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美蘇冷戰與中美「新冷戰」

美蘇冷戰已結束三十年,美國的冷戰思維依舊根深蒂固,從貿易戰開始,美國遏制對中國的戰略不斷升級,近期蔓延至科技、人文、外交、安全等諸多層面,不斷鼓吹與中國「全方位脫鈎」,試圖將中美關係推入「新冷戰」。與此同時,國際媒體分析紛紛聚焦「新冷戰」開始的時候,北京方面的回應卻相對低調,國家領導人和媒體則再度重申要繼續「對外開放」。不過,中美如今的情況與70年前的美蘇有本質的不同,中美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冷戰絕對不是未來雙邊關係的選項。

要知道冷戰為何,首先要懂得一些名詞:

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於1947312日發表《國情咨文》,主張:「自由人民正在抵抗少數武裝份子或外來勢力征服之意圖,美國政策必須支持他們。」他拋出一個名為「杜魯門主義」,提倡用對外援助抵禦共產主義,主導了二戰結束後幾十年的美國外交政策,這就是冷戰的開始。馬歇爾計劃、北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是其邏輯後果。

「成本強加」戰略:

1972年,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安德魯.馬歇爾(AndrewMarshall)提出針對蘇聯的「成本強加」戰略,用槓桿原理,在自己的優勢領域誘使敵人大規模投入19462月,時任美國駐蘇聯代辦的喬治.凱南,提高敵人競爭的成本,最典型運用就是軍備競賽,這就是冷戰的一種戰略。

星球大戰

19833月,列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要求美國發展如激光電磁武器等,在太空攔截蘇聯核武。美國據稱只花了300億美元,卻誘使蘇聯先後投入數千億美元大搞反導防禦系統,最終使蘇聯經濟走向崩潰,這也是冷戰的一種謀略。

中美關係走向何方?新冷戰是否不可避免?國際媒體和各路資深分析人眾說紛紜。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723日在美國已故前總統尼克森故鄉的尼克森圖書館發表專題演講,指責中國為「國內人民的壓迫者」,把目前的美中對抗說成「自由世界與暴政之間的戰爭」。

龐畢歐宣告尼克森1971年開始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的同時,表達了要對中國採取全面對抗的姿態。他的講話被廣泛理解為新冷戰的宣言。許多評論將龐畢歐講話同1946年美國外交官喬治・肯楠從莫斯科發回的八千字電文相提並論。肯楠的長篇電文被認為是奠定冷戰和對蘇聯遏制政策的基礎文獻。

習近平主席在728日的亞投行會議上致辭說,中國「堅持多邊主義,以合作共贏的精神同和世界共同發展」。中國官方媒體隨後評論說,當中國遭遇外部圍堵封鎖的時候,更要堅持對外開放,並說改革開放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

 

西方世界的敵人?

中國官方媒體在反駁龐畢歐講話的同時,幾乎都在強調中國並非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的敵人這一點。除中國媒體的論述外,西方主流媒體上近來似乎也看到一些質疑「新冷戰」的評論。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的政治評論員斯蒂芬斯(PhilipStephens)就撰寫評論說,不能把目前中美對抗被比作冷戰中西方同蘇聯的對抗。

斯蒂芬斯在730日發表的評論中說,習近平是要在同西方經濟互相依賴的框架內實現他的目標,中國走的是依賴資本主義的道路,而冷戰時期蘇聯的目標是要摧毀資本主義。冷戰時美蘇是不同制度的較量,但現在的中美對抗是國家間的競爭。

他認為,當初尼克森的代表季辛吉和周恩來的會談記錄顯示的歷史和龐畢歐理解的歷史不同。季辛吉是現實主義者,不會讓實用外交受價值觀干擾。當時美國並沒有在自由事業方面對北京施壓,其外交目標就是要孤立莫斯科。

因此斯蒂芬斯說,因為龐畢歐誤讀了那段歷史,才會說尼克森開啟的對華政策失敗。尼克森當初的政策並非要把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帶入西方民主的懷抱。

民主「十國集團」

《富比世》資深撰稿人拉波扎(KennethRapoza)分析認為,目前的美中較量和過去冷戰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軍事力量的對抗,而是工業生產能力的較量。

他在731日的一篇文章中說,美國國會兩黨已經形成了共識,即對中國採取類似冷戰的遏制措施,包括英國人提出的組成針對中國的「十國集團」——也就是世界十大民主國家聯合應對中國。

最近美國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Krach)在國會發言說:「民主十國的目的是保護戰略資產,在聯合研究和投資甄別方面採取進攻態勢,最好的防禦就是有力的進攻」。

據解釋,所謂「十國集團」就是包括印度,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在內的十大民主和自由市場國家互相協調,對付中國主導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中國不同蘇聯?

