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文物的古今對話

  再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快進大門時,身邊走過一群穿着古裝的男女參觀者,非常應景。有人說是唐裝,有人說是漢服,我覺得叫古裝挺好。

  第三期展覽的七號展廳,展品糅合了科技元素,是動態的,古今結合的。策展人用現代理念與古文物對話,展品很能吸引理工男女同學和愛好科學的中小學生。跨界學者從故宮展品中獲取靈感,以「古今無界」為主題,創製的作品古老而現代,似文物而非文物。

  作品《慶》,作者靈感來自一號展館的宮廷樂器「鎛鐘」和「特磬」。用機械裝置的三十一條聲道,將清代宮廷音樂與當代節慶匯演相結合,旋律各有表述。我們到達時巧遇時間到點,音樂響起,地上的十八個圓盤打開了又閉合,閉合了又打開;牆上的十二個喇叭升了又降,降了又升;前方大喇叭的聲波由近及遠,由遠及近。條條聲道相配合,奏出的打擊樂既有古代宮廷的深邃,又有現代節慶的歡快,聽着聽着,看展人彷彿自覺身在空曠地帶看煙花。

  《見器物:觀大千》由三個大小不同、承載不同山石、運行不同軌跡的轉盤組成。肉眼看上去,第一個轉盤是中間的物體轉動,邊沿的物體不轉動;第二個轉盤是邊上的物體轉動,中間的不轉動;第三個是中間的和邊沿的,互以逆時針方向轉動。事物怎麼能這樣運行?一定與「演算法」什麼的有關。

  一條懸掛的彩帶被叫做《浪書》,浪書其實是一條機械臂,它如夢如幻地揮舞,以立體畫圓的方式,顯示大腦電波對文字資訊的交流進程。大概也用了「演算法」,靠數據書寫,以人工智能驅動,其運行軌跡是人對書法的理解。

  《星垂平野》作品涉獵天文學知識。這裏重塑清代之前發現的二十八個星宿,參照中國「天圓地方」之說,解釋方與圓,天是動態,地是靜態,方圓共存,動靜相宜的道理。仰望古星空,我覺得古天文學家特別了不起。另有作品《物化》和《冥冥之鐘》,都是舊事新說,新舊互補的事物,非常接地氣。

  跨過時代和千山萬水,北京故宮的寶貝來與香港人相約。香港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講述它們的故事,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七號展廳的作品都出自本地,作曲家、動力裝置家、視聽表演藝術家、文字聲音與科技關係的科學家。古為今用,新人說舊事,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增添了色彩。

  香港星學匯(Youth New World)的年輕人去年國慶節為烈士獻花,今年國慶節參觀香港故宮。跟着他們把握時機做事,變得有朝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