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金剛川》

 

睇了《八百》之後,再睇《金剛川》。它應該是為了紀念抗美援朝70週年的銀幕「第一炮」,有政治目的。可以的是說,抗美援朝這一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事件,在影視化上全面拓寬了和觀眾的接觸面。昔日悲痛且慘烈的冷戰記憶,重又呼應起今日驟然升溫的中美新冷戰時局。《金剛川》如一顆重磅炸彈,投入到一個漸趨閉合的時間切口,激起數代國人的情感波動。

1950 6 月至 1953 7 月的朝鮮戰爭,最初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幾乎攻陷整個南韓,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隊緊急救亡,仁川登陸大反攻得勝,打到北朝鮮與中國交界的鴨綠江。中國共產黨恐怕「反攻大陸」,派遣號稱志願軍的共軍越境「抗美援朝」,中美連場血戰傷亡慘重,美軍終於退回朝韓分界的三八線以南,協議停戰。

美國和南韓都拍過不少韓戰片,南韓特別多,近年也常拍。早年台灣亦拍過,北朝鮮當然也拍,但我沒有看過。中國大陸早已拍攝抗美援朝電影,最著名是 1956 年上映的《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是我的飲歌,它更成為流行至今的經典愛國紅歌。

不過,自從美國與共產中國建交,化敵為友,大陸就少提抗美援朝。九一一美國被恐襲後,大陸更禁制這題材的影視,以免損害中美和氣。然而今時不同往日,中美冷戰越來越劇烈,可能爆發熱戰,大陸就迅速拍成《金剛川》,盛大宣傳抗美愛國,不惜犠牲。此片英文片名The Sacrifice》就是「犠牲」,片中強調當年中共成立不久,貧窮落後,仍能打到武力先進得多的美軍撤退,全靠志願軍不怕死的犠牲精神!

《金剛川》實際上拍得不錯,戰場情景相當可觀,我認為真實感勝過《八佰》,有國際專業級數。除了中國志願軍,還拍到美國空軍的角度,似模似樣,這是難得的。火爆場面甚多,其中高射炮打飛機最多最激烈最有現場感。

但《金剛川》也避重就輕,不是正式兩軍對壘的大戰片,而描述關鍵性決戰的前奏,中共大軍要及時過橋,越過名叫金剛川的河流,前往金城會戰。工兵搭起的軍用簡陋木橋不斷被敵兵炮火和飛機轟擊,又不斷修𥙷。情節就是兩日兩夜炸橋修橋的過程。

片長兩個多小時,特別之處是分成四段,以不同角度呈現這過程,可算別出心裁。然而不少情景難免講完又講,做完又做,像炸橋修橋那樣重重複複,比較單調,不及《八佰》一氣呵成而豐富多采。

第一段〈士兵〉,概括河橋攻防過程,生動拍出敵機攻炸之下,無數志願軍在山林枕戈掩伏,工兵忙於修橋,戰地電話女兵傳呼通話,經常接收不到,混亂危險的現場實感甚強,隨時傷亡。護橋高射炮只得兩座,彈葯有限,主要角色就是炮兵師徒吳京和張譯,與美軍戰機惡鬥。還有鄧超飾演連長,奉命留守不過河,冒死幫工兵修橋,魏晨演發號施令的工兵壯士則很豪放。片中亦拍到共軍出動蘇聯「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在夜空發射像流星雨。

第二段〈對手〉重複攻防情景,採取美軍角度,全部英語。主角是「牛仔」機師Hill(希爾),勇猛狂妄,不聽指揮,對河橋屢炸不捨,還針對高射炮進行生死決鬥。這牛仔雖似狂人,但勇武爽朗,妙在跟片中共軍同樣不怕死不要命。那位洋演員做到很有性格,但只為一己之勇,不聽上級指示,所以與志願軍愛國愛民,為達成任務之心不同。

第三段〈高炮班〉再重複攻防過程,而集中於炮兵師徒,表面上像鬥氣冤家,其實師徒情深。被貶職的師父吳京維護愛徒,捨命操炮與敵機惡鬥,然後徒弟張譯決戰敵機,正如角色名字張飛,甚至比三國張飛更赴湯蹈火,亦比關雲長刮骨療傷更痛苦,竟能為國為師報仇成功,很悲壯亦很誇張。

第四段〈橋〉,拍攝大軍踏上「人橋」成功過河,非常慘烈,畫面亦為犠牲者立像立碑。最後是新世紀的紀念儀式,逾半世紀後接回一批批陣亡者遺骸。

事實上,中共軍隊在韓戰,早已被美方指為探取「人海戰術」,不顧士兵性命。大陸曾經否認,可是《金剛川》歌頌犠牲,死得人多,尤其是壓軸的「人橋」,是否等於人海戰術呢?

