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有件事,只能在家裏做...

有件事,只能在家裏做——在廁所辦大事。

上日到南丫島行山,雖然沿途不乏公廁,而且尚算清潔,但肚子不聽話,我也要等回家才解決。

不是我。以前聽過朋友說在外面上廁所是折磨,怕髒。只要一離開家門,便少喝水少吃東西,把上廁所次數減至最低,可以忍便忍。到了十萬火急時,從包包拿出一堆清潔用品,把廁格消毒乾淨,變成無菌空間,才敢坐下來。

不曾想像過,有些人是絕對絕對絕對不肯在外面的廁所「打大佬」。

第一時間彈出一個疑問,咦,他們都不去旅遊的嗎?

對,這些人都不去長途旅遊,兩三天勉強可以,但已經是他們身體可以承受的極限。

台灣一個電視節目的嘉賓,也提及友人這種怪癖。她們去四日三夜旅遊,期間友人不斷說肚子痛,偏偏不肯上廁所大解,連酒店房的廁所都嫌棄。到了最後一天,那位友人忍無可忍,懇求她們提早結束行程,好讓她乘車回家,結果大家都敗興而歸。

網上一個討論區也有可憐男友申訴,他駕了兩個多小時車,一心帶女友去高雄慶祝跨年,到了目的地不久,女友突然有便意,卻不肯在附近找地方解決,一定要他駕車送她回家。但開得更快都要兩小時車程,中途他不斷想為女友找乾淨廁所,女友都不領情。最後,她在他車上失禁,還認為男友不體諒,提出分手。可憐男友說,在新一年,只要大便就想到她了。

雖然我和老伴多少有些潔癖,但不至於一定要回家才能大解。以前我們到外國旅行,在酒店勉強還可以,在外面景點不會上廁所大解。若以這個作標準,我們的潔癖原來未到極端,仍有不少人在前方,遠遠拋離我們。

除了到外地旅行外,一些打工一族經歷漫長一天後,一回家最想做的竟不是換衫、開電視,而是想去廁所大解放?每個人的如廁習慣都有不同,不過有些打工仔就是不喜歡在公司的洗手間裏「打大佬」,甚至是在辦公時間毫無便意,但返回家中時卻可隨即到廁所解決。有學者便曾就這狀況,從心理及生理角度給予解釋。

在公司毫無便意,但返到家中卻可上廁所,對不少人來說,這樣的事情很常發生吧!據網站Ladbible早前引述墨爾本大學心理學教授Nick Haslam指,很多人原來在熟悉及私密的環境中如廁時,會是感到額外舒適的。尤其是在旅行後返回家上廁所,就會上得特別舒暢的,這是因為人們在旅程中,會因不自覺地受到緊張或興奮的情緒影響,但「回家」卻似是一個安全警示,讓我們知道自己已返回一個可以放鬆的安全空間。

用聯想引導身體放鬆

即是說,我們能否放鬆(更精準一點是:我們能否舒適地如廁),全是由身處空間所決定嗎?某程度上,芝加哥大學外科教授Jack Gilbert亦認同的,並認為當人身處在不熟悉的環境時,會是把情緒抑制的,不過他亦向Ladbible表示,其實人們如望見廁所,或是想起排泄行為,都可以觸發到放鬆身體的反應,例如,有些人一嗅到薄荷的味道,便會自然產生想小解的感覺般。

除了熟悉感 還因為……

不過比起放鬆身心,有網民卻提出更有令人不想在公司解決的原因:他說在家中如廁會覺得更舒服,除因為熟悉感覺,更重要是因為「沒有人會來拍門催促」!

若大家有曾在公司「打大佬」的話,或曾在如廁期間感到有壓力:公司廁格不多,外面很多人在排隊,加上廁格外的鼓譟踏步聲,甚至有些同事根本不理會門是否上了鎖,不論怎樣都都轟了門再算……如此環境,實在教人頓感壓力,難以靜靜地上廁所吧!

此外「回家派」有各種解釋:公廁廁板有太多細菌,不敢坐下去;大解時習慣要脫光光,在外面很不安全;廁格不多,若知道有人排隊,會影響順暢度;擔心在外面等候的人覺得臭等等。

另外,曾有報告指,八成幼稚園學生都不肯在學校大便,也許總有些人對兒時習慣從一而終。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