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難以治癒的「英國病」

  在小說《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中,主人公艾馬殊全身燒傷,面目全非,整個身體輕輕一碰就疼得要命,看起來行將朽木,奄奄一息,簡直是眼下英國的最佳寫照。

  英國的確病得不輕,最新一個患者就是標榜「鐵娘子第二」的卓慧思,她在唐寧街十號僅僅四十五天,便把國家攪得天翻地覆,天怒人怨,最終黯然下台,成為英國歷史上「最短命首相」。英國媒體總結了她在任內幹成的幾樁「大事」:腳頭唔好,剋死女王、搞崩經濟、出賣好友、得罪同僚、激怒民眾、貽笑國際。更多評論是從患者角度分析她的「病情」,試圖為後來者尋找醫治的藥方。

  按《每日郵報》等報章給卓慧思羅列的「病徵」,首當其衝的是「好高騖遠」,按她上任時誓言打造一個「低稅收、高增長」的美好前景,企圖照搬80年代列根的「涓滴效應」,卻忽視了當今美國加息、俄烏衝突背景下英國危機重重的現實,心比天高只能落得命比紙薄。其次是「草率行事」,她身為首相拋出史無前例的激進減稅計劃卻不經深思熟慮,尤其是取消針對高收入者百分之四十五的稅率,有如劫貧濟富,而大舉減稅等於寅吃卯糧,勢必令國家債台高築,卻見不到任何增收方案,之後她又輕易推翻自己的決策,形同兒戲。再有是「剛愎自用」,她對於來自各界的批評聲音充耳不聞,堅稱減稅方向正確,以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姿態,令英國金融市場股匯債齊殺,養老金瀕臨崩盤,白白蒸發掉五千億美元。最後是「缺乏擔當」,在減稅計劃失敗後,她丟卒保車將責任推給擔當財政大臣的親信,並將其炒了魷魚,她在最後一刻仍希望以道歉了事,幻想保住權位。

  對於如何導致卓慧思「染病」,英國政治學者戴維認為二零一六年的脫歐是一大原因,那時播下的「病毒」,如今已染遍英國的整個肌體,極端民粹主義氾濫,政治正確大行其道,意識形態掛帥成風,導致上台的都是嘩眾取寵的政客,而非務實的政治家。如果翻看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克文學獎得主麥克尤恩於二零一九年出版的政治寓言小說《蟑螂》(The Cockroach),這種情況被描寫得栩栩如生,能從中獲得啟示。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隻蟑螂,從議會大廈千辛萬苦爬到首相官邸,一覺醒來之後,發現自己佔據了首相薩姆斯(Samus)的身軀,也從陰溝裏、地毯下的爬蟲躍升為英國最有權力的人物。作為英國首相,他的使命就是實現人民的意志──在英國貫徹「反轉主義」。於是他鋌而走險,在明知會讓百姓吃苦、國家受罪的情況下,仍以捍衛民主、實現人民意志為名,推行危險的激進政策。無論是黨外的反對派,黨內的異見者,還是議會民主的原則,統統阻擋不了他的一意孤行。

  故事聽起來荒誕離奇,但若把薩姆斯與卓慧思的名字進行調換,情節完全成立。對於脫歐的政治毒害,正如麥克尤恩在前言中所說,「我不知道那個荒唐的杜撰算不算得上成功,但其對至少未來一代人可能造成的衝擊,也許沒有什麼能夠在愚蠢的尺度上和它匹敵」。事實上,脫歐帶來的市場收縮、勞動力短缺等影響已全面顯現,也是今天英國危機的主要導火索。當然,像脫歐這樣關係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竟輕率地交由全民公投來決定,如同入閣八年來毫無建樹的卓慧思,也是由十六萬保守黨基層黨員送上首相寶座,這種所謂民主制度實在要打上問號。

  另外,英國結構性的矛盾也加劇卓慧思的「病情」,即高赤字、高通脹之下經濟停滯、勞資關係緊張現象,人們俗稱的「英國病」(British disease)。實際上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種現象便不斷反覆惡化,如學者希拉德所說,「英國病」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成為難以治癒的慢性病,今天英國國內外環境雖已大不相同,但許多病徵仍與當年驚人相似。

  比方說能源危機: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出現,英國陷入經濟停滯和價格上漲並存的滯脹,原材料成本與工資高企造成生產力下降,英鎊匯率下跌,但貨幣貶值卻未改善國際收支。債台高築:英國經濟低迷,令稅收持續減少,財政赤字增加,國債累積餘額不斷上升,七十年代中期甚至財政破產。資本外流:隨着英國競爭力下降,資本流向海外,包括汽車產業等外移,技術發展趨於滯後。罷工盛行:因經濟惡化導致民生危機,公共服務部門的工人持續罷工,像醫生護士罷工醫院無力運作,供餐人員罷工學校停課,垃圾回收人員罷工垃圾無法回收,卡車司機罷工供暖用煤油難以送達等,出現了「不滿之冬」。

  在經濟學家厲以寧的《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英國病」研究》一書中提道,「英國病」表現在通脹與失業並發、經濟效率低下等。就連兩黨政治也完全失靈,保守黨和工黨都想通過需求管理來拯救失調的英國經濟和患病的英國工業,但兩黨的信念統統都是幻覺。撒切爾夫人實施新自由主義經濟,一度讓病症有所緩解,但病根沒有清除,如今卓慧思仍想照方抓藥,卻鎩羽而歸,這提醒人們「英國病」根深蒂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