也可以說,此片是主旋律與另類結合。不同角度拍攝同一事件,就是非主流的「羅生門」方式。今次弊在重複太多,好在第二段的美軍「牛仔」角度有型有格,在韓戰片中這樣兩面描述很罕見。全片亦有強烈的黑色狂暴之感,保持管虎本色,比他的《八佰》更黑更血腥。目前大陸不少成名和新進導演愛拍黑色,跟數十年前大有不同了。

我覺得《金剛川》的演員、攝影、剪接、配樂都有水準,美機空襲及高射炮打飛機都刺激。但那條簡陋木橋,為何不斷被炸都沒有全毀,只是局部破斷?實在離奇,真實情況到底怎樣呢?亦想到大軍過河,最困難應該是斷橋不能通車,可是片中只見大批輕裝步兵,不見任何車輛,連古代行軍運載「輜重」的馬車、騾車也沒有,是否可信?

總之此片有優點,問題也不少。我想知道過橋後的金城之戰怎樣,這是正式決戰,與上甘嶺之戰有無關係?微妙的是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尚待觀望,大陸未必急於拍攝更大規模的中美交戰電影了。

很多人擔心,在短時間(比八百)拍得不如預期。看完之後,可以打消這樣的疑慮。如果你事先不帶任何成見,那麼,它完全能提供一場沉浸式的觀影體驗。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在很多方面呈現出了新意。單就觀感和感召力而言,其實已經具備打破主旋律口碑分化的定式與魔咒的成色。

1. 新的時代,新的主題和闡述

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金剛川》

這是提檔之前,《金剛川》的主宣傳語。

細查國產戰爭片的序列,可以發現,抗美援朝的題材在不同年代切入的視角各有不同的時代印記。比方說,1956年的《上甘嶺》,重在表現志願軍堅守陣地、頑強抵抗的集體精神;1964年的《英雄兒女》,則是以親情凸顯家國情懷;1975年的《激戰無名川》,與《金剛川》的故事原型近似,戲劇衝突卻著重於修橋。1992年的《神龍車隊》和1999年的《鐵血大動脈》,分別從交通運輸線——公路和鐵路——切入,頗具基建策略的徵兆。再到2016年的《我的戰爭》,戰火歲月裡,一群不平凡的小人物因愛交織,抒寫著戰地故事。總之是藝術加工的原型大體相近,主題和情境各自有異。

不變的是,民族情感這個最大公約數;變化的是,對它的貼近程度和闡釋力度。在這點上,《金剛川》無疑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鬥,這是整個中國的共同情感。

《金剛川》

據身兼監製、編劇和導演之一的管虎披露,本片的主題其實是犧牲:這是一個為了勝利和集體犧牲的故事。除了主題,《金剛川》的主角也高度聚焦,和《八佰》一樣,主人公同樣是幾個戰爭中的小人物。管虎甚至在採訪中斷言,我們的唯一創新就是,把鏡頭​​避開抗美援朝的正面戰鬥,瞄向正式主攻之外、那些為主攻做準備的普通戰士。

「見微知著」,肯定小人物的價值,這是《金剛川》非常明確的著墨點。但實際上,不止如此。影片的整個敘境,也史無前例地僅限於一座橋的空間,而且三位導演還想拍出一種「比較疏離、比較孤寂的氣氛」,力求呈現出戰爭戲中「另一個角度的動心」。一座橋,兩門砲,「特別孤單的幾個人,等待著大部隊勝利的狀態」。這樣一幅場景,想必置於所有戰爭片之列,都是極其動人的。問題是怎麼拍?毋庸置疑,還需要更多的創新。

2. 電影工業、敘事技藝的合力突破

首先在體例上,全片以當時的實景紀錄片起始,以接回志願軍烈士遺骸的新聞片段作結。主體內容共分為「士兵」﹑「對手」﹑「高砲班」和「橋」四篇。一場戰事,三個視角,似乎和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鄧寇克大行動 Dunkirk》如出一轍。

