上不斷向大陸施壓,務求滿足到國內輿論壓力之時,也能避免被捲入美國玩不起的一場戰爭遊戲當中。
二、我國的台灣政策,會不會變?
另一邊廂,我也不認為我國會在台灣問題上,武斷地主動動武。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表示,「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解決」。同時,習主席也強調,北京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主體性方針,落實兩岸統一,化解困擾東亞多年的台海矛盾及問題。有不少外界聲音指出,兩岸統一,對於正在為明年二十大做準備的國家主席來說,乃具備個人重要性──也是對任何國家領導人來說,自我國立國以來當前義務的關鍵道德責任。統一國土、化解干戈、解決最關鍵的主權問題,這些都足以讓任何國家領導人在國家歷史及軌跡上留下關鍵遺產的成就。
本人並不質疑北京當局對實現祖國統一的果斷意志力,也不會低估中南海對化解台灣問題的決心。但坊間有不少聲音則認定,在此基礎上,北京將會於未來五到十年內向台灣用兵──此判決,我倒覺得是不成氣候的。當然在駁斥這立場之前,先得了解一下外界評論所引述的「理據」為何,為何會讓他們認定戰爭乃是一觸即發。首先,北京近年來在台海的軍事活動,漸趨頻繁──數個星期前,國家解放軍一天內派出了創下紀錄數量的轟炸機及軍機靠近台灣,似乎反映了當局有意透過展示強悍的軍事實力,向「台獨思潮」及外國下馬威,起震懾作用。二來,內地有不少民間及半官方的輿論聲音,近年來皆表示,對於當今國家領導層來說,國家統一乃是未來十年內必須達至的政治願景,才能讓中國完整地梳理完畢「內部矛盾」,邁向落實全球層面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來,且當北京當局願意等,國內民眾卻未必願意繼續等下去──有不少人認定台灣乃是美國制衡中國的籌碼,打擊中國的前哨站;在台海問題上又好,在國家整體方針制定層面都好,龐大的民意壓力,乃不容當局忽視。
依這些聲音所看,無論從一個論述層面,還是實際軍事操作而言,北京對維持台海現況的興趣及意欲似乎正在急速下降。
如以上針對美國立場的分析一樣,以上論述也是犯了非常類似的錯誤──其假設了言論及行動之間可以畫上等號,也將「被釋放出來的訊息」與「實際的訊息及立場」兩者混淆。正如華盛頓高層可能會就着台海議題繼續「出口術」,甚至支持一定程度的極低強度軍事行動(ultra-low-intensity conflict),卻絕不會主動發起結構性軍事衝突一般,北京當局固然語調有所強化,但實際上在台海議題上的資源運用,仍是非常謹慎,以不變應萬變。為何北京不願貿然往台灣派兵?原因箇中有三:
第一,往台灣用兵及發動戰爭,對國內資源消耗甚大。且當我國民眾願意支持中央往台灣用兵,以統一國土──這也會對正在面臨種種內部經濟轉型難題及過程的我國構成龐大的經濟及資源壓力,更甭提在台海戰開打後,極有可能出現,我國與歐美等地區的徹底經濟脫鈎。這些代價,並非國家需要付出的,也不見得北京對此有何興趣。固然,若美國主動在台灣做出極具冒犯性的行為,挑釁及挑戰國家底線,那自然令國家不得不出手──但只要各方不超出所謂的「絕對紅線」範圍內,相信中央也不會將武統台灣放在首位。
第二,國家主席習近平多番強調,台海問題必須以滿足兩岸同胞利益的手段解決,必不能導致生靈塗炭。即便是在過去數個月的局勢升溫下,北京當局的回應依然是相對地溫和,不慍不火,正印證了當局對小心處理台海問題,防止危機失控這一點,極其重視。無論是新上任的駐美大使秦剛的剛柔並濟言論,還是北京當局透過商貿協議制定過程中向美方釋出的善意,顯示北京起碼無意在短中期內令中美局勢再度升溫,邁向全面開戰局面。正如黃裕舜博士早前跟冷戰歷史學泰斗吉迪斯(John Lewis Gaddis)的對談中,吉迪斯所說,且假設北京當局能以武力統一國家,奪回台灣的控制權──這對北京的宏觀政治版圖大計的價值及利益,並不足以抵償所付出的代價。
第三,鄧公年代,北京為台灣問題制定「一國兩制」的政策,望透過「制度不同,但國家只有一個」的思想,作應對及處理台灣局面的方針──本意便是要確保台海兩岸毋須干戈相見。無論是當年鄧公提出的「鄧六條」,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習五條」,皆是強調「制度不同」,並不一定是統一的障礙,更不能成為分裂的藉口。要知道,任何大國的領導人,對自身說話及言論皆要負責──領導人並不如部分坊間評論一般,可「隨心所欲」。這也間接突顯了一點──若北京確實認為武統乃是不可劃出的可能選項,又怎會三番四次強調着重以和平手段解決衝突?
