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英女皇國葬

女皇謝幕人間

英國皇室19日舉行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國葬,威廉皇子(Prince William)的兩名子女,9歲喬治皇子(Prince George)和7歲夏洛特公主(Princess Charlotte,另譯夏綠蒂公主)是西敏宮內最年輕的送葬者,沉穩表現廣獲讚賞。其中夏洛特被拍到「比出1個手勢」似在提醒哥哥這時應該鞠躬,喬治也立刻聽話照做。事實上,夏洛特被認為和女皇一樣恪遵禮儀,國葬上她第一次佩戴的重要珠寶,更是具有特殊意義;那就是曾祖母生前贈予的「馬蹄」型鑽石胸針,以此悼念英女皇。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國葬,為最美麗的神話畫上句號。London Bridge行動巨細無遺滴水不漏,主動提早發放典禮每分鐘安排,使英國皇室新聞一個月來佔盡世界舞台。雖然有查理斯為墨水筆發脾氣,但終究能將負評壓下去。皇冠上的寶石要不要歸還南非和印度?際此經濟拮据英國皇室制度是否過時?都不再重要。

人人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錯!歷史,是大眾所見所思。

女皇逝世的那一刻開始,英國政府就在努力撰寫每分鐘的歷史,以最宏偉高貴姿態、最悠久典雅的傳統,向世人宣告:這就是大不列顛帝國的日不落光輝。女皇一生萬民敬仰,離世這段最後旅程,凝聚國民,召喚了國際皇族政要,為下一頁歷史鋪墊。全球直播,倫敦大笨鐘每敲響一下,都扣住十幾億人的心。

NetflixThe Crown平行時空,六十年前Lord Altrincham猛烈抨擊女皇與現實脫節,她的謀臣跟大眾疏離。女皇從善如流,一九五七年開始把女皇聖誕文告電視直播。今天我們看到的英女皇,跟占士邦007一起出席奧運,跟柏靈頓熊吃下午茶還從手袋裏掏出三文治。女皇親切、幽默,她就是善良的符號。所有的好事都是女皇的,不好的都是政府與政客。

Human history,人民與人文,是歷史印記的重要部分。叫軟實力,叫打動人心,叫Branding……這就是人間風光。

英女皇國葬親疏有別

為了瞻仰已故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之靈柩,倫敦西敏廳(Westminster Hall)門外連日來出現長達數英里的弔唁人龍,民眾包括球星碧咸和前首相文翠珊都在人群中輪候十多小時,只望入內表達衷心敬意。在這一環節上,乍現一段外交風波,曾經傳出消息,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被禁進入西敏廳,幸而最終英方息事寧人,王岐山可以向英女皇靈柩致哀。

英國展開籌備了幾十年的「倫敦橋行動」(Operation London Bridge)為伊利沙伯舉行國葬,受邀出席的外國政要嘉賓約五百人,堪稱非常隆重的世紀盛事,然而,這場喪事反映英國是何等的親疏有別。與此同時,外國政要對於英國的觀感亦是大相逕庭。

正式的國葬於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嘉賓當中待遇最特殊的是美國總統拜登,他和第一夫人乘坐外號「野獸」的自備防彈專車抵達,其餘多國元首和皇室貴冑則集體擠進大會的巴士前往西敏寺。對於這種紆尊降貴的安排,不少人頗有微言,反應最躁的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他索性拒絕出席,改派外交部長作代表。

與埃爾多安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日本天皇德仁伉儷,傳統上,日本皇室成員極少出席外國喪禮,德仁破例長途跋涉參與英女皇國葬,原因是他時任皇太子期間負笈英國就讀牛津大學,多次應邀出席英女皇舉辦的活動,德仁憶述,「英國皇室對我就像家人一樣」。

一場國葬折射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敵友分明的外交政策,極少數沒有獲邀出席的國家是俄羅斯、白羅斯和緬甸等等,原因涉及烏克蘭戰爭和侵犯人權問題。關於不獲邀請,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發聲明批評:「英國在哀悼的日子中對我們國家報宿怨,極端邪惡。」另一邊廂,正與俄羅斯持續交鋒超過半年的烏克蘭,位列國葬受邀名單之上,只因該國總統澤連斯基忙於抗戰分身不暇,由他的太太奧廖娜(Olena Zelenska)代行,她甚至得到皇室成員親自接待。英俄關係惡劣到哪種程度,在此可見一斑。

身為美國特殊關係盟友的英國,出於戰略需要而與中國無疑愈來愈多摩擦,尤其是新任首相卓慧思以對華態度強硬見稱,不過總體而言,兩國關係尚未壞至撕破臉皮,王岐山順利出席國葬可作如是觀。

中國受邀出席英女皇國葬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但按照慣例,中國最高領導人通常不出席外國喪禮,由國家副主席或副總理代表赴會是屢見不鮮的安排,例子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喪禮等等;更何況,習近平最近在烏茲別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派出王岐山這位國家副主席向英女皇致哀完全不失規格。換言之,中國沒有因為與英國不咬弦而輕視對方的邀請,符合一貫的外交禮儀。

既然中國獲邀出席國葬,為何一度傳出王岐山被禁瞻仰靈柩的消息?此事牽涉到西敏廳和西敏寺的分別,前者是國會西敏宮(Westminster Palace)的組成部分,屬於下議院和上議院的控制範圍,後者則是教會全權負責,因為英女皇靈柩存放於西敏廳,所以下議院議長賀立紳(Lindsay Hoyle)可以決定容許誰人踏足。據傳媒報道,賀立紳起初拒絕中國代表團進入西敏廳弔唁英女皇,原因是中國以「惡意散播新疆不實資訊、嚴重干涉內政」為由,對五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和兩名上議院議員實施制裁。去年九月,中國駐英大使鄭澤光就曾基於同樣原因而被禁止進入國會。

王岐山及後可以現身西敏廳瞻仰靈柩,相信與賀立紳領悟到國葬不應過度政治化有關,算是不失體統的前倨後恭。

英女皇國葬沒錯是親疏有別,不過風波讓人明白,大國博弈時虛時實,對抗之餘仍有對話空間,只要英國和中國還存在着龐大貿易往來,敵友界線不會涇渭分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