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論語》有不少孔子的訓誨意思含糊,各家註解均有不盡妥當之處。與其強解,不如遵從孔子的教導:「不知為不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是其一;其二是《論語.述而》篇,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反觀余中學讀論語、大學接觸周易,可算是早起步,增廣中國文化。
「加」通假,加我數年,即給我數年時間。接着的一句就有爭議,大多解釋為:五十歲學《周易》。史記《孔子世家》的解釋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司馬遷只說孔子晚年學易,卻沒說在五十歲。朱熹採用此說,認為「五十」是誤抄。古書直寫,「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朱熹還為孔子代言:「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
這個解釋有點難明。整部《論語》沒提過《周易》,說孔子學易,只有此則。以孔子之好學又崇拜周公,沒道理要到晚年才學易,學易後又一字不提;其次,《易》基本上是卜筮之書,「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既不信鬼神,且如子貢說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孔子連天道也不講,很難想像他會像司馬遷所說:孔子晚年「喜」易,研究「說卦」呀!第三,孔子說:學易後「可以無大過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大過是學易後不會犯的?
錢穆《論語新解》則認為,「易」並非指《周易》而通「亦」。他指孔子說此語時未到五十歲,全句應句讀為:「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如能再假我數年,學至於五十,此後出仕,庶可無大過。」此解釋有說服力嗎?
《論語·爲政》
回覆刪除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學有所成);四十歲時遇到事就不會迷惑;五十歲時懂得天命,了解自然法則;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清楚理解聽到的話);到了七十歲能達到順着心願做事,而不會超越社會所認同的規矩。」