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武俠小說漫畫版

金庸武俠小說魔力無遠弗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連帶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副產品」也多姿多彩。最近從海外網購一套漫畫版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可說是副產品之中的佳品,它絕跡江湖已數十年。

六十年代喜歡看漫畫,特別《老夫子》、《財叔》女孩子則喜歡《13點》。同期也有改編漫畫版的金庸小說。數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漫畫家當中,潘飛鷹的畫功,算是最頂級一個,他的武俠故事精彩程度,媲美小說,刺激感完全與看武俠小說無異,這是其他漫畫家做不到的。
《金劍雕翎》,是罕見6070年代潘飛鷹作品,全套共九册,每册厚達72頁,實與一套完整武俠名著無分别了,這類漫畫,才是當年代的頂級質量漫畫!整套漫畫除了是60-70年代久遠、造成罕有之外,全套九本書居然有三個重複封面,加上不定時出版,重複封面讀者容易混淆漏買,基於這種種原因,所以存留下來齊一套者極少。
這類的漫畫,當時在亞洲除日本之外,無任何地方可以比,實在是香港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可惜香港人、香港政府從不注重這類文化遺產,只當是一種次級產物,任由大量的這類舊漫畫散失.....

此外漫畫版《天龍八部》也是他的傑作,他把多套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為漫畫。研究金庸小說的香港學者邱健恩博士統計,潘飛鷹總共改編了9套金庸小說為漫畫版,包括:《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飛狐外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潘飛鷹除了把《射鵰英雄傳》改名為《小俠鬼見仇》之外,其餘8套保留原有名稱。潘飛鷹為何要把《射鵰英雄傳》易名為《小俠鬼見仇》?邱健恩估計這可能是潘飛鷹起初希望另闢蹊徑,自創一套武俠漫畫,然而事與願違,《小俠鬼見仇》的情節,還是離不開《射鵰英雄傳》。

潘飛鷹漫畫版《天龍八部》全套共有39冊,故事以金庸舊版的小說為藍本,例如鍾靈的「寵物」是「禹穴四靈」(金庸修訂版改為「閃電貂」);段譽吞了朱蛤而練成「朱蛤神功」(修訂版改為「北冥神功」)。邱健恩指出,潘飛鷹基本上是依照金庸原著的先後次序來改編《天龍八部》,從段譽、喬峯到虛竹;不過,在故事的後段,潘飛鷹卻罕有地加插了4段「個人創作」。邱博士分析,潘飛鷹改編金庸其他小說時,甚少加插創作故事,這4段個人創作有一個共同特色,都是以「打」為主,由此推測,或許因為少林大會後,《天龍八部》故事文場較多,少了武打戲,潘飛鷹為了版面悅目便加上他自創的武打情節,直至蕭峯死去、全書終結為止。

六十年代香港有多位漫畫家,其中3位:潘飛鷹、黃少龍和黃君岳合稱「三劍俠」,都是當年一線漫畫家。潘飛鷹畫工秀麗,他特別擅長畫古裝,除了把金庸和梁羽生多部武俠小說改編為漫畫之外,他亦改編了多本中國民間小說和歷史故事。有人說看潘飛鷹的漫畫,其精彩程度比原著的武俠小說絕不遜色。潘改編的金庸小說漫畫,忠於金庸原著,內容相似度達九成。潘飛鷹的漫畫版是根據金庸最早期的舊版小說改編,因此對鍾情金庸舊版小說的金庸迷來說,潘飛鷹的版本特別難得。

20世紀後期,港漫的武俠漫畫中出了原創,如大名鼎鼎的《風雲》、《中華英雄》、《龍虎門》等,也有上面所說的改編,最多的當然要數金庸和古龍了。

後期香港的漫畫家,出名的有馬榮成,黃玉郎,溫日良,許景琛,牛佬等。甚至連集導演、編劇、演員各種角色於一身的許冠文,同是也是一名很成功(出色)的漫畫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如牛佬的《古惑仔》,許景琛的《拳皇》(《拳皇》有很多部,不全是他畫的)。

很多人覺得港漫畫風太亂,裏面全是肌肉男,看多了不舒服。這一點我沒法反對,不過港漫的封面及一些內頁相當的精緻好看,又是日本漫畫不可比擬的。

開始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的漫畫可能是最早引進內地的金庸漫畫吧。記得當年不少小學生食「小虎隊」干脆麵,裏面送天龍八部卡,就是選自黃玉郎的這個漫畫,不少鐵粉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接觸金庸小說的。

馬榮成的《雪山飛狐》故事情節是綜合了《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兩部原著的。內地版的共有4本。馬榮成可是香港漫畫家裏我最喜歡的了,尤其是《風雲》,陪伴我讀過十少歲月。他的畫風乍一看上去會覺得很亂,甚至有些粗糙,但看多了,自有一種美感。相比黃玉郎,個人認為馬榮成的漫畫更寫實。

話說回來,我仍然鍾情於原著金庸小說中的插畫(可能不是金庸手筆),作者神級的「圖像」,從早期的插畫、漫畫,發展至後來,繪畫已與藝術連結在一起,董培新(畫家)與李志清(漫畫家)的畫作,都深得金庸作品的意境,又各有特色。




1 則留言:

  1. 今年DSE英文卷一甲部剛巧有一篇文章,該文章以漫畫為主題,講述香港漫畫的發展歷程,其中還提及《老夫子》、《十三點》等經典漫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