如果說,後者在敘事技巧上別具一格,那麼,《金剛川》對信息的處理則清晰明了,如榴彈砲、卡秋莎、水下延時炸彈、燃燒彈等都有紅色字體標註。雖然時有重複,敘事效率稍顯拖沓;但另一方面,時間線的推進和戰士之間感情的遞增有了明確的註腳。

整體形式上,《金剛川》顯出餘裕,在內容構成也同樣如此。像開頭的「士兵」篇,以老年小胡的旁白聲代入,事實上這種手法保證了不管進行到哪一篇,敘境之內都留有觀眾的位置。即使是作為旁觀者,也拉近了觀看的距離。

除此之外,在敘事伊始,方言的元素被有意識加入。五位主演、五種方言——山西、北京、四川、上海、江西,讓戰士情誼和民族精神更顯生動。角色的功能與相互關係,處理得也非常細緻。像關班長(吳京飾)和張飛(張譯飾)是一對上下對調的師徒,劉班長(李九霄飾)與女通訊員(邱天飾)之間的隱秘情愫,高福來(鄧超飾)率領的連所起的作用……「現代版劉、關、張」的姓氏彩蛋,尤其富有意味。

必須指出的是,「對手」篇所引入的美軍視角,專闢一節展現美方士兵,實屬罕見。更重要的是,這種視角所帶出的意義結構。因對我方快速的修橋力量心生忿恨,美方轟炸機駕駛員Hill不顧上司撤機待命的命令,擅自離隊,把攻擊目標對準了高砲班的射擊手。該篇由郭帆導演主控,精確的特效塑造了一個想要摧毀射擊手的狂熱分子。

地面上,吳京飾演的關班長與之纏鬥,一邊還得數著敵人剩餘的砲彈數目;空中,Hill肆無忌憚地疾速飛行、發動攻擊,兩相對比、力量懸殊。正義與非正義,「高下」立見。當他惱羞成怒,煞有介事地換上牛仔帽準備迎面直擊時,似莊重嚴肅,卻又讓人深感不適。牛仔精神隨心所欲、我行我素、勇敢堅毅的內涵,在關班長無比悲情的反擊映襯下,瞬間變得道貌岸然,諷刺感油然而生。

如今時過境遷,真實與再現之間的跨時空對話,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的電影工業水平,還有,故事背後直面和講述歷史的底氣。把每一個不被常人看見的犧牲表現出來,電影的價值也就到位了。

3. 與同類戰爭片的差異性——「最可愛的人」

全員犧牲的「高砲班」篇,是《金剛川》的高光段落,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視角。在炸橋——修橋——護橋的故事線索外,高砲班的作用最大,以地對空、以弱勝強的意義就體現在這兒。此篇深入描繪張飛和關班長的關係,可謂刷新了國產戰爭片中人性與人情的表達力度。

比如他們以軍銜或師父的名義,爭相把對方擠到隱藏砲位;張飛把下屬遞給他的烤玉米,特意留給關班長;關班長不忍張飛的心中有愧,打趣讓他把砲彈勻出幾發;更不用說張飛因擔心對方,在玉米地裡來回地奔跑穿梭……當關班長倒下,張飛的細膩、柔弱瞬間迸發為極致的剛勇,即使只剩一條胳膊、一條腿,也以血肉之軀擊斃了空中的對手。

兄弟情,於犧牲的主題之下衍生,這一複調,對《金剛川》而言不可或缺,也是管虎導演所謂「男人之間的友誼,兄弟之間的感覺」。按說在戰爭題材裡,男性情誼是老生常談了。《集結號》﹑《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甚至《亮劍》等影視劇都有精彩且層次細膩的詮釋,《金剛川》的差異體現在哪兒?

答案在於,男性的友誼實則指向「最可愛的人」,新的時代語境下,它需要新的載體。片中,幾個身處其間的士兵與長官,相互熟識、彼此信任,戰場上互相支持,間歇時揶揄逗趣,最後集體犧牲。特別是張飛與關班長,兩人的性格和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頗有反差,這種人物關係的設計思路其實是非常現代的。

如何以這樣的人設重塑最可愛的人,還同時讓觀眾信服,對演員來說有挑戰。一個是「瘦弱的外形、剛勇的血性」,一個不守規則、「痞」中有勇,和張譯、吳京以往的角色都各不相同,兩人無縫的配合,著實給影片加分不少。又比如飾演閆瑞的魏晨,從偶像歌手轉型演員。繼《八佰》之後,他必須得在越來越自信的情況下,那種頂天立地的漢子勁兒才能出來,為此他時刻保持在工兵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