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推廣粵語 身體力行

香港地,出外靠朋友,校園靠師生。從前Ben Sir在校園,推廣粵語只限於研究與教學,離開之後進入演藝界,直接面對群眾,反而多了機會及渠道推廣粵語。早年得到《明報月刊》的邀請,讓Ben Sir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過去一、兩年所做過的點滴。

好似由二零一零年開始,叫喊「推廣粵語」、「撐廣東話」這些口號成為一個潮流,口號叫得多就會變得麻木,而忽略口號所盛載的內容。Ben Sir會問自己,推廣粵語究竟推廣粵語的什麼?語音、詞匯、句法、文化等?還有以什麼方式推粵,以什麼身份推粵,在哪裏推,推到哪程度?常常有人問Ben SirBen Sir身為學生、打工仔、家庭主婦如何推廣粵語,所以確立自己的目標,把粵語的範圍收窄是有需要的。有時Ben Sir會迷失,到底推粵是目的,還是方法?在電視節目講粵語知識是推粵目的,而整個推粵節目是提高曝光率的方法之一,同一件事既是目的又是方法,無需二選一。

「抵佢威」語法研究

身為小市民,認識、理解、享受粵語的知識其實是一個好開始。農曆年假,Ben Sir跟網友在面書上討論了「抵佢威」的語法問題。

起初,Ben Sir比較「抵佢威」與「抵佢錫」、「抵佢讚」,發現後二者可以補個主語「我」,如:「我抵佢錫」、「我抵佢讚」,但是,主語「」加在「抵佢威」成為「我抵佢威」時,整句就不能理解,不合語法了。結論是前後兩個抵字是不同的。豈料過了兩天,有粉絲留言,認為「抵你死」應該有主語「這舖」即「這舖抵你死」,依此,Ben Sir想到「抵佢威」的主語也是「這舖」,如「這舖抵佢威」,所以「抵佢威」、「抵你死」的主語屬事件(如:這舖),而「抵佢錫」、「抵佢讚」的主語則屬人物(如:我)。這些語法問題,不用翻書查經,你我自言自語透過討論比較就可以梳理點頭緒出來。認識多一點,對粵語的情懷便深厚一點,推粵的動機也可推高一點了。

粵普雙語 誰主誰次

曾有媒體採訪香港小學生校內使用普通話的情況,有學生問:「點解學校一定要用普通話嘅?」這問題當然有好多答案,但作為一位小學生,無財無勢無牙力,你只可以當上課用普通話是一個遊戲,遊戲有遊戲規則,就是這麼多。放學後你講粵語,也可以教導你內地同學講粵語。根據政府數據,香港有近九成人口以粵語為母語,所以學校的授課語言,粵語與普通話的比例適宜定於九比一,來體現大多數學生說粵語這事實,以九成粵語用家包容一成普通話用家。如果將來粵普各佔五成,這就是粵普並存,沒主次之分。

一旦情況發展到一成用粵語九成用普通話,這情況便是「溝淡」現象,即粵語被普通話溝淡。數個月前電視新聞報道,北區有小學生如在校講廣東話會被罰,Ben Sir當然明白老師以賞罰來增強上課學習氣氛,但是這正正跟北區街上有越來越多小朋友課餘用普通話閒談說笑的現象,互相呼應。那時空本應是講粵語,現在由普通話取代,這種就是溝淡,普通話不知不覺把粵語溝淡。所以,Ben Sir建議學校授課語言的比例定為九比一,即九成粵語授課一成普通話授課,用以維持粵語為主,普通話為次。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假若粵語在學校被壓抑,按理社會使用粵語的頻次及對其文化的重視也會相應減低。更大的問題是:粵語如何面對大灣區?

大灣區粵語比較

「在大灣區框架下的粵語」這表述方式預設了一個政治框架的思考模式,可能會令人不舒服,但說得直接一點,如「在大灣區的粵語」或「大灣區內的粵語」,這樣便跟從前的表述差不多,如「珠江三角洲的粵語」、「粵港澳湛的粵語」等,我們的思考隨之也可清晰一點:即如何在大灣區推廣粵語、在大灣區推粵的意義等課題了。我們避無可避,因為你或許不認同大灣區的生活模式,但不能避開那裏的粵語;正如,Ben Sir未必認同馬來西亞的生活方式,但從研究角度看Ben Sir亦要把香港粵語跟馬拉粵語作比較,例如:「贏晒咗」,馬拉粵語可以如此說,但香港粵語就不能。依此,從比較的角度可看看大灣區十一個城市,「贏晒咗」的接受程度如何,把結果列表出來,繼而比較其他亞洲區的粵語,說不定這就成就了一篇碩士論文。

