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建立學習中國傳統的人工智能系統

  上日提到應用人工智能(AI算命,原來香港為了推動藝術科技, AI是其中一個項目,但是怎樣應用?如何應用?是需要有策略和定位的。因為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的工具,而這個工具是需要不斷練習和演練,才能夠發展成熟。

  現在人工智能AI的平台,通常是處理大數據、財經、銀行等服務性類別。藝術文化類應該如何做?怎樣做?是需要有政策支援。浸會大學最近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音樂相關的人工智能藝術項目。是否應該考慮利用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在不同的平台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易經》、例如唐詩宋詞、例如學習中文字、中國語文等。語音模式與其他模式的應用,是有不同層次的影響,所以香港需要建立一個人工智能的藝術策略。

人工智能系統---墨染

  怎樣去建立一個香港風格的人工智能系統?人工智能應用在語言教育上可以嗎?又例如在語言教育中學習語文、學習中文、學習廣東話。而在學習藝術方面,音樂類、影像類如何分工?因為Machine Learning(機械學習)就像一隻寵物一樣,是需要訓練和在硬件上、在程式上不斷修訂的,所以人工智能是一個長遠的基礎建設。

  二○一七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策略藍圖,香港也應該設立。尤其是在藝術科技上,應該集中孕育一個《人工智能藝術策略》。而這個策略是需要長期研究,並應該用產學研模式,即是由學術機構,應用科技的實踐者和專業人士以及產業三方面合作。首先,產學研三者要合作,才能夠製造更大的社會效應。而人工智能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商業上,而是應該在傳統中國文化創新上,製造一個新的方法、新的模式。而這方面,跨部門政策合作和政策支持是極為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