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駱惠寧落區後...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盼香港告別劏房和籠屋,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國慶前夕深入基層,先後走訪慰問香港漁民、創業青年、社區居民、臨街商舖和「籠屋」住戶,傳遞中央對香港基層民生的關心關注,了解民眾疾苦,聽取意見建議。多名問責官員緊跟步伐,國慶日在建制派陪同下四出探訪劏房戶及基層。財政司長陳茂波昨探訪劏房和公屋家庭,形容土地房屋是香港最尖銳的矛盾點,也是特區政府必須全力解決的頭等大事。運房局長陳帆到深水埗,稱會加大力度增加公共房屋和過渡房屋,亦冀劏房租務管制法例通過。

駱惠寧走訪算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國慶期間「落區聆聽 同心同行」活動的開場。據悉,在未來一周,其他中聯辦官員將分頭深入基層社區,了解市民所需所想,以實現更密切聯繫香港社會各界、更主動服務香港市民的初心。這樣的活動更會常態化進行。

在新一屆選舉委員會順利產生,「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的新形勢下,駱主任深入基層,聆聽民心,為香港特區治理者們提供了一個榜樣和啟示,包括通過解決治港觀念、方法與責任問題,實現良政善治,令香港發展和民生進步。

首先,駱主任提醒治港者,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需要解決為了誰的問題。這是最基本的治港理念。在面對民眾住房困境,駱惠寧表示,香港解決住房問題,雖涉及土地、規劃、投入等具體問題,但最根本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只要牢固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具體問題是可以逐步解決的。他還特別強調,「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普通老百姓過好日子。只有廣大市民的生活好了,幸福感強了,香港才算發展得好!」

駱主任講出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施政的出發點是人民,落腳點也是人民。同時他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香港深層次問題久拖不決的根本原因。觀念不解決,任何困難都難以克服。多年來,香港政府以「小政府」自居,把大量的經濟民生問題推給市場,任由市場「自由」主導。資本以追逐最大利益為目的,最終的結果是市場調節失效,民眾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經濟民生問題積累,導致民怨增加,一旦出現「政治火花」,便一點就着。這方面香港的教訓深刻,必須從根源解決。

同時政府內有一些人,抱持「打一份工」的心態,甚至沒有古代中國的九品芝蔴官「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執政自覺。對於民生只有抽象概念,因而在政策制定,民生安排上,「不走心」,「堅離地」,特別是面對「泛政治化」的壓力,更是畏首畏尾,不敢作為。

解決觀念問題,還需要解決方法問題。駱惠寧多次落區,提示愛國治港者,既是執政為民,就必須深入民眾,了解真實社情,感受民眾疾苦,並從民眾中獲得解決困難的力量。

第二,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一條,就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家實現整體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走遍了全國最貧困的地區。2020年,即便是疫情肆虐,習近平主席依然到十多個省市考察調研,平均每個月至少深入一個省市,到基層看企業、訪農戶問民生。駱主任秉持的就是共產黨的這一優良傳統。

落區深入基層不是造SHOW,不是政治化妝。「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身」。治港者需要真正及時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掌握客觀實際,才能做到耳聰目明、心中有數。也只有真實地深入基層,體察民情,對基層的困難才可能感同身受,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和動力推動問題解決,也才可能拉近官員與市民的距離,在治理中獲得民眾支持。正如有市民說,聽人講是沒有用的,真正來這些劏房籠屋視察,才是最切實的現況。

第三,治港者必須有責任擔當,才能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解市民所困,也才能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克服萬難的能量。

駱主任再次深入基層,向基層傳達中央對香港一以貫之的關愛和支持,強調「香港同胞的煩心事,始終牽動着中央的心」。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如何發揮自身的努力,不負中央期望,是治港者需要思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