更多評論認為,中國與當年的蘇聯還是有很多本質區別的,因此不大認同採用冷戰手段對付前者的理念。

《金融時報》的政治評論員說,雖然中國有雄心勃勃的地區目標,甚至長期的全球目標,但並沒有像當初的蘇聯那樣希望在全球範圍內摧毀資本主義,即肯楠電報描述的蘇聯擴張目標。

評論認為,當初蘇聯的目標是要改變世界,通過同志式的伙伴關係,建立同盟,尋找代理人在全世界成立共產黨組織。而中國是通過「勢力範圍」影響世界。因此《金融時報》評論認為,龐畢歐所說的「中國共產主義建立全球霸權」並不符合現實。

新加坡前外交官,國際問題學者馬凱碩(KishoreMahbubani)最近舉例說明了中國的「勢力範圍」與武力擴張的區別。他說,美國在亞太的5個盟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同中國的經貿聯繫都超過同美國的比重。

馬凱碩最近在同澳大利亞獨立研究中心史威哲(TomSwitzer)的訪談中說,中國在10-20年前就預料到中國崛起會遇到美國圍堵的問題,因此「並沒有走類似當初蘇聯靠硬實力擴張的老路」。

馬凱碩(KishoreMahbubani)說美國在亞太的5個盟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他們同中國的經貿聯繫都超過同美國的比重

共贏或零和博弈?

斯蒂芬斯分析認為,中國有咄咄逼人的政策,如在南海擴島和軍事化,中國還希望把美國勢力推出西太平洋,在東亞建立主宰。另外中國可能還有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的最強大的國家的長期目標。

但他同時認為,美國仍然可以在共存的框架中同中國打交道,這不妨礙西方在人權問題上批評中國,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政策加以遏制,捍衛自己的價值和利益。

1946年喬治・肯楠在長篇電文最後對美國決策者提出警示,「畢竟,在應對蘇聯共產主義挑戰中最大的危險,是我們讓自己變成了我們所需要應對者那樣」。

斯蒂芬斯說,這句話就像是針對川普政府寫的。他說川普和龐畢歐顯然忽視了肯楠電報最重要的建議,即不要挑釁或發起戰爭,而是要「確保我們自己的社會健康和活力」。

當然,也有學者和分析人吧美中關係未來看為一場「零和遊戲」。

美國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Mearsheimer)就持這種看法。他把中國崛起過程中的美中對抗看作零和博弈。這位提出「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學者在同史威哲的訪談中說,美國決不會允許一個強權(蘇聯和俄羅斯)主宰歐洲,也不許一個強權(中國)主宰亞洲。

美蘇冷戰與中美「新冷戰」相同之處?

政策班底:反共「老白男」

美國當年冷戰推手,有外交官喬治.凱南,杜魯門時期國務卿馬歇爾、反共參議員麥卡錫、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主任安德魯.馬歇爾等;特朗普政府內對華政策班子,多為親歷過冷戰時期,思維僵化的年長白人男子,包括國務卿蓬佩奧、司法部長巴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還有前白宮顧問班農等人。

表現形式:全方位圍堵

美蘇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多領域競爭,主要表現為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對峙,支持區域代理人打小規模戰爭。美國近期發動貿易戰,圍堵華為、打壓TikTok和微信,推「清潔網絡計劃」等;推動G7聯合韓、澳、印組建「經濟繁榮網絡」;外交輿論戰,用「武漢病毒」論等抹黑中國,詆毀「一帶一路」;在南海台海頻繁軍事挑釁中國;插手香港新疆事務,制裁中方官員;限制中國學生學者記者簽證、關閉中國領館等。

一分為二:製造兩個平行世界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如今要求各國在中美之間站邊,跟中國技術脫鈎,制造平衡網絡世界及技術標準等圍堵中國。

意識形態對立:共產主義與自由世界

美蘇當年是兩個超級大國之爭,作為世界老大的美國,全方位打壓世界老二的蘇聯;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7)與《國防戰略報告》(2018),將中國視為「頭號威脅和戰略競爭對手」;今年5月白宮的《對華戰略報告》稱將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遏制中國;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斯金納去年將中美為「文明衝突」。

美蘇冷戰與中美「新冷戰」不同之處?

中國為第二大經濟體

蘇聯全盛時期經濟總量約為美國的43%57%,到了80年代經濟實力已不如日本。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約為美國的67.7%。蘇聯當年大力發展軍工業,犧牲輕工業導致產業弱化,美國就通過軍備競賽拖垮蘇聯。中國目前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5G科技領先全球

中國目前是全球唯一擁美國冷戰時期靠馬歇爾計劃拉攏歐洲遏制蘇聯,但特朗普上台後美國走向孤立主義,退群成癮,而且不斷「打劫」盟友,或是增收關稅,或是強迫簽訂巨額軍售協議,或要求他們支付駐軍「保護費」。中國始終踐行多邊主義,建立亞投行、履行《巴黎協定》等捍衛全球化;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為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當前比拼的並非軍事實力,而是工業生產能力,尤其是科技能力。在人工智能(AI)、5G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鐵、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無人機等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位置。反觀美國,如今國內產業也出現空心化,中西部更出現鐵鏽帶,因此才會極力打壓華為以及TikTok

美國變失道者寡助

美國冷戰時期靠馬歇爾計劃拉攏歐洲遏制蘇聯,但特朗普上台後美國走向孤立主義,退群成癮,而且不斷「打劫」盟友,或是增收關稅,或是強迫簽訂巨額軍售協議,或要求他們支付駐軍「保護費」。中國始終踐行多邊主義,建立亞投行、履行《巴黎協定》等捍衛全球化;

中國持巨額美國國債

美蘇當年在經濟金融體系裏運作,互不干涉。中國目前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債主,在6月份持有的美債規模為1.074萬億美元。

 

美蘇冷戰已結束,但中美新冷戰何時完?木宰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