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要睡好,請勿賴床

為什麼人要睡覺?英國神經生理學家沃克(Matthew Walker)在他的著作《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 The New Science of Sleep and Dreams)中提供了一連串的答案:若一晚睡眠不足四小時,對付癌症的細胞數量剩下不到一半;睡眠不足會累積導致阿茲海默症的毒性蛋白;NBA運動員一晚睡超過八小時,每分鐘得分率提升近三成……

蓋茨強力推薦:「《為什麼要睡覺?》是一本重要且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教會了我們很多關於地球上每個人都需要基本活動的知識。我懷疑他的書也會為你做同樣的事情。」《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指出這書令國際轟動,這本「令人興奮且重要的書」是對睡眠的目的和力量一次引人入勝的探索。
2017 年最受歡迎的採訪中,馬修·沃克 (Matthew Walker) 非常清楚地表明,睡眠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但最不為人知的方面之一。直到最近,科學還沒有回答我們為什麼要睡覺,或者它有什麼好處,或者為什麼我們在不睡覺的情況下會遭受如此毀滅性的健康後果的問題。與生活中的其他基本動力——吃、喝和生育——相比,睡眠的目的仍然更加難以捉摸。
在大腦中,睡眠豐富了多種功能,包括我們學習、記憶和做出合乎邏輯決定的能力。它重新調整我們的情緒,補充我們的免疫系統,微調我們的新陳代謝,並調節我們的食慾。做夢創造了一個虛擬現實空間,大腦在其中融合過去和現在的知識,激發創造力。
在這本「令人信服且完全令人信服」(《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書中,傑出的神經科學家和睡眠專家馬修·沃克對睡眠進行了革命性的探索,研究了睡眠如何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各個方面。沃克描繪了最前沿的科學突破,並整理了他數十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解釋了我們如何利用睡眠來改善學習、情緒和能量水平,調節荷爾蒙,預防癌症、阿爾茨海默氏症和糖尿病,減緩衰老的影響,並延長壽命。他還為每晚獲得更好睡眠提供了可行的步驟。
清晰、迷人且易於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睡覺是一本重要而有啟發性的書。以 Atul GawandeAndrew Solomon Sherwin Nuland 的精確寫成,「推薦在最實用的意義上進行夜讀」(《紐約時報書評》)。

簡而言之,睡眠很重要。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想知道怎樣可以睡得好、睡得夠。

沃克強調,若然你是失眠者,最好的方法始終是找醫生。然而,若你屬於睡眠不足者,即是難以入睡、非自願的晚睡早起等,以下一些秘訣或許可以幫到你。

首先,問自己:「你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嗎?」晚睡固然是問題,但不固定的入睡與起床也是大問題。大腦不像開關掣一般運作,它不能隨時開關、隨時入眠。相反,大腦高度依賴規律與習慣,若我們每天更改入睡與起床時間,大腦便會無所適從。沃克指出,人們都只說要一個起床鬧鐘,但事實上,我們更需要一個入睡鬧鐘。鬧鐘響了,我們便乖乖上床進睡,養成慣性。

其次,光暗。大家可能都知道無論陽光,還是手機的藍光都會影響生理時鐘,所以睡前一小時不應該接觸手機,而睡醒後則盡快接觸陽光,喚醒身體,從而建立固定的起床步伐。光暗之管理,知易行難,我也只能夠勸大家盡力而為,但若叫大家管理溫度,這應該容易得多。

沃克說,人體喜歡以相對涼快的狀態入睡,而研究顯示,最理想的入睡溫度是攝氏十八、十九度左右(對我來說,這溫度有點太低,我喜歡的室溫是廿、廿一度左右)。

最後,也是最令我有反省的是沃克教導我們:起床後,不要賴床超過二十五分鐘。原因是大腦作為一個高度聯想的裝置,它習慣將指定處境連結指定動作。若「床」這處境連結了太多「睡覺以外」的動作,如玩手機、發白日夢、吃早餐等等,床與睡眠的聯想便很難成立。因此,要睡好,請勿賴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