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老天爺為人類上了一課

面對新冠疫情出現兩年多了,究竟人類有多瘋狂?疫情引致全人類進入大恐慌的局面,混亂與搶購情況一再出現,搶物資、搶口罩、搶消毒用品,超市貨架部分物資被清空,一度是新聞報道常見風景;一旦變種病毒肆虐,搶物資場面必會重現。世界各地也有民眾因為要排隊搶購而情緒失控,破口大罵,甚至訴諸暴力的事情也有發生。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原是老天爺要為人類上一課,可惜願意受教的人甚少,待整節課接近上完,大部人仍在教室門外玩耍,渾不知施教者的一番苦心。

實際上,新冠疫情正是上天向人類示警,告訴芸芸眾生可別夜郎自大,在大自然面前,70億人就如同一群小雞,弱不禁風,一旦碰上虎狼,就只有待宰的份兒。若然小雞們不知團結,還在窩裏鬥個你死我活,豈不可笑?

整場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力感。我原本以為現代醫學早已異乎疇昔,今次疫患來襲,全球各研究機構更是開足馬力與病毒決鬥,按理快則半年,遲則一年,總能夠把疫魔打得跪地求饒吧。

事實上卻不然,以香港為例,是在新冠原始病毒爆發後的兩年多,才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但據香港大學的醫學數字模型推算,全港染疫者超過400萬人,好些病重者、病歿者都曾接種疫苗。這也就是說,全球足足耗費了700800天時間,仍未找到能夠完全打倒病毒的方法。

古代醫療雖然落後,但大瘟疫持續的時間,也不見得比今天長,死亡者的比率,也不一定比今天高。現實正在殘酷地告訴世人,人類或許是高估了文明進步的速度,其實我們不比古人高明得多少,以此等微薄之力,更擋不住大自然的重擊。

今趟的新冠疫情,其實已經不算是重擊,因為變種病毒的殺傷力是在逐步減弱,老天爺若是無情,大可以讓病毒愈變愈強,到時候才算是真正對我們的考驗。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暴露出不同人性的表現,暴露出人類文明或現代文明問題,並稱之為“文明危機”。新冠病毒不算是文明的終結者,但它必然是一場上天給我們的測試;那麼它可以測試什麼呢?測試的可能是政府的運作是否有效和及時、體制是否優越、經濟制度是否穩固和強大、醫療和保健體制是否完備和有效、產業鏈是否安全、人與自然或野生動物界的關係是否和諧,等等。但我認為,受到更嚴重測試的是我們的人性。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內戰、瘟疫或大規模國際衝突都會引發具有測試意義的危機:測試軍事和國家組織能力,領袖人物的遠見或睿智、整體制度的安全運轉、民眾的忍耐力和團結精神等等,但沒有哪一次不是首先考驗人性的:領導人物和普通民眾的人性。不同的危機之間有共同的地方,也有特殊的表現。在人類的記憶中,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恐怕是自從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的頭一次。因此,不妨從普通人在互聯網上的行為表現來觀察這次新冠疫情的人性危機特徵。

瘟疫下的人性危機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瘟疫不同於任何一種自然災害,瘟疫的本質是人禍。瘟疫不同於地震、颱風、火山爆發、海嘯這樣的天災,這類天災是突然發生的,無論後果多麼嚴重,從性質上說都是突然發生,也突然結束。瘟疫不同,瘟疫是一個過程,從爆發、擴散到遏制,都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哪一個環節有人為的延誤或不當處理,瘟疫也就成為不折不扣的人禍。2002年的SARS病毒傳染和今天的新冠病毒大流行都是這樣。在整個瘟疫發生過程中,人的因素,包括行為動機、心理反應、解釋或辯解、罪責歸因,莫不與人性有關。

人性中本能的越軌衝動

 人性中有一種天然的越軌衝動,越軌行為給人帶來刺激和興奮的快感。二戰中的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亞瑟(Douglas MacArthur)說,“大多數規則是訂出來被破壞的”,對這句話積極的理解可以是“不破不立”或“造反有理”,但從人性來看,則可以理解為“不存在沒有人不想破壞的規則”。

倘若人性中沒有越軌的本能衝動,那又何必訂出防範和限制這種衝動的規則呢?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某件事情被規則所限制,那它就不是絕對必須如此,也不是首選如此。例如,無論是在互聯網絡上還是日常生活中,誠實和真實都是言論的規則,這意味著說謊和欺騙是現實中存在的一種人的自然本能衝動,但是,人並不是非說謊或欺騙不可,而且,說謊和欺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被當作是“必須如此”或者“最好如此”。否則,謊言和欺騙就會在社會上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既然謊言和欺騙能帶來超過誠實和真實的好處,那麼,是否真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說謊和欺騙?當然不!

新冠病毒出現初期,對於源頭有不少言論,其後對於接種疫苗是否有效,甚至會否致命,更鬧得如火如荼;在激烈對抗、仇恨和敵視的極端情況下,人破壞慣常規則的衝動會劇烈地增長,因此會做出平時情況下不會去做的事情。許多極端的網路行為都是在這種狀況下發生的,而這種極端狀況則是被某些人蓄意營造出來的。

網路暴力的非理性在於,我怎麼罵你都可以,但你絕對不能罵我。謾駡者不是不要言論規則,而是只要對他自己有利的規則,並維護他破壞其他規則的權利。放暗箭、使詭計能夠讓人既安全又有效地報復敵人。

越是言語粗魯暴戾,滿懷仇恨,越是對敵方刻薄惡毒、幸災樂禍,就越會被同黨視為立場堅定,敵我分明。這樣的仇恨言論造成一種“比嗓門”的效應。你要別人聽到你的聲音,你的嗓門就必須比所有人都高。因此,仇恨的強烈程度也就會在同一人群中無限制地不斷拉高。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經常會做出就算不利己,也要損害他人的事情。

一個國家裡這種言論行為的敗壞,會變成國民品格的敗壞。我們談到了疫情期間互聯網上惡質言論和幽暗人性的一些特徵,但這不過是一個例子。言論和國民品格的敗壞不可避免地會擴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的所有領域。通不過人性測試的人雖然是少數,但他們極高分貝的聲音卻會讓人錯誤地以為,他們是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或者甚至全部。改變這種可怕現狀的唯一辦法是在網路或別的媒體上,在公眾社會裡,讓人們發出並能聽到理性、真實、持平的聲音。這樣的聲音不僅代表優秀的說理,而且也代表正直和高尚的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