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神秘的楔形文字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波斯文書寫方式失傳,但在考古學家努力之下,他們發現了貝希斯敦銘文。在伊朗西部克爾曼沙赫省以西二十公里,一座貝希斯敦山,在山崖之上,出現一塊巨大的浮雕,高離地面六十多米,上面雕刻着一組神秘的石雕,一群排成一行的人似乎在畢恭畢敬地朝拜一位尊者,尊者身後還有執弓舉劍的侍者,他們的上面還雕刻着一幅充滿詭譎和神奇的圖騰。上下左右都一絲不苟地篆刻着一行行似文似字,似圖似咒的「天書」。為什麼要「登天離地」地刻在半山山崖之上?刻的是什麼?那些人物都是誰?那些符號又是什麼?它想表達什麼?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

幾個世紀以來,銘文上的人物被認為是一千多年後的薩珊波斯國王霍斯勞二世,而非現在所認為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85年)。

歷史學家克特西亞斯提到過這塊銘文,他在大約公元前400年發現了銘文的存在並且提到在銘文下方有一個噴泉和花園。他錯誤的判斷這塊銘文是「巴比倫的沙米拉姆王后獻給宙斯的」。歷史學家塔西陀也提到了銘文以及在懸崖底部的一些遺蹟,包括一個赫拉克勒斯的祭壇。根據考古發現,包括一座前148年的雕像,與塔西陀所記載的一致。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也記錄了「Bagistanon」(即貝希斯敦銘文)並聲稱它是由沙米拉姆寫的。

一個關於貝希斯敦山(Bisotun)的傳說出現了,波斯詩人菲爾多西在他於公元1000年前後寫的《列王紀》中寫了一個故事,是關于波斯國王霍斯勞妻子席琳的情人法哈德的故事。傳說中,他因犯罪被流放,法哈德被命令鑿山找水,如果他成功了,他將被允許和席琳結婚。許多年以後,他開鑿了半個山區,終於發現了水,可是卻被霍斯勞告知席琳已經死了。他瘋了,把斧子丟下了山,親吻了土地,然後死去。在《霍斯勞和席琳》這本書中,法哈德的斧子是用石榴樹的木頭做的,在他丟斧子的地方,長出了一顆石榴樹,它的果實可以治療疾病。席琳並沒有死,按照故事的說法,當她聽到法哈德死去的時候顯得很悲傷。

1598年英國人羅伯特·雪莉在代表奧地利使團出訪波斯時,看見了這塊銘文,並引起了西歐學者的注意。他們錯誤的認為這塊銘文源自基督教。法國將軍加德安(Gardanne)認為它是描繪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而羅伯特·克爾·波特認為這塊銘文表現了失蹤的以色列十支派和薩爾瑪那薩爾一世。意大利探險家佩德羅·瓦勒在朝聖期間參觀了這塊銘文,大約在1621年。

貝希斯敦銘文

經考古學家考證:長鬚戴王冠,身披大袍,手拄長弓的尊者為阿契美尼德帝國大流士一世,他腳踩在一名俘虜的胸上,背後兩名武裝侍者執弓舞劍,而他前面站立的十個人,都被雙手緊束身後,脖子上還繫着捆繩,應是俘虜。國王上面的圖騰是神的形象。這是一幅完整的寫實雕刻,正是古波斯帝國時期大流士一世時代所雕。

一八三五年,英國陸軍軍官及東方學家羅林森被派往波斯擔任軍事顧問。這位軍官卻有一身的學問,讀過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和文學,且自學了波斯語,對古波斯語中的楔形文字有深厚的興趣。在羅林森之前,「貝希斯敦銘文」就被發現了。但從未有一個人能攀登上去,作一系統地、全面地研究。羅林森曾是攀岩的高手,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險攀上懸崖峭壁去臨摹那些「天書」。最後,他還是指揮一名當地青年,用中國人拓碑的辦法,逐字逐行把石壁上刻的銘文都用墨汁拓在紙上。

刻有三種文字的「天書」,終於昭示於世。其實,在羅林森之前,有位叫彼得羅.瓦勒的學者已經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楔形文字。彼得羅走遍了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土地,因為他認為波斯文明應出自兩河文化。他不但認出巴比倫遺址,而且還臨摹了五個世上無人知曉的文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離奇古怪的古文字其字形呈上寬下窄的楔形,因形得名,被稱為「楔形文字」。這種楔形文字是由楔狀的圖形組成,就像中國方塊字是用線條組成一樣,但其組合、變化、朝向、大小、寬窄、頓錯都似有規律又似無定式,變幻莫測。彼得羅也終於破解了第一步:楔形文字的書寫是由左向右的。

五十年後的一位英國學者,終於鑽研出楔形文字不僅僅是其形狀如楔子,還有其狀如方尖碑狀、三角形、金字塔形,這些形狀的文字經過神秘的設計,按照一套甚至多套詭秘的程式,巧妙地組合,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字。這位名叫托馬斯.赫伯特的文字研究家還發表了一份有三行楔形文字的複製品,他研究的結果是這種楔形文字是由單詞或單節組成。他研究的第二個結果是楔形文字的閱讀是由左向右讀的,並確認是古波斯人的語言。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羅林森也終於破譯了「貝希斯敦銘文」的全文。那是一篇旨在讓後人銘記的波斯帝國的榮譽,記述了大流士一世這位「眾王之王」鎮壓國內「高墨達暴動」的勝利,從而揭示了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秘密。「貝希斯敦銘文」三種楔形文字中最難破譯的是一種被稱為「埃蘭語」的楔形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有四十個字母,而埃蘭語楔形文字的字元超過一百個,這意味着它是一種音節文字。

在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有一塊高二十厘米、長九點一厘米的黏土石板,那上面刻滿了一行行密密麻麻的蘇美爾語楔形文字,被稱為蘇美爾王表,刻於公元前二零零四年前後,記述了公元前三二零零年到公元前一八零零年的蘇美爾歷代統治五朝的時間表,那麼久遠之前的歷史史記,該有多麼珍貴,多麼難得!不知該稱為發現的偉大還是偉大的發現。

 距今6000年的蘇美爾人楔形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