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歷史就是時間

  在我讀中學的年代,很多同學都覺得學歷史是一件苦差,要把一大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例如秦滅六國、統一文字、修建長城、焚書坑儒、指鹿為馬、揭竿起義、楚漢相爭、和親政策、文景之治、獨尊儒術等等資料死記硬背,然後塞在腦海裏,沉悶至極。但其實歷史是不苦悶的,當年讀歷史就好像將它變成小說,腦海中將一幕幕的史實,變成影像,考試時好像放映錄影帶一般,將整件事寫出來。成績如何?小小哋攞個Ceasy job

  歷史是什麼?自出娘胎以來,歷史便如同我們的影子,一直形影相依。其實歷史就是時間,世間上有人能夠躲過時間嗎?沒有。不管你多抗拒明天的到來,明天還是會依舊到來。既然我們每分每秒都要面對時間,那麼我們每分每秒都要面對歷史。

  昨天影響今天,你當下所做的所有事情所有行為,都會自動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以前讀書時老師已經說過這番話了。任何人任何事,一定會成為歷史,因為歷史就是時間。正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內的那句名言:「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們現在感慨古人白駒過隙,和後人感慨我們韶華易老是別無二致的。

  在人類所有活動中,都可以在後面加上「史」這個字,譬如:閱讀史、寫字史、說話史、教育史、演奏史、舞蹈史、建築史、美術史、游泳史、步行史、開車史、娛樂史、犯罪史、吵架史、微笑史、流淚史、看病史、服藥史、發呆史、剪髮史、吃飯史、刷牙史、睡覺史、做夢史……由生命開端到生命終止,歷史就陪伴着每一個人,那歷史又怎會沉悶呢?

  歷史就是時間,任何事情全是歷史。然而過往發生過的事件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我們在教科書上所學的歷史,就是已發生而又對人類社會帶來影響、意義和價值的事情。讀歷史,或者現實些考會考歷史要注意甚麼?葉老師強調它的起因、過程、結果和影響;何謂有影響、有意義、有價值?我簡單舉一些例子讓大家易於理解,我們不妨反問自己,當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柳如是跳海殉明,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發現甲骨文,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梅蘭芳每天吃多少頓飯,又跟我們有沒有關係?這樣大家便會明瞭歷史書該記載些什麼了。

        我認為閱讀金庸小說也能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金庸小說很多都有時代背景,部分更一脈相承,可以自行追溯,如玄鐵劍的由來,這些吸引的情節令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歷史,不再視之為洪水猛獸。小說虛實交錯,令我們更想尋找蛛絲馬迹、查證真偽。」

  此外,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價值,對培養品德情意也有幫助:「金庸筆下的主角,體現到仁、義、禮、智、忠、孝這些中國傳統價值,通過戲劇張力,令我們覺得過癮之餘,也入心入肺。」以《倚天屠龍記》為例,名門正派都想奪取倚天劍、屠龍刀而各懷鬼胎,反而被視為「魔教」的明教也有俠義之師,「正邪、是非並非壁壘分明,就如現實生活,要以是非之心判斷,這就是『智』。」這些價值不會過時,在現今社會立身處世仍然需要。如看新聞要有批判精神,多看歷史故事,正是「智」的實踐。

  學習歷史,除了能幫助我們借古鑒今、汲取前人的教訓和經驗外,更可以提醒我們把握時間,善用光陰,活在當下,走好每一步路。至於將來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那就得看我們今天在幹些什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