三、黑天鵝,比灰犀牛來得更危險?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可能出現的黑天鵝。若說中美關係冷卻及維持負和遊戲、兩岸長期的對立等乃是台海問題的「灰犀牛」因素,相對而言我們更要提防「黑天鵝」因子對局勢構成的風險。以下乃是幾點黑天鵝事件 / 因素,提出來不是為了危言聳聽,而是希望大家能提防其可能出現,從而加以防範,避免悲劇發生。
第一,台灣當地政治局勢,對於「和平統一」這願景來說,構成很大的挑戰。近年台灣本土民粹主義抬頭,「台獨」逐漸演變成年輕一代的次主流之一,而在太陽花學運及後更出現了雨後春筍般的「新生代」組織。政治觸覺敏銳的民進黨,在老練的蔡英文帶領下,自然手到拿來地將反中本土思潮納入自身平台及政綱,以曖昧的語言間接挑動及鼓吹台灣當地的反中思潮。再加上香港2019年的反逃犯修例事件,更加強了民進黨部分較為偏激人士對北京的妖魔化形象塑造,讓民進黨的氣焰一時無兩。但經歷了進口牛肉、台電停電、城中城大火等種種風波過後,民進黨在台灣當地的支持率,正面臨着重重隱憂。為了維持自身的政治影響力,不能排除民進黨政客會嘗試在兩岸問題上大做文章,試圖透過威逼中國出售,強化當地的「亡台」感,從而將國民黨持續地排斥在管治體制以外。此外,若國民黨朱立倫在與大陸關係層面上未能成功創造新的論述,亦難以扭轉國民黨的頹勢,只會令台灣離和平愈走愈遠。
第二,拜登固然在言詞上就着台灣問題持續地「說三道四」,但他始終是一名會按常理及理由出牌的政客──除了偶然的失言以外,他的言行舉動還是有根有據,有跡可循。反之,若美國國會在明年中期選舉及後落入共和黨手中,又或者2024年的選舉中,特朗普及其黨羽可捲土重來,重新接管美國,那後果相信更不堪設想。相對於拜登,特朗普絕無對所謂的國際倫理、道義、盟友關係,以及傳統外交價值觀的「執着」,更大有可能在台灣問題上不止「大做文章」,更是「坐言起行」,將台海局勢推至一個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三,若國內民粹思潮持續膨脹,國內同胞認定我國必須在未來數年內用盡一切辦法,收回對台灣的實際管治權,這大有可能會令中央迫不得已出手,試圖以速戰速決的形式滿足群情洶湧所構成的政治壓力。但這一舉動,相信並非任何理性的旁觀者想見到的一個局面。我國過去百年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四分五裂、戰亂所導致的民不聊生。戰爭所帶來的禍害,乃是難以語言形容的。每一個人,都應當盡其責任去防止不必要的戰爭爆發。
我們必須記住:樹欲靜而風不息。明刀易擋,暗箭難防。切忌擦槍走火!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