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港人戀殖的情意結

英女皇逝世,日前在西敏寺舉行國葬。中國國家副主席與三名中方官員亦有出席悼念儀式。這是外交禮儀,因為英女皇代表的不是現任政府,而是代表整個英國的國家與人民。英國的現任政府對中國雖然不甚友好,但中國尚未與整個英國與英國人民為敵。再者,英女皇生前曾在白金漢宮接待過到訪的中國領導人,曾為中英之間的友好合作作過貢獻。中國人向來都是念舊情與重禮儀的。

不過,內地的一些網民,對香港有部分人表達對英女皇的懷念卻不予認同,覺得很難接受這種戀殖情意結。香港粵劇名伶羅家英就因為在網上發表了一些悼念英女皇的說話,而遭內地網民圍攻,最後被迫公開道歉,承認自己某些說法並不恰當,未經深思熟慮。

在內地人心目中,英國是率先侵犯我國的西方國家,鴉片戰爭是國恥的起點。在英國的帶頭下,西方國家瓜分了中國的領土,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在中國的領土上侮辱及欺負中國人,直是恨意難消。但羅家英先生竟無視這些歷史事實,說香港在英女皇的庇護下,成了人間福地。內地人沒法明白,為何英國人佔據了中國領土,強迫在香港的中國人接受外族的強權統治,有些香港人竟甘之如飴,還崇洋媚外,不以為恥。

部分香港人的這種情懷,不但內地人無法理解,世上大部分曾經接受過英國殖民統治的地區的人民都無法理解。新加坡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開國總理李光耀更曾在英國受教育,但他對英國毫無好感。記得有次他訪問香港,在港大與彭定康同台演講,他毫不留情地數臭英國在其殖民地的劣行,令彭定康好不尷尬。

此外,印度聖雄甘地與南非國父曼德拉,都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深惡痛絕。他倆都是國際公認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的政治家,為何他們對殖民地政府的感受與部分香港人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我認為唯一的差別,是英國人後期管治香港的手法已完全與管治英國其他殖民地的方法不一樣。其他英國的殖民地人民,長期受到的都是老式的粗暴醜陋的殖民地統治,對殖民地政府難有好感。但自從新中國成立後,英國人不睇僧面,也要睇佛面,弗敢再沿用舊式的殖民地手法來對付港人。

英國人明白,中國只是尚未收回香港,不是沒有收回香港的能力。如果英國處理不當,中國是可能會提前收回香港的。英國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才在香港實施懷柔改良政策,給予香港人一定的自主空間。所以,香港人在香港生活的時候,所得到的體驗,與印度人與南非人在當地的體驗並不一樣。如果沒有新中國的出現,英國人很可能還是沿用對付印度與南非的手法來管治香港,那香港人的感受可能與現在很不一樣,戀殖情緒就很難有滋生條件。

上千香港民眾前來英國領事館悼念

香港是少數原英屬殖民地之中,表現得最有情誼的一個。有人因女皇離世前往英國領事館悼念、獻花,有人在網上發文懷念,傳媒上看到的大都是正面的報道。然而,其他原英屬殖民地的人民的反應卻不一樣,印度有人認為,是時候向英國要回英女皇皇冠上本屬於印度的寶石;南非有人要求英國為殖民地時代的罪行道歉,加拿大的原住民乘機舊事重提,為自己的孩子被虐殺伸冤。

以上的情況顯示:英女皇所代表的英國,在殖民地時代,為殖民地人民帶來的主要是苦難,而不是恩典。香港只是區區幾百萬人,但曾經被迫接受英國殘酷統治的殖民地人民數以億計。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最後的審判的話,英國的罪行真是「水洗都唔清」。所以連亨利皇子也認為,英國皇室應為此向世人道歉。

當然,這筆帳不應該完全算到英國皇室身上,因為英國很早就開始行君主立憲制,英國所推行的政策由議會決定,皇室難以干預。同樣理由,港人感受到的「恩典」,亦不是緣自英國皇室。只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行得高明,成功塑造出英皇的象徵形象,具有很強的匯聚民情的能力。如是令一些香港人覺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靠英女皇的庇護。

我上節文章中已經指出,若果不是新中國的成立,英國對待香港人的方式,與對待其他殖民地人民不會有甚麼分別,香港人對英國皇室的態度亦可能與其他殖民地人民差不多。

英國在全球大規模擴展殖民地,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從來不是為了殖民地人民的福祉;但基於歷史的大環境,香港人都是中國人中最受上天恩寵的一批人。

香港人避不過日本侵華,但避過了國共內戰,避過了大躍進與由此引起的大饑荒,亦避過了文化大革命,卻受益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起飛。

同樣是中國人,生活在上海、廣州與生活在香港,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命運,其差異真是天淵之別。出現這種差別的背景有很多複雜的歷史原因,就是香港是受英國人管治。沒有這個基本區別,香港人的命運將會與其他中國人無異。這可能是香港人戀殖的基本原因。

英女皇逝世,香港人的表現顯示他們的戀殖情緒未減,北京對此應該看不順眼,有人建議要在香港搞「去殖化」運動,但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真正的治本方法,是要找出中國人在過去一段時間會這麼苦命的原因,並建立可以長治久安、人民權利得以充分保障的憲政。這樣人民就不會四處逃難,不惜去外族管治的地方尋找庇護,能夠在自己的國土內找到幸福的人是不會戀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