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習慣束縛

習慣了束縛,會不會反而不適應沒有束縛的自由身?

十二月一日一大清早,給朋友傳送的訊息:「很羨慕你們可以在戶外免戴口罩,終於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暢快地在街上走了。」然後加上幾個「眼濕濕」表情符號。

對啊,今年十二月一日開始,在台灣可以戶外免罩。以前我和老伴來台灣旅遊,已經很喜歡逛街——是真的在「街」上逛小店,或者在巷弄中穿來插去,並非指逛商場——這下子好了,終於能除下口罩,舒舒服服地散步。

朋友回覆: 「措施實行第一天,在家裏完成工作後去了看電影,看完就在該商場內吃晚飯,整天都呆在戶內,浪費了體驗「自由」的首天。之後一直下雨(對,都十二月了,還是每天下雨),不想外出,到了第四天下午雨停了,才乘車去信義區的誠品看「古書拍賣」。

從居所到信義區,大約要二十分鐘車程。在這二十分鐘內,不停從車窗觀看路上行人的「除罩」行動,咦?怎麼九成九九人還是戴着口罩,彷彿這個放寬措施不曾公布過一樣。無論是在街上走的人、踩腳踏車的人,幾乎沒有人除罩,只有兩個外國人沒有戴口罩。

在巴士站候車的人戴着還可以理解,因為上車時規定要戴好口罩,但途中經過一個公園,看到裏面的人都依然戴着口罩,就有點奇怪了。或者大家對疫情仍擔憂,在人多的公園反而不敢除罩吧?

台灣Yahoo在戶外口罩令解禁前做了一個網上調查,結果五成六人選擇「還是繼續戴口罩」。香港人熟悉的「雞排妹」也指出,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依然會在戶外戴口罩。有媒體在免罩第一天去西門町視察,絕大部分人都戴口罩,有些人是因為沒有看新聞,不知道已解禁。當然,為了保持顏值,早上不想提早起床化妝,都是繼續戴口罩的熱門原因。

今早出外吃早餐想除罩,可惜下雨,戴戴除除很麻煩,還是罷了。」

最大的爭執

戴不戴口罩,見仁見智,容易使不同睇法的人產生拗撬;但人與人之間最易出拗撬,絕大部分是因為錢銀。

錢銀跟人,誰有權話事,錢銀一定要用得其所,因為背後,一方叫價一方願給,才算是絕對的公平。涉及服務性的消費,爭執便隨時有,去酒樓食物未如理想,有爭拗;看病未能及時痊癒,有不滿;世間多得很。

這些堅固的思維,覺得錢是我的,要用得自己心滿意足,是不是?誰人拿走了,等於拿走我身體一部分。因為,錢,是我的命根。

想想,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親人、摯友,更不要說街上的陌生人,親得只剩下錢財可計算,也是一種可悲。生活現實殘酷,每個人都要為生計奔忙,大部分眾生都必須營營役役,但是否可以有少許溫潤,把世界變得溫暖一些?至少,人是高級靈長動物,有思想有感情,更有同理心,這些複雜的思維,是比其他動物優越的地方。

有錢,是不是沒有煩惱,親友間也不易發生爭執?有律師朋友笑說,香港的爭產案,打多一百年也打不完。

放諸庶民,近日搭的士,司機和乘客都出現了不同的爭拗。其實,有時一人退一步,真的會海闊天空。

《菩薩戒品釋》中《助伴有苦》:「於諸救苦亦為助伴,謂於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給……迷方路者示以隅途,支不具者惠以荷乘……行路疲乏所苦有情,施座施處調身按摩,令其止息勞倦眾苦。」

社會上人人據理力爭,「攞彩攞到盡」、「做乜要益你?」香港人慌死蝕底嘅精叻心理,以此為榮為醒目,令大家平白損失很多可以創造功德福報的機會。

每個人若能在日常生活諸多小事中,都能體諒多一點別人困境需要,活在這樣的社會,會不會快樂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