其實,澳門方面也很重視粵語訓練,20189Ben Sir在當地為《Ben Sir是演講家──澳門賽區》擔任評判,Ben Sir原本以為比賽語言是用普通話的,因為得獎者會代表澳門參加全國比賽,但賽會告訴Ben Sir因為澳門人以操粵語為主,所以定下粵語為比賽語言。回顧香港,好像很少有全港性的演講比賽。聞說,澳門最近成立了「澳門Ben Sir是演講家協會」,似乎對推動粵語又有進一步發展了。

演藝方面,用粵語在大灣區作脫口秀也是個趨勢,當中的表演話題當然是不同地方的有趣粵語,例如:比較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粗口用詞,看看偏重男性,還是倚重女性,這方面Ben Sir會繼續努力的。

港澳粵語差異

我們從語音、詞彙討論港澳的差異。澳門粵語的語音基本上同香港的粵語一樣,即是聲母、韻母、聲調系統一致,稍為不同只是個別字詞的語音不同,而不是成系統、成系列的不問。最為人熟悉是港澳區別就有這幾個例子:嗰邊、撳掣、舀湯、踩單車。嗰邊的嗰,澳門、香港都讀go2。但是澳門多一個音讀哥(go1),即:哥邊、哥度。有時,在澳門仲會聽到讀成撈(lou1)邊或者lu1邊。撳掣的撳,香港讀gam6 ,澳門除了gam6 ,還讀成am6 。舀湯是書面語,香港同澳門都有筆(bat1)湯的讀法,而澳門亦經常讀做忽(fat1)湯,至於踩單車,香港同澳門都讀caai2單車,但澳門仲多個音,讀踹(jaai2)單車。點解港澳有這些異讀,就要留待日後研究。

另一個原因港澳不同,就是所謂的「隨意變讀」例如:澳門讀「高士德大馬路」,士經常讀做市(si5),而不是讀事(si6);又例如氹仔的「徐日昇寅公馬路」,寅讀做賢(jin4),而不是讀仁(jan4)。這兩個例子你可以話是讀錯,至於是否真的讀錯,要看看其他出現這兩個所謂錯讀字的詞語是讀什麼音,如果只是這兩個專有名詞才讀這個所謂的錯音,可能是基於歷史文化或通俗等因素,好難一概而論。

以上港澳的語音差異,只是零散的個別字詞,而未能有成系統的不同,至少在聲母、韻母、聲調上,兩地的粵語都是一樣。

自己人殺了廣東話?

除了用粵語寫租約,Ben Sir又把《基本法》二十三條翻譯成粵語,得出的效果是二十三條威力不減;出版方面,明報出版社這些年來為Ben Sir出版過幾套談粵語的圖書;舞台方面,做過兩次以粵語為內容的棟篤笑等;2019年2月底無綫電視的國際中華小姐記者會,趁着2月21日聯合國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安排了Ben Sir教導佳麗如何調辨粵語的九聲。談了那麼多的推粵活動,好像未提及廣東歌,因為Ben Sir不是歌手,沒有資格以廣東歌來支持廣東話。但是,在3月底,香港電台舉辦了一個紀念《頭條新聞》三十周年的晚會,其主題為「大灣區下的頭條新聞」,當晚Ben Sir除了談談大灣區的粵語外,還唱了一首自己填詞的廣東歌,音樂源自「I Dreamed a Dream」,歌名為《粵語將廣東話殺了》。

為何粵語會把廣東話殺了?是否意味挑戰廣東話地位的人,收窄廣東話的出現頻率和生存空間的人,往往就是說粵語的自己人?高官本身講粵語,反而認為粵語是個非法定的方言;前文提及「抵佢威」一例,日後新生代如果不明其意,會是怎樣的光景?當Ben Sir們面對這困境時,到底可做點什麼來保護母語、保護以粵語為載體的一套語言文化?願以歌詞末句與大家互勉:「Ben Sir自問為何仲要等 等粵語將廣東話殺了。」

歌詞全文如下﹕

《粵語將廣東話殺了》

(原曲:I Dreamed a Dream

昨晚勸佢發夢冇咁早

次次約佢佢點都不到

淨是日夜調查字與音

要向世界最頂峰前進

但有天畀佢發現

粵語招式變幻無數

硬要推廣拚晒命

咪最終佢搞到人人鬧爆囉

當佢冇到照舊瞓晒身

散播語法佢齋講不笑

語句語意語文是與非

而廣東話已開遍了

他當先鋒不足夠

他跟操刀班高官竟同操一語

我自問為何仲要等

等粵語將廣東話殺了

 下面片段是"I Dreamed a Dream"的鋼琴伴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