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AI為您寫傳記

貴州

  這幾年,素人寫作發展很快。我也有記錄身邊故事,真實樸實,清新可讀。不過,既然是「寫作」就須有文學功底,還需要創作時間。否則,縱有絕佳的故事,也難變成可讀的文本。對於一般人而言,人生是用來過的,而不是用來寫的。但若有了AI助力,就不一樣了。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創意:用手機隨時拍下自己生活的場景,整理之後,把照片視頻「餵」給AI助手,再給它一些提示,它便能把你經歷的場景轉化為文字。這些文字積攢連貫起來,就成了一部個人傳記。也就是說,在AI這個作者筆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留下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杜拜

  幾十年歲月,不論借誰的軀體度過,記錄下來都不啻於一本大書。日記是個性化的史書,可補正史之不足。清末山西有位鄉紳叫劉大鵬,從一八九一年開始寫日記,連續記錄了半個世紀,整理出版為《退想齋日記》,讓後人通過傳統社會讀書人的日常看到了鄉土社會在近代的衰敗與轉變。國民政府普通官員陳克文的日記展示了民國官場百態。史學家鄭天挺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則豐富了我們對這所奇跡般的大學的認識。

  或許有人會說,我的人生過於普通,不值得留給後人。實際上,沒有兩種人生完全一樣,沒有一種人生可以複製。寫一本自己的傳記,不一定要有補史的宏圖,不一定要給別人看,自己做自己的讀者,也不失為一樁美事。長期寫日記的人大概都有體會,翻讀自己早年的日記,得到的收穫並不比閱讀名家名作少。這就像在熟悉的道路上散步,所得之趣並不亞於在陌生的風景裏旅遊。與日記相比,AI結合場景圖像記錄的生活,或許更細緻更豐富。不過,作為非虛構的創作,傳記亦有其義理辭章。經受大量傳記文本訓練的AI助手已然問世,但如何根據傳主獨一無二的人生,寫出真性情,還是傳記AI面臨解決的課題。

惠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